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构思奇巧,以非常低沉的笔调,多次使用鲜艳明媚的桃花和孤独悲伤的人反复对比,多方映衬,使黛玉孤单敏感、痛苦忧虑、欲语还休的心境跃然纸上。
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景为情设、情为景触,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的立意。
全诗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无比动人。
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宝琴让他猜是谁作的,宝玉一猜就中:“自然是潇湘子稿。”
宝琴开玩笑地骗他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
宝钗又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正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
贾宝玉是林黛玉的知己,诗作凭心,无论何时,神瑛侍者都能认出绛珠仙草的那颗卓然而立的真心。
你也能与你的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