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噔噔!
第三期服制小课堂开课啦 !
这期我们回到明朝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
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来看看在这个
手工业与工商业都得到极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中
汉服具有怎样的特点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吧
明制袄裙+比甲/披风
从宋朝开始,棉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纺织材料,经过元朝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发展,棉料在明朝已经超越了丝麻,成为了最重要的纺织物之一,因此以棉为主要面料的“袄”广泛流行。所谓袄即为夹层衫,夹层为棉则为棉袄,明制袄的保暖性与舒适性都较前世有长足的长进。
从形制上来讲,所谓袄裙,与襦裙相通(襦裙释义见前期推送),即上袄下裙的样式,明制袄裙上袄多为交领琵琶袖,下身配褶裙或马面裙,袄在裙外形成衣掩裙的样式。
琵琶袖是流行于明代的一种典型袖型,其造型大袖口小,腋部较窄,形状似琵琶,故名琵琶袖。袖体臂肘以下似牛颈下垂处呈圆曲、宽大之形。袖端明显缩敛部分较窄,称为“袪”,缘于袖口。琵琶袖的袖体呈弧形,方便臂肘伸屈,袖口收紧后便于日常活动。
(明正德浅驼色四合云地过肩蟒妆花纱单衣)
下图中的下裙即为马面裙,外搭半臂。
“此套衣服是明初钱姓女子的三件套搭配组成,这种组合穿着,为明代江南地区常见。上衣里层是方格纹绮的长袖衫,对襟、直领,袖缘用绢贴边,以平纹地上起万字田格斜纹花的织物制成。外套为绢短袖衫,对襟、直领,领缘贴有刺绣花卉纹边,门襟处有两根系带结系,两边腋下开衩,此下裙为百褶,前片和后片的中间开衩并留有大于其他褶一倍的一大褶,形似被清代称作的马面裙。”(引自丝绸博物馆)
马面裙广泛流行于明清两代,由于前后片之间开衩,马面裙不便动作太大的活动,多用于礼仪性场合,小仙女们穿马面的时候要注意动作哦~
袄裙的上袄还可长至过膝,袖也可根据场合适当加长加宽,作为长袄穿着。袄的领型也不局限于交领,对襟、立领、圆领都是常见的形制。
在袄裙外加一层半臂、比甲或披风也是明代女子的常见搭配。三者都为外搭穿着,多为对襟直领,一般有系带或扣结,两侧开叉。半臂多搭配短袄,披风多搭配长袄。比甲有长有短, 亦多方领。
补子
补子是一种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则天时期,但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补子是在明代在才出现的。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
公、侯、驸马、伯:
麒麟、白泽
文官绣禽,以示文明:
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
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
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
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
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
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杂职:练鹊 风宪官:獬豸
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飞鱼服(曳撒、贴里、直身)
除了补子以外,明代官场上比较为熟知就是在电影《绣春刀》中刷了一波存在感的飞鱼服啦。所谓飞鱼服,就是缀有“飞鱼”样式的曳撒、直身和贴里,是明代锦衣卫、大内太监朝日、夕月、耕耤、视牲、祭历代帝王所穿礼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才可穿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
曳撒和贴里形态相近,前片都是上下分裁的深衣制,不过曳撒前片下半部分为马面形态,两侧有摆,后片为通裁,贴里下身则为百褶形态。直身则为通裁袍制,两侧外部有摆。三者都是流行于明代的男装样式。
好啦,最后一期的服制介绍推送就到这里了!
明制汉服实在是千千万,说也说不完
只能挑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部分给大家介绍啦
如果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后台留言互动哦
文案|王一宁
排版|方睿婧
图源自网络
青青子衿,着我汉家衣裳
悠悠我心,扬我汉家文化
长按二维码关注子衿汉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