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教育环浙行】高雅校园文化,叩响着孩子们的心门

【教育环浙行】高雅校园文化,叩响着孩子们的心门

2020-11-28 23:17:12

  校园文化是什么?是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是字正腔圆的曲艺戏剧,还是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对一所学校来说,它可以是学校引以为傲的个性名片,也可以是学校上下求索的圭臬;对孩子来说,它是人生成长中拾得的瑰丽珍宝,也是寻找兴趣自我认知的指明灯。在丽水,有很多很多中小学校,用高雅的校园文化,生动而又鲜活,不轻不重地叩响着孩子们的心门。
丽水梅山中学:
孔儒文化立校,社团文化活校

  一进梅山中学,一尊乳白色的孔子作揖像首先映入眼帘,走进校园细看,文化墙上的《孔子出游图》,走廊里的“孔子文化长廊”,班级里的论语角,梅中的一草一木,梅山学生的一言一行,无不浸润着孔子文化的芬芳。学校老师钭君丽介绍,梅山中学的老校址曾建在丽水孔庙旁,而作为万世师表,孔子的“道、德、仁、艺”的育人理念仍被沿用至今。这份前世的缘分,让孔子文化成为学校的一大主题文化。


  桃李不言,润物无声,受着儒风雅韵熏陶,梅山中学的师生们对孔儒文化躬身力行。每天清晨,同学们都要吟诵论语,学校定期地开展论语诵读竞赛,举办论语心得讲坛。除了言传,身教也同样重要。“孝”一直是儒家文化的精粹,因此,学校每学期号召学生制作“孝心卡”,为父母洗一次脚……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同时加深了对孔子文化的理解。

  校长钟海平认为“一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在梅中,除了孔子文化,丰富的社团活动让校园更加充满活力。好奇心科技社、天文观测社注重培养孩子的求知精神,望岳文学社重在文学体验和感悟,刻纸社团、集邮社团培养动手能力,星光合唱团、舞动奇迹社团熏陶艺术情操……16个文化社团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课堂。多姿多彩的校园社团不仅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好奇心科技社团曾获得“浙江省大中学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的荣誉称号,舞动奇迹社团的《戏舞人生》走上了国际舞台并获得舞蹈类金奖,集邮社团被评为浙江省青少年集邮基地。梅山中学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遂昌实验小学:

  诵读汤显祖诗文,欣赏 “昆曲十番”演奏,观赏身着昆剧服饰的“杜丽娘”上演《牡丹亭》……这已成为遂昌县实验小学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学校,人人知道汤显祖,人人会背汤显祖诗文。”学生刘可这样告诉记者。这所创办于1906年的百年老校一直注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以来,学校在浓厚的汤公文化熏陶下,形成了以“昆曲”艺术为主的校园文化。

  为挖掘汤公文化,学校在庆同教学楼的走廊上开设了汤公“走廊文化”,介绍汤显祖的生平事迹;开展“十番”(十种乐器演奏的民间歌曲)、“昆曲”进校园活动,特聘专家、老师来教孩子们接受专业的昆曲十番训练。对昆曲文化的教育从娃娃抓起。孩子们说,他们从2年级起就开始接触昆曲。而学校的十番乐队和昆曲演艺社也多次在丽水市,乃至全国艺术展演中斩获奖项。


  要让汤显祖文化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除了校园布置和艺术社团活动,汤公文化的精髓也有了白纸黑字的保存。学校特意编写了《走近汤显祖》校本教材,如今这本校本教材已经走进了课堂,成为语文课程中“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遂昌三仁畲族乡中心小学:
打造一张畲族文化名片

  跳竹竿,稳凳,踩木桶,在遂昌三仁畲族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正上演着一场激烈的体育竞技比赛。作为遂昌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中心小学,学校有在校生295人,其中畲族学生仅有89人。尽管如此,这里的每个孩子们都要求学畲语,打畲拳,参加畲族传统游戏和体育项目。


  近年来,由于畲族乡的外出人数增多,遂昌的畲族文化面临着日渐淡化的危机。重拾畲族文化并让它传承下去,这份责任,遂昌三仁畲族乡中心小学担得并不容易。“现在越来越多畲族人连畲话都不会说,我们不是要发扬光大,但至少让畲族文化传承下去。”说起办校目标,校长廖凤标说,“我希望造一所适合畲族孩子学习、发展的学校。”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出最坚定的决心。

  学校的“仁娃社团”是畲拳、畲舞等传统畲族文化的大本营,也是三仁畲小对外展示自己的文化名片。学校先后开办了竹竿社、石磉社、稳凳套圈社等1 5个独具畲族特色的社团。因为坚持,学校的畲族文化教育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在2013年,第四届“畲乡仁娃体艺节”展示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学校选送的《畲娃颂畲乡》还获得了2013中国畲族原生态民歌大赛铜奖。


  在三仁畲小,把畲乡娃培养成有爱心、有智慧、有涵养的“三仁好少年”,让畲族文化走出遂昌,走出浙江,走上更大的舞台是每个畲小人共同心愿。
遂昌大柘小学:
书声琅琅,琴声悠扬的艺术学校

  对大柘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学校的花园广场是他们展现自我,分享艺术的舞台。圆形的操场,,精巧又别致。在那里,学生们吹拉弹唱,载歌载舞,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大柘小学,艺术教育一直是建校之本。大柘小学的原校址建在遂昌泉湖寺边,因此,学校依托“泉湖”这个文化概念,开发校园品牌文化,在 “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校训下,一直追求“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校园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大柘小学也面临过师资匮乏的尴尬局面。然而,教学资源的短缺并没有浇灭学生们追求艺术的热情。据学校老师介绍,在大柘小学,每位老师都要求会使用一种乐器,老师们组成了“泉湖”乐队。在“泉湖”艺术团,学生们可以学习手风琴、电子琴、横笛、竖笛等乐器。“泉湖”书画社、茶社、古玩社等多个文化社团丰富着学生的艺术特长。因为柘小师生们的坚持,艺术的脚步在这所学校从未止步。

(作者: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童抒雯 王英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