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助力笛箫产业大发展 开创业界比赛新格局——首届中国(玉屏)国际笛箫制作大赛综述

助力笛箫产业大发展 开创业界比赛新格局——首届中国(玉屏)国际笛箫制作大赛综述

2020-11-12 05:50:56


10月3日至8日,由中国音乐学院、,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制作改革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第一届中国(玉屏)国际笛箫制作大赛”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圆满举办。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箫笛制作为内容的国际性大赛,比赛吸引了来自国内以及香港、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演奏家、制作家、爱好者的广泛参与。



此次制作大赛共收到国内外制作师提交的参赛作品77件,其中梆笛17件、曲笛23件、低音笛13件、箫18件、其他类4件。 经过为期5天的激烈角逐,大赛共评选出金奖得主10人:黄卫东(梆笛),王建宏、黄胜(曲笛),王建宏(低音笛),丁小林、姚茂顺(箫),日本小林纯平、日本水落立平、韩国文东玉、新加坡黄德成(特别金奖)。在在制作大赛举办期间,为了让参赛选手赛有所获,主办方特意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的大师课、对话论坛、研讨会等活动。



多元权威专家助阵 赛程设置彰显专业
10月4日上午召开的制作大赛开幕式,邀请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王书伟、,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张维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会长丰元凯、;、县长杨德振,,副县长杨渊,、何建昌等玉屏县相关领导出席。

随后两天,初赛与决赛顺利在侗乡风情园正式举办。其中初赛以闭门形式进行,评委针对声学、工艺、音准三种方式对梆笛、曲笛、低音笛、箫、其它类五大类别进行评审。本次大赛评委构成彰显专业、权威,汇集了演奏、制作、理论等多领域顶级专家。其中,工艺组评委分别由江苏扬中长鸣乐器厂技术总监常敦明、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宫工艺师周林生、杭州余杭中泰灵声乐器厂厂长董雪华、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贵州玉屏箫笛厂工艺师刘泽松、日本尺八制作家小林纯平(日)担任,针对乐器选材,干燥度,烘烤工艺,工艺精细程度之吹孔、膜孔、按音孔的大小和角度、笛塞位置,外观是否精细、打磨是否平整、油漆是否光亮,音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音准组针对乐器的实测音高等进行综合评定,并采用“通用音乐分析系统(GMAS2.0B)”测定,评委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主任韩宝强、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静恩涛、河北涿州宏亮乐器厂厂长赵宏亮担任,试演员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师王俊侃担任,检测项目有标准音、八度音、相邻两音误差等。

声学组评委由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副主任荣政、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程天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唐俊乔、北方昆曲剧院音乐总监王建平、四川音乐学院原民乐系系主任易加义、纽约八板中乐团竹笛演奏家缪宜民(美)、日本尺八制作家水落立平(日)担任,通过试吹针对乐器的音准、音色、灵敏度、平衡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决赛采取开放观摩方式,由主观鉴定和客观鉴定两个方法同时进行,决赛结果以主观鉴定结果为准。决赛主观鉴定演奏评委由采取听奏和自奏两个环节。评委由张维良、荣政、王建平、易加义、缪宜民(美)、程天健、唐俊乔担任,试奏员分别由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陈昀颖、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师王俊侃、武汉音乐学院教师徐鹏担任,主持人为原北京民族乐器厂质量总监马大荣。客观鉴定评委由韩宝强、静恩涛、赵宏亮担任,试奏员由武汉音乐学院徐鹏担任。主要检测项目为主音强弱、高八度强弱的动态范围。监审组,聘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副会长王书伟、、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会长丰元凯担任。



大师班、论坛精彩呈现 打造有思想内涵的全方位赛事
比赛之余,主办方开设了大师班以及对话论坛,从理论的高度带给赛场选手诸多的思考与启迪,参赛选手在活动之后表示收获颇丰,意犹未尽,希望能在下一届比赛上进一步丰富此环节的开设。10月6日的“中国笛箫制作大师班”邀请到周林生、林谷珍(中国台湾)、黄德成(新加坡)、文东玉(韩国)、小林纯平(日本)针对笛子的乐音及制作、韩国大笒以及日本尺八制作等话题展开深入讲解。

周林生针对《学习赵松庭先生《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的体会》开讲,重点对于笛子的开闭管以及横笛频率标准、笛膜孔阐述。他认为笛子是开管、闭管的命题可以用经验数据、频率计算两种方式鉴定;其次,关于横笛频率标准可以采用十二平均律计算,以1.0595的公比推算出十二个音的频率,而且以此公比还可推算出所有笛子的参考基音长度;笛膜孔还是小膜孔较好,不过膜孔的大小还得靠制作师的经验,毕竟经验和理论是制作师的两条腿。

林谷珍在《笛子制作之我见》讲座中针对“温度与音准”“两截笛的音准”“科学的制笛法”等方面开讲:首先,清楚笛子在什么温度下制作,就能知道它在一定温度下的音高,便于吹奏员在演奏时调整;音准的标准需要在温度标准相同的情况下制作,这样的基点才相同;其次笛子绝对的音准只存在一处,两截笛在理论上弊大于利,虽然便于携带,不过工艺上经不起考验,不能根本解决音准调节问题。

黄德成在《乐音的左脑(理性)与右脑(感性)思维辩证及对音乐品质的影响》的讲座中指出,左脑是数理的思维,右脑是感性的思维,要想把民族乐器做到世界级水平,左右思维需时常切换。民族乐器非常有个性、味道,不过加在一起味道就不好,是因为缺乏从理性的角度看待,未把乐器制作提升到专业的发音科学高度。

来自韩国的文东玉首先介绍了大岑的历史,之后为现场观众详细介绍了韩国大岑的制作工程,并说到:“世界上只有中国的竹笛和韩国的大岑有膜,二者间存在很深的渊源。如今,大岑在韩国普及率很高,在很多国乐团体中都有运用,一般的乐团中至少有六到八把。此外,业余群众学习这个乐器的也很多。”
日本的小林纯平围绕尺八的制作、构造、演奏特性、历史、发展等方面详细阐释。他介绍到:尺八从中国传入日本,制作材料为真竹的竹根,演奏最大特点使用头和手控制半音。随着时代变迁,尺八在音乐厅演奏越来越多,它需要大的音量改变,与爵士、流行音乐、西洋乐合作也非常多,由于这种越来越多的融合演奏,这些演奏者对制作者提出的要求也越高。

,张维良、丰元凯、荣政、周林生、董雪华先后在论坛上表达他们对制作大赛的思考与对中国竹笛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

丰元凯首先发言,对7~9月份的大赛工作、评审组成等方面进行简要说明,并坦言此次大赛让人喜忧参半,由于比赛只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参与面还不够广泛,整体还不能反映出当下箫笛的制作水平。广大制笛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涵养。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校的音乐教育,其中相关政策就有计划把90种乐器全面推广到课程,所以广大制笛人要抓住契机,多多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

张维良认为制笛入门易,要想做精仍需主观加强制作技艺以及提升演奏、文化修养。当前,竹笛还存在材料的统一性、音准等发展空间,技术本身是讲科学的,而科学的突破还得依靠积累的经验,希望广大制作师携起手来共同把笛箫制作产业发展壮大。

荣政在笛子的音准、音色、灵敏度、音的平衡度方面,畅谈了自己的思考,并建议广大制作师要学会演奏,以便更好从演奏家角度去做出更好的笛子。周林生在论坛上直言指出制笛界在两截笛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他认为两截笛其实不是全天候笛,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加工不精美,如今它的兴起促使制作师进一步加强工艺水准。董雪华对于竹笛的铜套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套进行接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微调音高,不过铜套接的越少越好,太多会对笛子的音色产生影响,而且乐器也容易损坏。


音准、选材、制作标准亟待提升 加大“制”“演”“理”有机结合
作为在玉屏地区举办的首届中国玉屏国际笛箫制作大赛,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顶级专家团助阵、“数”“量”相对可观的参赛人员与产品等各方面因素促成了大赛的圆满举办。对于活动的举办,张维良用“历史性”“影响深远”概括:“作为历史性的国际性制作大赛,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制作师,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切磋学习平台;比赛评判程序严格,通过高科技仪器测量,通过频谱、音准标准化为制笛业留下可贵的数据资料。虽然通过比赛暴露出诸多制笛业的不足与问题,不过比赛就是发现问题,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箫笛制作业的整体提升,促进中国笛箫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前提下达到与国际接轨。”对此持同样观点的唐俊乔认为这是一次开创性的比赛,规模之大、整体水平令人兴奋,可以看出全国笛箫制作工艺逐渐进入到迅猛发展时期,随着乐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促进了笛箫乐器演奏、教育等的蓬勃发展。

近些年来民族乐器制作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竹笛制作领域,浙江在全国广负盛名,而玉屏作为具有深厚笛箫历史底蕴的城市,首届笛箫制作大赛在此的举办,为当地笛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机遇。“玉屏有能力和基础形成完整的笛箫产业,首先它有量的基础,当地具有广泛的学笛群众以及诸多生产厂家;其次,它得需要完成从量到质的飞跃,不断提升当地笛箫文化品牌与内涵,做到从工艺品转变为真正的民族乐器。”荣政如是说到。

在场的诸多评委对大赛的组织工作、比赛的模式表示赞同,对选手们积极投入比赛表示肯定。不过,鉴于比赛为首次举办,以及前期备赛时间的仓促,在参赛的质与量上还未能达到专家评委们心中的高要求。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从比赛中窥一斑而略知全豹,综合多方评委的反馈可知目前笛箫制作中的问题主要有:1音准有待提升2高中低音区音色统一3制作标准的提升4材料选用5工艺水平,尤其在音准、材料、制作标准方面现象问题尤为突出。对于音准的问题,唐俊乔表示:“没有基本音准概念的制作师是做不出好笛子的,通过比赛希望对广大制作师产生触动,认识到演奏乐器的重要性。如今制作师和演奏家结合是可喜现象,今后应更应加强合作。”在制作标准提升方面,程天健表示:“制作中采用的律非常重要,一般制笛会按照平均律开孔,很多制作师不知是按照平均律还是五度相生律开孔,这方面还需要相关制作标准的统一。”对于笛子的材料选择,诸多评委表示参赛的笛子有几支选材不错,不过由于制作师不太懂,做出来的笛子声音品质不尽如人意。对此,常敦明说到:“由于竹林大量采伐,已经造成现在竹笛材料整体下降,材质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竹子不可相比。现在应当考虑开发新的竹子产地,不要总是盯着老的地方采伐竹子。比如在安徽、浙江还有许多山脉,我们可以在相同的纬度上来寻找新的竹源,建议竹笛委员会在浙江、上海、安徽等地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经常碰一下头,对适合制作竹笛的材料产地进行分析。”

正如易加义在赛后所说的那样,“笛箫产业未来的健全发展离不开制作、演奏、理论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首届笛箫大赛的举办无疑为此开了个好头。通过比赛的优中择优,一批相对质量比较上乘的笛箫脱颖而出;通过与之相关的理论课程、研讨会的举办,为笛箫制作行业留下了诸多的宝贵文字视频资料;通过三代制笛师傅的汇聚一堂以及与国内顶级演奏家的近距离接触,为今后制作与演奏界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平台;首届制笛大赛业已结束,留下来的思考与财富不可计量,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通过今后五届、十届、二十届比赛的累积举办,中国笛箫产业的未来必然大有可观。


文/梁艳艳 摄影/梁艳艳 张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