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古人告诫:“宁惹武松,莫惹林冲”何意?为人处世的智慧值得借鉴

古人告诫:“宁惹武松,莫惹林冲”何意?为人处世的智慧值得借鉴

2022-08-08 20:21:2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话。俗话是古人智慧之总结,它虽然通俗易懂,但是言简意赅,俗话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是经过岁月的筛选和考量,很多俗话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尤其是那些涉及为人处世哲学的俗话,值得口人深思和借鉴,例如今天要讲的这句――“宁惹武松,莫惹林冲”,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呢?时至今日,还受用吗?

《水浒传》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描绘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108位英雄好汉,聚义梁山泊的故事,在这一百零八好汉中,武松和林冲是首屈一指的大将,他们武功高强,素有“马上林冲,步下武松”的说法。

这句俗话“宁惹武松,莫惹林冲”很多人乍一听,会觉得纳闷,林冲和武松都武力高强,无论哪一个都不好惹。

这句俗话的关键,在于“宁”字,它有着“两者相权取其轻”的意思,无论是惹武松,还是惹林冲,都是一件祸事,但是相对而言,惹武松好过惹林冲。

说到这里,很多人便会明白,俗话中的“武松”和“林冲”,并不是单单指两位梁山好汉,而是代表两种性格,而这两种性格的人,生活中很可能会碰见到,因此,这句俗话便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了。

俗话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特点,除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之外,俗话一般分为上下两句,且有一句是作为陪衬,用来增强俗话的警示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俗话说:“白虎穿堂,家破人亡”,这句俗话的侧重点在于前半句“白虎穿堂”,俗话的后半句是陪衬,增加警示效果。

回过头来看这句“宁惹武松,莫惹林冲”,这句俗话的侧重点在于后半句“莫惹林冲”

武松的性格特点,可以一笔略过,即指的是恩怨分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人,在生活中,这类人爱憎分明,坦坦荡荡,如果惹到他们,他们会直白明了的有仇报仇,不耍什么花花肠子,惹怒这类人,遭到的抱负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

至于林冲的性格特点,归纳起来就两个字,即“隐忍”。《水浒传》中,林冲的这三处隐忍是非常经典的:

1、林冲与妻子前往寺庙还愿,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见林娘子貌美如花,习惯于为虎作伥、调戏民女、无法无天的高衙内,仗着高俅撑腰,出言不逊调戏了林娘子,虽然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得知对方的背后势力是自己的上司高俅,将要狠狠揍打高衙内的拳头,又收了回来。处于对家人、对工作等诸多顾虑,林冲选择了隐忍。

最终忍无可忍的林冲,抛弃一切幻想,愤然站在高俅的对立面,既被逼上梁山,成为了梁山的一名虎将,成为高俅的眼中钉,肉中刺。

2、林冲多年的好友陆谦,为了贪图荣华富贵,与高俅、高衙内狼狈为奸,曾两次设计,要害林冲性命,一次是设计让林冲误入白虎堂,一次是设计火烧草料场,林冲命大,陆谦两次都未能得逞。介于多年的好友交情,林冲原本丝毫没有怀疑陆谦,最终,陆谦露出马脚,被林冲抓住,林冲大怒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林冲一怒之下,将陆谦等人一个不留,赶尽杀绝,从此之后,林冲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便是“除恶务尽”

3、林冲初到梁山,处处被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的王伦打压,曾经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沦落到这般田地,这是常人所无法忍受的屈辱,这一切,林冲也隐忍了下来,直到等到晁盖上梁山,火拼王伦,林冲一怒之下,杀死了王伦,。

很多读者对林冲杀王伦一事表示不解,认为此举是泄愤,颇有不仁不义的嫌疑,要知道,林冲是两次从陆谦的陷害中死里逃生的,在上梁山之前,林冲的性格已经彻底改变了,而王伦与陆谦是同一路货色,都是卑鄙小人,此时的林冲,对于小人已经没有任何的容忍之地。

最后,还是回过头来看这句俗话,这句俗话的重点放在林冲,说道林冲,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句话,是“逼上梁山”,而生活中的老实人,于林冲一样,能够隐忍,但是隐忍也有一个度,如果忍无可忍,老实人一旦觉醒,后果则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