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书香广商】
《笛艺春秋》读后感
作者:金融学院 17级金融6班 陈健磊
赵松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被誉为江南笛王,在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其著作《笛艺春秋》并得到许多感悟,现将记录如下。
本书的第一章是常识的介绍,首先是作者对其五十年笛龄的概括,作者儿时因一位老师,让他对笛子起了兴趣,恰巧他的父亲也是喜欢吹笛子的,便把一些基本的指法和道理传授给他,到了初中毕业时,便担任了学校乐队的首席,当时的作者有意想要从事这方面的事业时,遭到了亲属的阻拦,他怀着为艺术奋斗终生的志向去报考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却遭到当时许多教授学生的鄙视,狼狈逃出考场,家庭的阻拦和社会的鄙视,迫使作者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只得考入法学院读法律。一九四九年,作者以第一的成绩考入当时的一个部队文工团,他的笛艺得以发挥,并不断探索,不仅只局限于他所掌握的南派技巧,还学习了北派技巧,还将其探索的循环换气的技巧应用到其作品《早晨》中,归纳笛子的演奏技巧为三大部门:气、指、舌;在本书中按其归纳表述,与很多的教材有所不同。回顾赵松庭先生的生平,他热爱生活,热爱民乐,虽遭到家人的反对,当时社会的阻碍,但从未放弃其所爱,最终实现了其在音乐界的地位,实在可贵。
赵松庭先生在制笛方面亦有建树,,并和赵松龄先生合作,整理出《横笛频率理论计算》一文,其适用于中国竹笛,长笛和短笛以及各国民间笛子,是一篇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文章,赵松庭先生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也收获了许多,实在令人钦佩,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独奏曲,其中不乏现今的考级曲,这反映了赵松庭先生过人的天赋,他对笛子的热爱和追求,令我敬佩。
松庭先生认为接受任何技术,不应该存在门户之见,把自己的技术限制在狭小的圈子里,我十分赞同,因为学习是不存在偏见的,科学的理论是通用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视野放宽,积累前人的经验,博取众长,并加以发挥创造。
作者认为技术水平越高就能表现更多方面的内容,但是一个对音乐缺乏起码知识的人,即使掌握了很多复杂的技术,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它来表达内容,要演奏好一种乐器,不能单纯依靠技术训练,还要接受一定的艺术修养,这一点,我认为和俞逊发先生所提的“笛艺在笛外”是相符合的,俞逊发先生创作的秋湖月夜,谱面虽简单,但是却是十级的曲目,要将这简单的变成复杂的,真是不易,这不仅考察我们对中国文化历史,美学及哲学的了解,也是笛子艺术的养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应该在演奏中感悟,享受中国笛文化的内涵。
第二大章是作者对笛子演奏技巧的概括,包括姿势,气的控制,舌的训练,指的训练,还有视奏的训练,在气的控制方面,每日练习长音一刻钟,从低音到高音,再从高到低,以一秒钟为一拍,每个因要求六到八拍,逐渐增加到十二拍,要求与音的三特性一致(响度、音调和音色)要做到音高准确,不能在吹奏低音时偏高,高音时又偏低,音量变化由很强到很弱,强而不高,弱而不低,音色纯净,强而不燥,弱而不虚,三个要求都要达到,作者称之为气息控制,在气功中它是富有变现力的非常重要的技巧,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能使竹笛的表现性能大大提高,作者认为它是将南北风格技巧结合起来的技术关键,即实现作者在前面提到的北方风格强调力度,发音刚健明亮,南方风格留气三分,发音典雅秀丽,气息控制的扎实能大大增强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有以下的组合,长音平吹,长音由强到弱,长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再到强,结合滑音,结合腹颤音,指颤音等多种组合。
第三单元之前是基训,完成训练应达到:发音平稳,结实,无沙音,手指灵活,指法正确,舌头能灵活运用技巧。第三单元是各种技巧的进阶训练,书本以作者编写或改编的独奏曲结尾。
阅读本书我体会到,作者因一次偶然喜欢上了音乐,并为竹笛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人若有一样自己喜欢的爱好,愿意奉献出自己的时间,去了解它,忍受个中的枯燥,是十分可贵的。如今,很多人喜欢西洋乐器,就如同现在的琴行大多是钢琴,吉他,提琴,却鲜见扬琴,阮,胡之类的民族乐器,殊不知扬琴事实和钢琴同宗,现今的铜管乐器也是由木管乐器改进而来,乐器没有好和不好的区别,东方文化的美是朦胧而含蓄的,西洋乐器的教学是系统,不可否认经过这种科学的训练,能准确快速地掌握技巧,我们的民族乐器虽然没有西洋乐器的学习系统,但是经过一代代的艺术家的发展,我们的民族乐器也能绽放出自身的光彩。如今越来越多的东西正在消退,如广东音乐,近代广东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曾经何等的壮观,在百年来的发展中留下了可观的作品,它用声音的形式塑造了岭南文化的性格,在其旋律的背后,不是现代作曲技巧的机械拼凑,而是在生活的细致观察,传统文化的营养支撑下所谱写出来的。而如今,广东音乐被写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展览馆的时候,不禁令人惋惜,难道它只能皈依成为博物馆中的艺术吗?我们需要思考其中存在的价值,积极行动,在现今教学条件优越的今天,广东音乐却越来越衰微,直至需要保护的地步,让人不免感到沉重,民族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传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稿 | 陈健磊
审稿 | 刘宏娇
编辑 | 庄楚玲 陈华杰
博雅教研室出品
欢迎投稿
投稿方式:
投稿联系人:曾海玲
投稿电子邮箱:2931643563@qq.com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