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大浪淘沙》……一首首琵琶传世名曲,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这件民族乐器无穷的艺术魅力,而这些动人的乐曲自然也离不开艺术家们精湛的演绎。近日,记者来到琵琶大师袁孙翔家中,听他讲述他与琵琶的故事。
无心插柳 结缘琵琶
袁孙翔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少时的他家住天台城关,父亲以开百货店为业,闲暇之余,则以弹月琴、拉二胡自娱,他自幼得到熏陶,每每听得入迷。
1951年,海派琵琶大师王育和应邀来天台中学任教,他背着一把琵琶走进校门,在之后学校每周末举行的音乐演出上,时常以琵琶助兴。他的琴声感染了大批天中学子,也感染了坐在台下的袁孙翔,他的心中开始萌发学琵琶的念头。
1955年,天中毕业后,原想报考上海音乐学院的袁孙翔因一场大病失去了报考的机会,父母便叫他学习中医,以后既能保命又能谋生,但他依然初心不改,终于有一天,袁孙翔鼓起勇气,向王育和提出拜师的愿望。在听他讲明学习琵琶的来意后,王育和决定收下眼前这位忠厚而有灵气的学生。那时袁孙翔还没有琵琶,王育和就让他用毛竹片做一个弓,绑上弦,先练练轮指,后来袁孙翔得知城里有位盲人算命先生有一张琵琶,就立即登门造访,花四块钱买下了那张坏了品、掉了轸子的破琵琶,并亲手修好了乐器,开始了与琵琶真正的缘分。
学习琵琶,首先要练的是轮指。王育和详细讲解要诀,悟性极强的袁孙翔回去后每天轮指不断,再见老师时,轮指早已得心应手。娴熟的指法让王育和深信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他接着传授了琵琶的四、五十种指法,袁孙翔全部仔细记下,回家苦练。
掌握了基本指法后,王育和开始教他弹奏曲子,不但教他弹奏的指法,还细致地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乐曲的艺术特色,让袁孙翔受益匪浅,在他心中,老师就同他的父亲一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师生二人配合默契。 每次听课回来,袁孙翔都要坐在小阁楼上,怀抱琵琶轻轻弹奏,连做梦也想着弹奏。长年累月的勤练不辍,使得他的演奏技艺也突飞猛进。
1958年底,袁孙翔在朋友的信中得到浙江歌舞团招生的消息,喜不自禁,决定去报考,得到了王育和的大力支持。为了避开父母的阻挠,袁孙翔偷偷溜了出来,如愿来到杭州。考场上,他的琵琶让歌舞团老师刮目相看,顺利被录取。
恩师教诲 造诣提升
1959,杭州歌舞团开始组建,袁孙翔转入该团,不久被委派到上海进修器乐。王育和得知后,特地修书一封,将袁孙翔推荐给自己的同门师兄、上音民乐系主任、国乐大师卫仲乐先生,袁孙翔说,如果当时没有老师的用心培养和鼓励,此生说不定会留下遗憾。
在卫仲乐先生的谆谆教导下,他的演奏艺术日臻成熟。由于师从王育和、卫仲乐这两位大家的门下,袁孙翔渐渐继承了琵琶海派的风格,他还通过自己的悟性,推陈出新,推出“弧形轮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奠定了袁孙翔在琵琶界的地位。
此外,在上海进修时期,袁孙翔受委派投拜盲人艺术家沈易书为师,学习“拉戏”。
沈易书是“三弦拉戏”的创始人,有着与阿炳、孙文明等相同的处境和绝技,他演奏的各类板式与曲调,加上念白和锣鼓敲打,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所到之处,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赏。
回忆起学习“三弦拉戏”的情景,袁孙翔也是感慨万分。为了学到这一绝活,袁孙翔坚持每日帮忙料理老师的日常生活,洗衣做饭,捶背跑腿,几个月过后,终于感动了沈易书。他说,我膝下也无儿无女,但这门技艺总得要有人继承才行。今后你就当我儿子吧,我把它都传给你。袁孙翔得其真传后,反复研习,渐入佳境,成为唯一的“三弦拉戏”南派传承人。
1960年10月1日,杭州歌舞团正式成立,在胜利剧院的首场献演中,袁孙翔的三弦拉戏和琵琶弹奏博得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此后,袁孙翔在歌舞团中独当一面,他拉的《二进宫》、《武家坡》、《打渔杀家》等节目成为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在浙江巡演两圈后,又到甘肃、内蒙、宁夏等地慰问演出,历演不衰,场场喝彩。
心系家乡 一路传承
1972年,37岁的袁孙翔回到天台,担任县文化馆的音乐干部。但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个梦想,那就是在家乡弘扬推广民族音乐。于是,在文化馆期间,他就开始无偿教民乐,并组建了天台第一个民乐团,还兼任平桥中学、白鹤中学和山河中学的文艺班老师,教学生琵琶、三弦、古筝、二胡等民乐。
1978年,袁孙翔从文化馆调到县,任音乐业务干部,仍然不忘民乐普及,并以培养民乐人才为己任。在文化系统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天台的琵琶在他的努力下进一步得到普及。
1989年,在一次省器乐比赛的汇报演出中,琵琶专业组、业余组和少儿组的三位一等奖获得者同台演奏,她们是专业组的杨剑萍,业余组的范慧英和少儿组的范微微,让观众惊奇的是这三位获奖者都来自天台,且都是袁孙翔的学生。此外,在许多省市乃是全国器乐比赛中,天台的名次也一直名列前茅。就这样,天台的琵琶渐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名声,琵琶之乡的美誉不知不觉传开了。1991年,浙江电视台专门赴天台拍摄音乐专题片《琵琶之乡观琵琶——访袁孙翔和他的学生们》,播出后,天台琵琶之乡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
经过数十年的耕耘,袁孙翔的琵琶教育不仅得到了学生好评,也得到了社会肯定。一批批音乐新秀纷纷走出天台,走上专业艺术之路。在这之中,有十五岁便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海内外著名琵琶演奏家杨剑萍,上海世纪出版社总编范慧英,中国广播艺术乐团形象大使许亚丹,还有王玲燕、袁音、袁蓓等出类拔萃的琵琶手。
袁音是袁孙翔的儿子,从小就跟父亲学琴,在他的印象中,袁孙翔既是严师也是慈父,尽管在子女教育上很严格,原则性强,但平时一家人总是相处融洽,还经常相开玩笑,多年来,家里从未吵过一次架。如今,他也继承了父亲的琵琶事业,与其姐袁虹一起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琵琶、古筝乐手,天台95%的音乐教师都出自他们的门下,同时还吸引不少外地县市的学生慕名前来学琴。
回顾自己走过的琵琶教育道路,袁孙翔说,培养音乐人才首先老师自身要具备琵琶流派的传承和创新。教学中要一丝不苟,对学生视如己出,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全盘托出,不留“杀手锏”,同时还要因材施教,从乐曲、乐段、乐句到每一个音符都力求完美。
如今,83高龄的袁孙翔依然耳聪目明,精神抖擞,平日里除了辅导学生练琴、和朋友谈天说地,闲暇之余还爱写字画画,他笑着说,多和学生、朋友聊天,每天有事做,是我的长寿秘诀。此外,他的孙子袁宇轩和外孙裘远知也受到熏陶,从小学琴,正如袁孙翔所期望的那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琵琶艺术有了兴趣,民族乐器也越来越普及,总有一天,天台琵琶之乡的美誉会深入到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