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 高净值人群的养老育儿理念刷爆朋友圈

“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 高净值人群的养老育儿理念刷爆朋友圈

2021-08-22 22:19:49

前段时间,去深圳参加一个茶话会,分享关于家庭养老和育儿的理念。


一个自主创业的人说:“我妈70岁了,我还和她说,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


当时,台下一片哗然;当时,所有人都很惊愕。


“你都这么大腕了,市中心大平层住着,为什么还让70岁的老母亲出去打工啊,这也太不孝了吧。”


他解释说道:“其实你们不知道,老年也需要忙,也需要存在感和目标感,也需要一份工作,体现价值。”


本文转自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转载请联系国馆。


听完他的演讲,我被深深折服。很多人把让老人退休后享清福,理解成了“把老人供着养着,让他们混吃等死。”


于是让他们呆在家里,大眼瞪小眼,无所事事。


往往看起来的至孝,其实是不孝。


当然,我们还分享了很多其它关于父母养老和育儿的观念,都很有道理。最近,胡润发布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的白皮书。


我结合这份白皮书,详细说说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养老与育儿理念。

 


 1 



不久前,胡润百富发布《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

 




先解释一下什么叫高净值人群:指的是资产净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通俗来说,花一万块钱不会心疼的人。

 

这份白皮书中,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高净值人群中,三大最核心的需求在于:


(1)自己的健康与发展

(2)父母健康

(3)子女教育

 

有了钱,并不是拿着钱去享受,挥霍。反而更加急切的思考,如何维持自己的发展,如何教育好子女,养育好父母,家族传承意识愈发明显。

 

这好像和我们印象中达到财务自由标准的人们不一样,有钱了,并不意味着轻松、放任自流,享受。相反,比你有钱的人,更重视子女教育、父母健康,也更重视家庭。

 

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2、赡养父母


这份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每个高净值人群的家中,有3位平均年龄超过73岁的老人需要抚养。

 

和我们差不多。

 

曾经的独生子女,现如今大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中国社会进入421家庭模式,两个小夫妻,需要养育4个老人和1个孩子。

 

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也许可以给我们自己一点启示。



(1)购买重大疾病商业险  



很久之前,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朋友圈。作者是北京人,北京有房,东北有房,一年的收入是他夫人、岳父、岳母的收入总和,典型的中产阶级,典型的高净值人群。

 

一场感冒,大概一个月的ICU治疗,被逼迫到卖东北房子,卖北京房子的地步。你要知道,ICU一天的治疗费用就是6万到10万,等于是一个普通基层公务员一年的工资收入了。

 

每个人都有得大病的概率,尤其像一些恶性疾病,例如肿瘤,器官衰竭等。这类病,要么不治,一治,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治疗费用。

 

相比之下,最基层的全面医保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报销非常有限。别说一个普通人家,就是一个中产阶级,一个高净值的家庭,一场大病,随随便便就能压垮。

 

所以,高净值人群非常注重给父母购买重大疾病的商业保险。一旦得病,医保报一层,商业保险报一层,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至少,不至于一个人得病,毁掉一个家庭的未来。

 

这对我们普通人的启示在于:每个人面临的风险都是一样的,病魔不会管你是普通收入阶层,还是高净值人群。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到的。把每个月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疾病保险,把疾病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无论是什么人,我们都有义务不让自己成为家人、朋友的隐性炸弹,一炸,就是一家子的未来。

 


(2)不让父母成为专职育儿保姆 



朋友玮玮是两家化妆品店的店主,年入在百万以上,两套房,可以算得上是标准的高净值人群。

 

生了二胎之后,她很纠结,要不要让母亲过来带小孩?倒不是怕请不起保姆,而是觉得母亲究竟是母亲,带自己的外孙女,肯定会用心很多,而且也让自己放心。

 

但她也非常担心,带两个孩子,是一项任务很重的活儿,需要很多的精力、时间和耐心,老母亲带孩子,能不能撑得住呢?

 

玮玮找老公商量:“要不要让我妈过来带孩子?”

 

老公一口气回绝:“不行,决不能让父母老了之后专门为我们带孩子。”

 

宁可花高价钱请好的保姆,也不能让父母老了之后还要专门带孩子。

 

《柯桥日报》的报道,山东有位李阿姨,63岁了,退休了,本来日子过得充实而且轻松,平时上上课,跳跳舞,时不时还能出门旅旅游。

 

后来,自己的独生女儿生了孩子,李阿姨不得不过去带孩子,每天累死累活,伺候孩子吃喝拉撒,而且自己是山东人,住在武汉,买菜听不懂武汉话,身边也没个说话的人。

 

好不容易孩子上了幼儿园,李阿姨原本想着可以休息一下了,结果女儿又怀上了二胎,李阿姨又要照顾孩子,又要操持家务,得了中度抑郁症。

 

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帮自己带孩子,最好是全职,专门给自己带孩子,自己就可以忙着工作,忙着旅行,忙着浪。

 

这是一种很蠢的做法。带过孩子的都知道,带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长大到可以上幼儿园,有多么辛苦,多么劳累,需要多么大的精力、时间和耐心。这些,年轻人都未必撑得住,更何况是老人。

 

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带,超出老人的能量极限。孩子没带好,老人病倒了,两头忙,更惨。最重要的是,老人身体机制已经相当脆弱,容易得病,容易一劳累,大病小病一起来。我就见过带孩子引发心脏病的老人,当晚去世。

 

不让父母成为专职育儿保姆,是为人子女的基本义务。也许你无法像高净值人群那样,花大钱请保姆,你必须要依赖一下父母,但你一样不能让父母成为专职育儿保姆。孩子是你的孩子,养育是你的责任,别把这份责任全部转嫁到老人身上。



(3)支持父母工作 



出人意料的是,高净值人群非常支持自己的父母退休后去工作,做一些公益或社区类的工作。

 

有些人很难理解:明明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父母出去工作。

 

为什么呢?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有目标,并且积极付诸实施的人,早死风险比其他人要低50%。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里克研究后得出一项结论:“有目标感的老人,生存意识更加明显,健康管理更加有序。”

 

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则发现,生活中有很强目标的老人,患大面积脑梗塞的可能性低44%。

 

千万不要以为老年人退休了,就应该什么事儿都不干,每天溜达溜达,打打太极拳,散散步,这就是让老人享清福。

 

不然,退休后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更容易得病,死亡风险更大。

 

相反,退休后,有工作(当然,指的是劳动强度在承受范围内的工作)的老人,会更有存在感,更有目标和成就感。他们心底认为,自己并不是在吃闲饭,也没有废掉。自己的存在,对于家庭,对社会,依然意义巨大。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真的不要强制性地让父母享所谓的“清福”,支持他们工作,支持他们找到退休后的晚年生活管理,这才是真正的孝心。

 

而且父母工作,有一部分收入,对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份支持。


3、 养育孩子


在养育孩子方面,高净值人群的教育理念,也值得深究和反思。有些教育理念,可能和当下流行的教育理念相悖,但不得不说,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会大概率更优秀。

 


(1)分数很重要


 

作家毛西去朋友家做客,朋友是生意人,开公司,收入不低。看到朋友孩子在客厅面壁思过,被惩罚晚上不许吃饭,和洗碗一天。毛西问朋友:“孩子犯什么错了?”

 

朋友说:“考试考砸了,考了95分。”

 

毛西问:“总分多少?”

 

朋友:“100分。”

 

毛西一听炸了:“总分100分,孩子考了95分怎么就叫考砸了?只差5分啊,就满分了!你还罚他?”

 

朋友说:“不是我罚他,是他和我共同订下的目标,这次考试,要考98以上。现在没有达到,当然要受罚了!”

 

毛西说:“分数有那么重要吗?”

 

朋友说:“当然重要了啊,分数就是竞争指标,你说重要不重要。”

 

看到这个故事,我很惊讶。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观念是,孩子的成绩不重要,快乐成长才重要;分数是一种束缚,束缚了孩子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高净值人群的教育理念恰恰相反:分数重要,而且是非常重要。

 



互联网峰会饭局大佬们的学历




大佬们的身价

 

这两张图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时,中国互联网圈内大佬聚会合影,在座的有腾讯老大马化腾,京东刘强东。

 

看看他们的身价,再看看他们的学历。

 

为什么说分数很重要?分数是竞争力的基础,是踏入门槛的准入证。没有分数,你连台都上不了,谈何竞争。

 

为什么说分数很重要?分数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考量体现。分数之高低,不仅仅关乎懂不懂如何考试,还关系到会不会学习,会不会弥补自己的短项。分数,和财富一样,是一个人勤奋、努力、坚持、上进、聪明的综合体现。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请你告诉你的孩子:分数,很重要,要好好学习。

 


(2)规矩意识 



高净值人群的教育理念中,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

 

我们做读者调查的时候,采访过一位广州精英,她是一家金融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收入不错,她非常注重给孩子培养规矩意识。

 

例如起床。

 

小孩子都喜欢睡懒觉,很多时候,当妈的喊一次,不理,喊三次五次,还是不起床。

 

这位妈妈和孩子约定:“我只会喊你两次,如果你在我化好妆之后,还是不起床,错过了校车,那自己起床吃早餐,自己想办法去学校,我不会送你。”

 

她是这么说的,也一样是这么做的。当然,为了安全问题,她让孩子爸爸在后面偷偷跟着孩子保护。

 

果然,孩子迟到了,被老师当众批评。每一次迟到,都是严厉的批评。

 

三四次之后,她只需要喊一遍,孩子就乖乖起床了,毕竟即使是小孩子,也不想天天挨批。他开始懂得了纪律。

 

这就是规矩意识。社会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所谓成长,就是熟悉并遵守这些规律和守则,为人父母,就是要引导孩子培养规矩意识。

 

现在有一种被捧上天的教育,叫释放孩子的天性,很多父母天然地理解,噢,释放天性,那就不管了,放养,爱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上学,这不是释放天性,这是释放恶性。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和自己的女儿有过五条规矩:


(1)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做;

(2)每天晚上8点睡觉;

(3)严格看电视的时间;

(4)吃健康食品;

(5)不打孩子。

 

这一样是规矩意识。

 

一日三餐的饮食规律,昼出夜伏的作息规律,社会关系的维系规律。一个优秀的人,都有很好的规矩意识。

 


(3)抗挫商比情商更重要



很多人鼓吹情商的重要性,和人相处得舒服,是最顶级的情商。而事实是,真正优秀的人,和人相处的时候,并不会让人觉得舒服。

 

乔布斯不会让自己的合作伙伴沃兹觉得舒服,张瑞明一锤子把海尔冰箱砸个稀巴烂的时候,相信也不会让海尔公司那么多的员工觉得舒服。

 

参加过一个高级教育论坛,与会人员,十有九富,都在憋着劲儿,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或者,至少能把财富传承下去,不至于守不住。

 

在里面听到一个观点,很受欢迎:“对孩子来说,培养他的抗挫商,远比情商重要很多。”

 

所谓抗挫商,就是指孩子的抗打击能力。

 

小说《相爱十年》里有一句话:“没有所谓的成功,不死,熬过来,你就赢了。”

 

从小学到高考,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就是一场持久战,能考上985/211的,很多时候,靠得不是智商,就是抗挫商:坚持、勤奋,愈挫愈勇,一次次过关斩将。

 

这种品质,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也尤为重要。

 

《士兵突击》里,连长高诚对许三多说了一句话:“过日子,不就是问题叠着问题?”生活不是康庄大道,甚至不是丘陵,而是高山大海。没有抗御风涛的能力,一定会被拍死在路上。

 

也希望你这样告诉你的孩子:我们都还没到拼天赋的时候,能熬过去的,都是肩上能扛住东西的人。



(4)从小训练孩子的财商


 

李一诺是前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现在的盖茨基金会的中国区负责人。

 

小时候有一次,李一诺和妈妈一起出去买菜,买完菜回来之后,妈妈看了一下钱包,突然说:“那个老板少找给我两毛钱。”

 

然后拉着李一诺回到商家,结果真是老板少找给妈妈两毛钱。

 

李一诺后来长大之后,对这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那个时候我就明白:“哇,原来妈妈知道自己的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

 

这一习惯在李一诺成长的过程中,被深深烙下来了。长大之后,李一诺也时时刻刻清楚自己的财富价值有多少。

 

“你只有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你才能知道自己应该把钱花在哪些地方,能发挥最大用处。”

 

这就是对孩子财商的教育。

 

很多家庭的孩子,未必知道钱从哪里来,也不清楚家里的境况,于是,熊孩子豪掷几十万打赏主播的事情,常有发生。

 

高净值人群非常认可犹太人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大家都知道,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了,他们非常注重从小给孩子传递财富理念。

 

例如明确孩子的物权理念:你的玩具是你自己的,你有权借给或者不借给别人玩;同样,别人的玩具不是你的,人家也有权不借给你玩;

 

例如成年之后,给孩子一支股票:洞悉资本市场的起伏。中国很多人也许一辈子都没买过一支股票。

 

例如告诉孩子,钱不是万能的:挣钱是为了自我满足,财富是自我实力和价值的体现,但绝不是生活的一切。

 

这对我们一样有启示,对于孩子,不应该他缺钱了就给钱,要教会他怎么花钱。其实这也是价值观塑造的一部分。一个人愿意把钱花在哪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价值观。

 

总之,你除了给孩子钱,也应该教育孩子如何花钱。



(5)生活美感


 

什么叫生活美感?

 

前段时间我去北京出差,会见一个很久未见的朋友,他在北京大学上班,是研究心理学的。他妻子在北师大上班,是博士。

 

前段时间,他们买了房。北京房价很贵,他们到处凑钱,也只能买一个差不多五十平米的。

 

但我去他家的时候,发现他们家真是很干净,面积虽然小,但处处透露着一种精致和讲究。在这个大众都用蓝牙和手机外放听歌的时代,他们家居然还有古老的音乐机。

 

讲两个小例子吧。

 

,这束花是每天都会变的。我每天晚上去他们家吃饭,发现每天的花都不一样,时而玫瑰,时而月季,有时候又是菊花。

 

朋友告诉我:“他妻子是进行植物学研究的,每天都会从学校带一束花来,把家里的花换一换。不同的花,代表不同的心情,他们希望孩子能感觉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美好。”

 

另外,他们家每天吃饭之前,都会打开音乐机,放纯音乐,钢琴曲、古筝、箫或者是其它乐器的纯音乐。

 

音乐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乐感,一样能让孩子在吃饭时拥有好心情。所谓幸福,难道不就是对一日三餐怀揣憧憬吗?

 

“我们希望孩子知道,生活中有些美好,是不期而遇的,是小小的,并非大量地拥有,才能让自己富足。在生活中,一些美好的小细节,一样能让人生富足而美好。”

 

林清玄说:“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所以,别老想着要给孩子买大房子、买好的玩具了吧,普通人一样可以让孩子富足:陪他看夕阳,陪他听一首他最喜欢的歌,陪他在海边玩泥沙,陪他去山上看星星。

 


4



幸福的家庭大多类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虽然是一篇关于高净值人群家庭生活的剖析,但对任何一个想要把生活经营得美好的人,都有用。

 

当你觉得生活针对你时,可以去看看那些活得很好的人,是如何熨烫生活的,也许你会发现,并不是生活在针对你,而是你在针对生活。

你有没有考虑过,结婚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好象是个过于宏大,漫无边际的问题哈!可是已婚或者想结婚的人,有没有在午夜梦回的时候,冷不丁地想过这样一件事:我们结婚是为了什么?


传宗接代?给父母个交代?给社会个交代?社交生活中显得不那么孤单可怜?别人问起来理直气壮说:我是有主的?可以收份子钱,拍婚纱照,去马尔代夫蜜月?开追悼会时有人捧骨灰盒?晚年乱买保健品时有人阻止?有儿女会一周去养老院看你一次?别人讨论孩子的早教班时能插得上嘴?


还是,大多数人都结了,所以我也得结。以前有句话叫:。其实应该是:知识越多越纠结。


那天我看《新相亲时代》,就是我写过的奇葩男嘉宾那篇的那个节目→ 相亲市场上那些迷之自恋的人,TA们的自恋是真的吗?,看到有个女嘉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很简单的一句话,突然震耳欲聋,我竟然从来没有考虑过。


这个叫钱灵惠的女嘉宾一上来就表现得与众不同,打招呼时对孟非直呼其名,而没有像大多数人叫孟老师或者孟爷爷。



她今年28岁,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专业。另一个房间里一位男嘉宾的第一反应是:性别还需要研究吗?



性别当然需要研究。

 

女孩话不算多,但乐于表达观点,每句话每个用词都蕴含着自己的主张。

 

很有意思的是,男嘉宾和他们的父母们对女孩的理解,总是会和她的原意产生偏差,彼此鸡同鸭讲永远不在一个对话频道里。

 

比如,女嘉宾说她的择偶观是:想找一个热爱妇女、痴迷生活的人,好好过日子。



这位不明白性别为什么需要研究的男嘉宾只听到了“好好过日子”这五个字,就觉得找到了知己,一举爆灯。



但显然每个人对过日子的定义和要求都不同,这个会放在后面说。

 

孟非捕捉到钱灵惠这句话里的关键语是“妇女”,一个在现实中让很多人避之不及的词。钱灵惠说在她眼里,中年妇女是有力量的、成熟的,女性的魅力不止来自年轻的肉体,中年女性更应该获得尊重,妈妈们听了这个观点都很开心。


 

她带到现场来的礼物是在以色列和犹太老妈妈学做的点心。



我想她展示自己的重点在于去过以色列这样文化意义特殊的地方,和当地人有过深度交流,但是男嘉宾们的重点都放在了会做甜品等于贤惠,感叹谁娶了她就有口福了。



在自我介绍的短片里,钱灵惠说她会做两三百道菜,对男生的要求也是会做菜,因为她觉得热爱美食是热爱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



男嘉宾们再次忽略了后半句,重点依然放在会做饭上,集体强调谁找她以后就有福了+1。



 

对内表达自我认知,女嘉宾说她自知不漂亮,但也会用开玩笑的语气调侃自己不用担忧别人到底喜欢她的灵魂还是喜欢她的外表。



她手臂上有一块烫伤的疤痕,是小时候父亲没看好她造成的,父母为此很歉疚,但她会说疤痕是福报,让她对他人更有共情能力,而且从小就知道自己不一样,所以更不会刻意去迎合别人的期待。



对外谈论感情和择偶,女嘉宾讲了两个观点:

 

一个是她年少时曾经更偏爱大叔型,但自己成长了就看懂了老男人的套路。



另一个是她以前觉得婚姻是个很可笑的制度,两个人互相算计、互相抱怨,却不能分开,就是一场闹剧,直到真的看到过很多白头到老的夫妻,才明白了相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所以她也想找一起对抗世界的战友。



这些话里有太多可以延展和探讨的地方,可惜男孩们没有太打算深究,其中一位的反应是:像这样的女孩子,学这种专业,这么了解男人,别想骗她。



这轮展示过后,家长们倒是都对女嘉宾一如既往地喜欢,这位妈妈夸女孩有气质:



但她的儿子却在后面焦急地说,看脸呐!


 

这时候不喜欢钱灵惠这款女性的男嘉宾们纷纷给前线的家长打电话,委婉地表示放弃,给出的理由是女嘉宾太文艺不够接地气、女嘉宾是学管理的给不了他自由等等。



 

然后钱灵惠问出了这句话:你们觉得你们的儿子为什么要结婚?



最先开口的一个爸爸,答案最质朴也最真实,他说传统文化就是男大当婚,更重要的是他还想抱孙子:传宗接代为他生孙子才是他概念中儿子婚姻的“关键”。



另一位妈妈的策略是捡好听的说,她说儿子找到心仪的女生当然要结婚了,而钱灵惠就是他们家心仪的女生。


顺便提一句,这家人是节目里的留灯小能手,儿子站出来过三四次,次次都对女嘉宾一见倾心,但次次都没有被牵手。这位男嘉宾只有22岁,但他爸爸每次都急着表态,要儿子找个比自己小的姑娘赶紧给他生孙子,和上一家的OS是一样的。



短发妈妈最言简意赅干脆利落:她中气十足地说,找到一个好媳妇幸福三代人,所以必须结婚。



这位妈妈在外拍片子里已经开始半开玩笑地给未来儿媳妇布置任务了:她们家爸爸负责做饭,儿子负责刷碗,她负责买菜,媳妇要负责洗衣服、做家务、照顾花花草草。



以及她认为她们家的儿子长得阳光帅气,像张艺兴……



显然家长们这些回答都和女嘉宾想要的答案有差距,孟非直接把这一点挑明了。



钱灵惠说她问这一题的用意在于,大多数人之所以要结婚,是因为父母催婚、自己到年龄了、身边人都结婚了,总结的三点涵盖了三家家长所有的答案。

 

而她觉得生活会面临很多挑战,她想找一个主动思考过婚姻的意义,想清楚了主动选择要结婚的人交往。



下一个环节是女生权利反转,男嘉宾会自己站到台前和女嘉宾交流,不再由他们的父母代言,竞争主要在两位男嘉宾之间展开。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些男生在女生已经表达了这么多观点的前提下,依然隔着次元壁对话。


钱灵惠说婚姻不是甜蜜的蛋糕,是很艰难的,要对抗很多事情,问男嘉宾们有什么品质可以一起对抗世界。



这位男嘉宾说:我有刚韧的性格,可以替你承担所有的困难。



不知道为什么,一方好像活在《老娘舅》,另一方则在参加《锵锵三人行》,前面提过有个男嘉宾pass钱灵惠的理由是“太文艺”,说的也没错,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讨论隔着一道马里亚纳海沟。


我想这些男孩嘴上承诺会为女人遮风挡雨的时候,并不真的知道未来的生活会面临什么风雨,这种塑料乐观,等到风雨真来的时候,很脆弱。

 

果然女嘉宾说她很感动,但是没有人有办法替另外一个人变得坚强。作为伴侣可以鼓励可以陪伴,但没有人可以替代别人的经历,所有人都需要自己成长。



后回答问题的爆灯男嘉宾没有表现太明确的态度,只比较模糊地说:我是学唱歌的,你拉小提琴我可以陪你唱歌,你在外面可以逞强,但是回家就不要逞强了。



钱灵惠最后选了爆灯男,但这似乎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顾及场面考虑的将就选择,她和爆灯男并不真的完全契合。全场从始至终只有孟非能理解女嘉宾的点,最后他套用了一句名言,说了解生活的真相并不难,难的是了解了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同意孟非的后半句,但不同意前半句。了解生活的真相也是很难的,现场的男嘉宾们对此就一脸懵懂。


钱灵惠是谨慎的悲观主义者,他们是极度的乐观主义者,后者或许才代表了大多数国人的性格。不是说男嘉宾和他们父母不好,或许在当下,他们活得更简单更快乐。

 

所有的节目看下来,整体上来说,每期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女嘉宾在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有非常优秀的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一再主动提示男嘉宾要认识到和她交往的复杂性。




男嘉宾的父母对已婚带着孩子明确表示了无法接受,这个女嘉宾很得体地表达对这种态度的理解。




更不容易的是,她的妈妈接过话筒,说了很长一段话,太长了我没有截全,大意是女儿勇敢又优秀,离婚以后也从没放弃过提升自己,她觉得女儿有追寻爱情的权利,要找一个全心接纳她的男人和家庭,不需要将就,如果没有合适的对象就过好自己的生活也很好。



在有的电视台还在盘算给女人的彩礼平均到每天是多少钱、够不够划算的大背景下,长辈能在电视上有这样的公开表达尤其可贵。


还有一个女生,面对长相、事业都无可挑剔的男嘉宾,哪怕自己再恨嫁,也没有失去理性。


男嘉宾提问留灯的家庭如果自己事业遭遇瓶颈他们会怎么帮助。



家长们一个比一个豁得出去。




但这个女嘉宾自己站出来以后说:我不可能一开始就为了你放弃我的事业,也不可能一上来就答应你为你牺牲一切,这些承诺都需要时间,现在就说大话很不现实。



当然女生也有没主见的,我们也并不想仇视男性,只是通过节目看到相亲市场上体现出来的现状是这样,也许有事业有思想的男性不愿意公开相亲也是一个原因。


有个电影叫《失恋33天》,也讨论过你为什么要和某种人结婚 ,而不和另一种人结婚,算是这个话题的另一种角度。


文艺青年黄小仙问精英男:为什么要娶那样一个妻子,张口LV、闭口prada,你想跟她谈谈爱的真谛,她直接告诉你,你给的信用卡能透支的额度就是她爱的真谛。



精英男回答说,我们要找的老婆,是这样的姑娘:爱情没有了以后,我们的关系靠别的东西也能维持。她不会要求我给她的爱有多么专一,她只会要求她那套手工制作的婚纱必须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套。



他是对婚姻想得比较透彻的男人了,虽然这透彻建立在功利上。他的结婚对象不应该奢求爱情,他给不了,而物质要求,那是很容易满足的。


这是七年前的电影,那时他这段话就引起很多共鸣,共鸣点在于文艺女要爱情这件事本来就是不对的,几十年漫漫婚姻路上还要什么爱情?有面包吃就不错了。


这大概是儒家所认同的婚姻本象吧,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所以《新相亲时代》里的男嘉宾也觉得“我养你”是一句至高无上的誓言,毕竟《喜剧之王》里周星驰这么一表白,张柏芝哭了,观众也都哭了。



人们把相亲称作相亲市场是有道理的,它现在是一种交换,不一定等价而已。征婚启事上男方的条件:身高学历工作收入车房。要求女方:相貌工作婚否家庭户口。



几乎没有人先问:你有什么爱好?你对某一个热点话题怎么看?你的性格是哪种类型?你是怎样的消费观?


因为这些,大家觉得不!重!要!


可一旦是自然相识,成为情侣或夫妻,你就会发现,这些比外表身高学历户口更重要,它们才是能不能融洽过下去最根本的因素。


我想,钱灵惠这样的女嘉宾,可能是比台上的男嘉宾更难找到结婚对象,别人是十个人里有一个适合的,她是一千个人里有一个适合的。但她一旦找到,婚姻幸福的概率会更大,在做一件事之前,已经做了最坏的准备和最好的期望,还能坏到哪里去?


我不喜欢相亲,但通过相亲节目能见识到各种人生各种想法的碰撞,这是很好的。记得最早《非诚勿扰》时台上的女嘉宾马诺说: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引起了很大轰动。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种公开言论越来越少,至少《新相亲时代》里的女嘉宾,没有人宣扬对男方物质条件的要求,大家都是来寻找真情寻找幸福的,女嘉宾的父母也希望孩子不是为了嫁汉而嫁汉,嫁汉的目的是幸福呵!这就是肉眼可见的社会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