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华干林 · 散文集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华干林 · 散文集 | 《烟花三月下扬州》

2020-10-29 18:38:00


第一辑 湖上风来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

(一)

三十年前,我默诵着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来寻找廿四桥边那二分明月的梦境。幸运的是,我就读的大学就在风景秀丽的瘦西湖畔。后来读到了清代扬州一位词人吟咏虹桥的诗句,不禁拍案叫绝。这位词人叫费轩,如果将他的名字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中国顶级诗词名家们放在一起,他确实很不起眼,但如果掩去他的名字,将这首《梦香词·调寄望江南》混杂于唐宋诗词之中,恐怕也是难分轩轾的。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

杨柳绿齐三尺雨,

樱桃红破一声箫,

处处系兰桡。

……


宋代词人宋祁,曾有咏春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因得“红杏尚书”之誉。照我看,费轩的“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丝毫不比“红杏尚书”的诗句逊色。而费轩吟咏的便是扬州城极富诗情画意的一座桥——大虹桥。

大虹桥的历史不算悠久,但桥下的河道却有些岁数了。此河原为唐代扬州官河,北宋时为西护城河。宋、明之后,扬城南移,今瘦西湖一带渐成郊野之地。明崇祯年间,此处乃建木板桥一座,以通津渡。桥建得很特别,桥上有亭,桥身涂以红漆,故曰“红桥”。不难想象,在绿树成阴,绿水涟漪的万绿丛中,有一座红桥横跨水上,自然会令文人骚客生出许多诗情画意来的。然而,此桥“出生年月”偏偏是在明朝末年,此时的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及至南明小朝廷,扬州更成烽火前沿之地。清兵的大炮轰开了千年城池,也击碎了绿杨城郭曾作为大唐第一都市的那份遥远矜持。兵部尚书史可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死守城池,最终城破人亡。可怜红桥,只落得“桥自孤怜水自流”的空寂与落寞!


(二)

然而,扬州,毕竟曾经是大汉广陵潮涌的风云际会之地,毕竟曾经是盛唐春江花月的流光溢彩之都,历史注定她不甘寂寞,也不会寂寞。

当康熙帝南巡的龙舟停泊在扬州港湾时,曾经一度淤塞的古运河又浩浩荡荡地流过这座千年古城,流过两岸的绿树芳草和红楼粉墙,还有那掩映于绿杨深处的红桥。此时的扬州渐渐复苏着她生命的活力,东关古渡边的帆樯林立,运司衙门里的衣冠楚楚,小巷青楼上的风情万种,还有红桥两岸的急管繁弦,一同演绎着这个城市的再度繁华与风雅。

尤其是文人,更喜欢在此时来扬州凑热闹。扬州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温情旅馆,诗词管弦的歌吹之都,文人到了扬州,当然要写诗,不仅要写,还要写出花样来,比如欧阳修在平山堂上演绎的那些“坐花载月”之类的风流佳话,被一代代扬州文士奉为圭臬。

于是,康熙元年,在红桥水滨,由一位别号叫渔洋山人的官员王士禛起头,邀集了一批文人墨客,玩起了“修禊”的传统游戏。

“修禊”,乃古之习俗,周代即已流行。汉代文学家蔡邕对“修禊”作了明白的解释,“禊,洁也,春日万物生长蠢动,易生病,时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故修禊之事在汉代已固定成为除灾祈福的仪式。历史上最著名的修禊活动,要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于永和九年在浙江会稽山下举行的“兰亭修禊”。参加修禊的有谢安、孙绰等当时名流四十馀人,引曲水以流觞,饮醇醪而赋诗,共得诗三十七首,结成诗集,王羲之兴高采烈,文思泉涌,挥笔而成《兰亭集序》。此文因文辞华采、书体隽秀,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雅集的风流故事,使修禊这一活动备受后世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诗文兴会的盛大节日。

回过头来说说领衔首届“红桥修禊”的那位王士禛,此人乃山东人氏,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康熙元年司理扬州,“司理”者,断狱是也。他的正式官衔是扬州推官,干的是正经八百的法律工作,可骨子里淌着的却是文人雅士的风流血脉。他是清初诗坛上一位明星式的人物,十五岁便有个人诗集《落笺堂初编》问世。同时,他还是一个资深的“修禊”活动家,早在来扬州工作之前,他在山东老家大明湖畔就组织过一次规模宏大的诗会,一时轰动大江南北。来到扬州这千古歌吹之乡,他怎能甘于寂寞?史载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白天一本正经地在公堂断案,华灯初上之时,便奢华地享受着诗酒人生。一个暖意融融的日子,王大人雅兴郊游,宝马轻车,一路向西,行至红桥之境,他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马上组织了一批文友名士,搞了一次红桥修禊,他自己作《浣溪纱·红桥怀古》三首,第一首中的“绿杨城郭是扬州”,不仅与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一样,传唱成千古丽句,而且成为扬州最环保的一张名片!

此次修禊活动大获成功,然而渔洋山人意犹未尽。两年之后,即康熙三年(1664年),他再度组织修禊活动,并即席赋《冶春绝句》十二首,其中“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成为传诵一时的经典之作。此次活动,不仅有诗文酒会,而且建立了一个诗会组织,这就是在扬州享有盛誉的“冶春诗社”,其诗风流韵三百余载。


华干林

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扬州电视台评论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扬州文化研究与传播。发表论文论著多种,著有散文集《烟花三月下扬州》。为政府机关、大中专院校、厂矿企业等讲授扬州文化数百场次。





海西头(长按关注

   寻味生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