说到传统文化,很多人第一想起的就是唐诗宋词,或者就是更遥远的《诗经》、《楚辞》之类。
然而,如果有人说是对联的话,无论是庙堂的高人雅士,还是民间的草莽英雄,都绝对不会反驳。
确实,作为一种比诗词歌赋更大众化的文学体裁,对联这种写作形式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角落。比如过年的时候,大多数家庭都会写春联,此外还有生日用的寿联,结婚用的婚联,悼念用到的挽联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联虽然只是“两句话”,但里面的窍门其实并不简单。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在这个领域留下了不少的佳作,有的甚至被称为“千古绝对”。
要知道,对联这“两行字”,却是一个人才华、学识、甚至包括智慧的一次全盘考验。尤其是临场发挥、即兴而为时,就更能体现一个人浑厚的文学功底了。
大概在清朝末年,广州的番禺有一户姓梁的人家,儿子正值弱冠,家里条件虽然不是很好,勉强也有几亩地。
梁家早年就给儿子订了一门亲事,眼见得离年底只有两个月了,两亲家一商量,就决定在年前完婚。
于是,梁家上下就开始操办婚事了,眼见的一切都安排妥当,可人有旦夕祸福,在迎亲前一天晚上,梁老爷子突然就暴病不起,不到两个时辰就过世了。
这下好了,原本梁家到处张灯挂彩一派喜气盈盈的气氛,突然就冒出来一件丧事,而且还是家里的当家人,这下就麻烦了。
这时候,远亲近邻、左邻右舍都来到了梁家,大家一起为新郎官出谋划策,看怎么样才能把这两件大事都处置好。
有的人认为,死者为大,丧事先办。这就麻烦了,如果真的按照古代礼法来说,新郎父亲过世,那不得守孝三年么?这么一耽搁,不但一对新人要推迟三年才能完婚,对两个家庭的负担也是不小的。
最后还是梁家的族长拍板,把这婚事丧事放在一天内操办,而且是上午先办喜事,下午再办丧事。
于是,喜事的安排基本已经差不多了,只需要第二天去接新娘子就行了。等新娘子进了门拜了堂,下午就以白易红,全家披麻戴孝办丧事了。
虽然决定是做好了,但按照当地的习俗,婚事当天要在大门口贴一副对联,也就是所说的婚联,而丧事也要在堂屋门口贴一副挽联。
这下麻烦了,梁家的人都只是粗通文墨,显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去城里请教当地的文秀才。
梁家族长带着新郎官来到文秀才家里,磕了头说明了来意,文秀才稍微沉吟了一下,说这个不难,笔墨伺候就行了。
梁家人当即就为文秀才准备好了笔墨,在铺纸的时候又犯难了:这婚联为了喜庆必须用红纸,而挽联为了哀悼得用白纸,这可咋办?
文秀才想了想,说这婚事丧事一起办,从来就没有先例,按照死者为大的道理选择白纸,也要兼顾婚事的喜庆,那就在白纸上镶红纸边好了。
去一口,来一口,去来无损
文秀才刚刚写完,梁家老族长就连连称赞,这副对联贴在梁家的大门上,第二天婚事丧事一起操办,宾客们看到那副对联,无一不赞为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