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和,1948年11月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扬州,现居南京市。自幼师从著名画家亚明,擅长中国人物画兼擅肖像。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多种画展,曾在香港、台湾、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在国内外众多画册、刊物发表,并为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及美术馆收藏,出版有《萧平、萧和兄弟人物画选》《中国人物画传统技法解析》《萧和画集》《世纪画坛菁英——萧和》等专著。。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做过专题采访。
萧和参与了中国画技法丛书编撰工作。他负责编绘其中人物画卷。通过摹绘古代名家技法经典,以及借用古法描绘新题材,将中国画十八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重新阐释。萧和也因虔心投入此项工作而获益匪浅,对其自幼年以来反复揣摩的传统中国画技艺,有了更为深切的体验。此后,创作“古题新绘”,成为萧和长期从事人物画创作的自觉行为。所谓“古题新绘”,在萧和笔下,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古典文学或中国文化之象征,但却是古代画家从未涉笔的,而今萧和巧妙地借用历代名家的古法进行创作。虽为新创,却充溢着古意和雅趣,格调自然不同凡响;此类作品有:以龚开法画“姜潜遇鬼图”;以唐寅法画“苏轼捧腹图”;以曾鲸法画“蒲松龄像”;以崔子忠法画聊斋志异故事“仙人岛”;以任伯年法画“扬州八怪”等等。识者不难看出,萧和在为其新辟古代题材选择经典画法之时,有着敏锐而精确的“对位”意识。如画“姜潜遇鬼图”,萧和挪用了最具诙谐趣味的古代画鬼名作——龚开“中山出游图”作为画法模本可谓恰如其分;风流才子唐寅善画略具情色意趣的妩媚闺秀,用于表现乘醉与丫鬟调侃的东坡故事,亦为相得益彰;而以擅写市民时代新文人形象的任伯年画法描绘扬州八怪,也恰恰应对了八怪不拘雅俗,不避新奇的个性特质。
另一类是取材虽有前人范本可资参照,但萧和并不泥守古法,而出之以新图式和新笔墨,另辟蹊径进行二度创作。此类作品有:“天女散花图”、“屈原九歌山鬼诗意图”、“竹林七贤图”、“贵妃出浴图”等。萧和所画飞天,却以袒露性征之美的少女胴体,凸显出澎湃的生命活力。无论萧和笔下人物归属或古或今,是仙是佛,或雅或俗,他所阐发的正是人文主义者所推崇的人性尊严。萧和睿智地坚持学养与功力的内外双修,他以深厚的学养深入发掘并重新阐释古典题材,又以精湛的功力广罗古法而推陈出新,不断地将自我塑造为新一代艺术史学者型的文人画家。
观萧和所画如亲见所画之人,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诚可信也。“虎溪三笑图”就是颇有说服力的一例。东晋慧远法师于庐山修行三十余载,送客从不越过虎溪一步,一日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远道来访,相聚甚欢。慧远送客下山时竟于谈笑间不闻虎鸣,越过虎溪方才警醒,于是三人放怀大笑。成为传颂千古之美谈。
此画最难之处在于笑容的表现——必须呈现出三人不同的文化身份与性情差异。我们欣喜地看到萧和画中驾轻就熟的表现力度:心宽体胖的慧远和尚笑不自持而后仰,一展随缘任性之大度;陶渊明笑到一手捧腹,却呈俯身颔首之态,保有“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儒生风范;而背转身的陆道士只露出瘦削的半面微笑,却凸显了得道之人的机智与风趣。三人所据位置恰成鼎立环绕之势,寓意着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圆融境界。至于此画所象征的历史意义与生发于当今的文化意义,已由萧和题款表明。
如果说,萧和所绘闺阁女子寄托了爱与美的情愫,那么他笔下讴歌的“山鬼”,则是对无限自由天地的憧憬。元人张渥以披薜荔、束女萝、乘赤豹的形象,视觉呈现了屈原九歌中“山鬼”的描写,然而张渥画中过于简略而性征模糊的背影,反倒局限了由诗歌本身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
他以长卷写“山鬼”,首先跃入观众眼帘的是辽阔的山水树木,画中唯一的人物——山鬼,则为画龙点睛之笔。与古往今来山水画常见布局不同的是,画面左方铺天盖地的云海,一直延伸到画面右半侧,替代了通常的江河溪谷;而树木也不同于传统所画,出现了大片热带植物,使画面平添了澄净而明快的现代美感;那位被萧和巧手妙造而成的气质优雅、亦仙亦凡的“山鬼”,入夜则伴赤豹援木而息;晨起则洗浴于山谷溪流;尔后登山坡采集野花;骑赤豹与攀树白猿对话;暮色中临碣石沐晚风极目云海——奇妙的生态环境,随性的生活方式,多么惬意,何其自在!一个令人流连忘返,无限神往的画中圣境,正是萧和向往自由、崇尚爱与美心境的绝妙写照。
文|聂危谷(南京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南京博物院特邀书画师)
萧和作品欣赏:
对话艺术圈平台联系电话:
13236566090(吴 微信同手机)
欢迎有意向合作者与需要服务的艺术家与我联系
长按住以下二维码等待确认即可进入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