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开发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中国优秀的To B科技领域投资人?
【编者按】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中国优秀的To B科技领域投资人?在整个中国的国家层面,经济要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运营;在技术产业层面,要从跟随型创新走向原创型创新;在技术投资产业层面,也要从技术大周期的初期运势型走向中后期的职业化运作型。而“中生代”就诞生于这样一个“小江小河”的时代。
钛资本创始人周鹤鸣提出了“中生代”的概念:即指具备扎实的产业和/或投资基本功、拥有对技术趋势和中国市场的解构/再重构能力、经历过技术小周期(即跨越新技术鸿沟进入广泛采用期)和项目完整投退历程的投资人。再过5年,“中生代”里或将成长出顶级投资人,业绩将成为其注解。
斯道资本投资总监张矩研究了已经经历完整投退周期的美国创业投资情况,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认为,“中生代”的提法符合现阶段国内To B科技领域投资发展状况。基于这个理念,加上之前的行业从业经验、对行业的深度洞察,以及行业工作带来的资源积累,是成为优秀To B科技领域投资人的必要基础。
文章转载自“钛资本”,作者斯道资本投资总监张矩,经编辑发布,供业内人士参考。
▍资本的一些基本特性
在探讨风险投资历史之前,先分享一下资本在经济运行中的两个有意思的特性。
首先,考虑到货币的出现及其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里其主要功能是商品和服务交易中的中间媒介,“钱生钱”其实是一件相当神奇的事情。如果暂时把纯粹理论辩论和意识形态基础放在一边,用相对实用主义的视角来观察和解释,钱生钱,也即资本的增值(回报率)是社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当普遍的看法是资本的增值主要来源于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但这只是资本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表征而非动因。资本和风险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是资本价格和回报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即使在剩余价值的理论框架中,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货币转化结果,而剩余价值的货币转化过程会受到包括技术因素、市场因素、时间因素等等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资本作为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促进和平衡因素,其连带的劳动投入以及资源的稀缺性是明确的。总结讲,资本是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货币化的核心因素。
其次,为了准确衡量一个投资行为的表现,通常会参照标准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一个投资行为的资本成本,然后计算绝对回报率和资本成本的差值来作为衡量指标(活跃回报率)。虽然由于数据获取的可能性和客观性,针对标准资产定价模型本身的有效性有不少的争议,但是,标准资产定价模型在概念上明确引入了市场风险协方差的系数(β系数),用来反映投资资产和投资组合与市场整体的联动性。针对风险投资的资本成本的衡量,应该是所有风险投资基金在从事投资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考量。根据过去二十年美国资本市场历史数据的回归计算,风险投资的资本成本大致在年化14%-16%之间。这一成本数据也是我们通常谈到的风险投资基金在存续周期内至少需要2-3倍整体回报的基准。鉴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积累状况,我们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风险投资的资本成本预估,这也是风险投资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对于资本的吸引力还处于一个相对非理性状态的原因。
▍回顾美国VC发展史
在美国,VC早在二战以后就开始了。回顾美国VC发展史,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导致了VC快速成长成为私募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二战后美国颁布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从政策和政府引导层面开始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金融监管领域对于投资人的财务责任有了重新的理解和定义:从以每一个投资项目的成败为主要依据,发展到以投资组合的财务回报为依据,这为早期风险投资的合理性做了清晰界定。
从70年代开始美国风险投资蓬勃发展,后来知名的IT企业包括Compaq、Intel、Microsoft等都获得了风险投资,属于第一代最成功的投资。1980年往后约十几年的时间,整个风险投资领域的回报变得相对较差。随着杠杆收购和对冲基金的大量产生,早期风险投资相对进入了沉寂的阶段。从80年代末期到1990年开始,信息技术和高技术企业的发展给风险投资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从历史上来看,风险投资最早受政策推动,之后受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经历过蓬勃发展期,也有过沉寂期。其中有两个因素值得一提:
第一,是生产资本和财务资本的分离。随着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生产规模化效应,将利润重新投入,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性再生产,在经济扩张期是非常合理的。在这样情况下,资本的投入和回报呈线性关系。但是随着生产规模和需求发展之间的错配,资本的投入和回报比例一定逐渐下降。当大企业或者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一部分资本不再投入再生产中,而变成财务资本并剥离后,开始去追求其它投资以获取更高回报的时候,一部分资本就被合理化地应用在其它可能产生高回报的领域。技术的发展显然是可能产生高回报的领域之一。
第二,VC从业者的工作,是要解决技术发展以及一个创业企业发展早期所必然出现的资本市场信息极度不对称情况。即财务资本持有者很难知道新的技术发展趋势,而创业者也很难接触到资本持有者。所以VC从业者的主要使命就是解决这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技术发展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本的不匹配性促使了风险投资的出现。
但是VC的一个主要工作是通过投后管理来提升被投企业价值,最终获得高回报。国内VC在发展过程当中,并没有经历过类似美国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沉寂期,而美国VC在这个阶段开始大量地参与到被投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企业的价值。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基金的投后服务还限于两方面:一是整个投资组合里所有被投企业之间的交流;二是提供法务、财务、人事等辅助性增值服务。
从美国VC行业研究文献来看,国内VC的认知与历史统计数据之间也存在着偏差。例如: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被VC投资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要远高于没有被VC投资的企业(比例超过三倍),显然被VC投过的企业由投资者推动高层人员变动调整是大概率事件;另外,有VC参与的企业,其成长要远快于没有VC参与的企业,这主要是VC所带来的结盟性资源,包括VC所带来的上下游和用户以及非IPO的并购性退出资源等生态资源,都为被投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价值。
▍美国VC投资人画像
在美国,VC在市场中有比较明确的层次。公认的第一梯队的VC有七到八家,包括耳熟能详的红杉资本、DCM等一系列基金。对于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基金,学术界有非常完善的研究。从工作时间分配的比例来看,合伙人层面基本上是50:50的比例从事投资和投后管理;而从基金合伙人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来看,70%左右为理工科背景,67%同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