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第三回,母亲不幸病逝,老父亲不愿再续弦,年幼的林黛玉在老父亲的劝说下,只好含泪挥手作别,独自一人前往外祖母家生活,也算是全了林父对这个独生爱女无人依傍的后顾之忧。
别看林黛玉年约不过六岁,她却俨然一位小大人。第一次来外祖母家,虽然很是陌生,但林黛玉温文端庄,步伐细碎,目不斜视,显得很有涵养、很有礼貌,这当然是得益于母亲大人自小教养有方。
这样一个小女孩儿,既惹人爱,又惹人怜。爱她可爱有礼,怜她在陌生的环境里,能否尽快适应,未来的日子里,能否生活幸福。
时光如织,林黛玉在贾府里长大了不少,真想问问她,在这段岁月里是否生活得很幸福。但书外人又怎么能亲耳听到书里人的回答?
不过没关系,林黛玉自小读书识字,满腹文采的她通常将满腹心事诉诸于笔下,写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也许,答案就藏在这些诗篇里面,我们不妨来细细地品上一品。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这是林黛玉来贾府写下的第一首诗篇。表面上写的是大观园初成新景象,与元春省亲时的喜庆。
实际上写的却是她自己。当初,林黛玉受外祖母极力邀请来贾府,离开家乡到一个从未见过的地方,就像离别红尘进入一个仙境般。林黛玉对未来是充满着期待的,希望凭借好地方,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新气象。
不难感受到,这时的林黛玉,心情还是很不错的。初来贾府未久,极受贾母宠爱,众人欢迎,似乎已完全融入了这个陌生的环境,幸福感满满的袭来。但不久,林黛玉的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是初建海棠诗社,林黛玉一挥而就写成的诗篇。
这首诗虽风流别致,但太过于悲伤了。半卷半掩,这小心翼翼的动作举止,就像林黛玉来贾府时步步小心,不敢多行一步,恐人耻笑一样。
虽说林黛玉备受贾母宠爱,然终究是寄人篱下。现在的好生活不过是“偷来”的、“借来”的,岂能长久?只能是这样延续着生命而已。其中的苦处,又能与谁诉说?谁又能理解?
贾府是一个大染缸,人多势利。林黛玉终也看清了它的面目。偌大一个贾府,除了慈祥的贾母,谁又能信得过?可贾母又不能一直伴着自己。
姊妹们也终究是要散的,最后就只会剩下自己一人。林黛玉一心情系贾宝玉,可父母早丧,无人可替自己作主,这腔心事也就只能永远藏在心底里罢了。
在葬花的时候,林黛玉低吟浅唱出的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刀风霜剑严相逼。”不就是林黛玉在贾府里的处境的真实写照吗?
关于结局,林黛玉似乎也早已想到,就像与史湘云联诗,道出的最后那一句,“冷月葬花魂”。幸福,这一个词,早已与林黛玉离得远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