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伯镇节制闸西侧伸向河心的小三角洲上,有一方古色古香的仿宋亭园,这就是名闻遐尔的斗野亭。进得门内,迎面便是一座四角碑亭"思贤亭”。亭内耸立着一块巨大的碑刻:“再建斗野亭碑”。
"再建斗野亭碑”,它的正面是运河诗人,原省文化厅厅长王鸿撰写的“再建斗野亭记”,背面则是清代状元,官至礼部尚书的姚文田的“斗野亭记”。这正反两面的碑记,完备地记载了斗野亭九百多年来二度重建的沧桑史。
姚文田〈1758-1827),字秋农,号梅漪,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乃翰苑名贤,文坛巨匠,著有《邃雅堂文集》。他在《斗野亭记》中写道:
“扬州在星野斗牛之分,昔人因于邵伯镇西梵行院侧创建斗野亭。郡志但云熙宁时建,而不知果谁之为也。惟孙莘老、苏子曕、子由及秦太虚、黄鲁直、张文潜诸人,皆尝觞咏于此,则以是为一邑之胜。盖镇上承高、宝诸湖,积水涵虚,菰蒲掩映、朝烟夕霏,顷刻变态,既足以供游览,而又得孙、苏诸贤以为重,似此亭遂为必不可废。
绍兴时,郑忠肃来知是州,始移建于郡城迎恩桥南,而亭之地遂改。嘉定时,崔清献抚淮,复改题曰“江淮要津”,而亭之名且就湮没矣。元明以来五百余年,未有能复之者。茲徐司马元惠偕族弟元桐议重建之。而镇西地当水冲,旧址不可复用。因择地于镇东之法华寺侧而缔构焉。于其成也,复镌孙、苏诸诗于壁,非直为游憩而已。盖前贤之流风遗韵藉里以不坠,亦足令至此亭之兴起也。会余客游邗上,司马之弟中翰,待御两君皆余同年生,来属为记之。盖经始于嘉庆己巳四月朔日,至八月乃毕工云。
邵伯斗野亭于宋熙宁二年(1069)建于镇西之梵行寺旁,后为扬州郡守郑兴裔看中,于绍兴元年(1131)移至扬州,邵伯斗野亭不复存。嘉兴年间〈1208-1224)淮东路军政长官崔与之又改题《江淮要津》,"斗野亭“名亦不复存。直至六百多年后的清嘉庆十四年(1809)才由邵伯乡贤徐元惠,徐元桐两兄弟在镇东法华寺侧集资重建,并请姚文田撰记。后因战事频仍,年久夫修,斗野亭复又顷圯湮灭。
改革开放后,邵伯镇政府于廿一世纪初决定择地重建斗野亭。时任邵伯镇长于2004年专程去南京拜望王鸿,请其撰写《再建斗野亭记》。
王鸿〈1932- ),江都人。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他听说家乡这一文化盛事,欣然允应,亲自来到邵伯实地察看重建之地的形胜。回到南京后,不料突患眼疾,不能动筆。但诗人诗情勃发,当即口述,命其子女笔录,一气呵成。《再建斗野亭记》曰:
斗野亭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迄今已近千载。宋代七贤因登临此亭而兴怀唱和。后世文人为仰慕前贤而即景挥毫。佳作纷呈,翰墨留香。白驹过隙,斗转星移,斗野亭几经迁徙,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值玆盛世,政通人和。邵伯镇人民政府应时代之需,顺民心所向,择地再建斗野亭,既为江淮名邑重现历史名胜,亦使千年古镇增添文化氛围;既供游客观瞻,里人休闲,亦可告慰先贤,造福后人,实一盛举也。乃为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