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让生活更美好!6月9日至14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主场系列活动与您相约广东省汕头市!“多彩非遗,美好生活”系列活动火热来袭,届时将有42个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20个非遗项目进行展演。届时参展的非遗项目到底都有哪些呢?今天,让小编带你先睹为快!
核雕(广州榄雕)
广州榄雕属我国传统微型雕刻核雕中的一个品种,主要分布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及所辖增城市新塘镇。明代已有寺院僧人把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清代是广州榄雕发展的鼎盛期,雕刻名家辈出,作品成为珍贵贡品,工艺之高超精湛,至今未能企及。,广州榄雕从此日趋萎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更呈现欣欣向荣景象,仅新塘艺雕厂的榄雕成品,年产量最高曾达到七万多件。
广州榄雕以盛产于增城大而坚硬、质地紧密、不易开裂的乌榄核为原料,制作工艺包括勾样、锉坯、雕刻、刮滑、安木座(用于座件)5道程序,雕刻工具主要有毛锉刀、平锉刀、刮刀、平锥刀、尖锥刀、三角锥刀,半圆锥刀等。广州榄雕属立体微雕类,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制作时不着意人工上色,而注重保持橄榄核的天然原色,显得分外古朴典雅。有座件、挂件、珠串等不同种类,传统上座件多为人物造型,有观音、八仙、寿星、古代英雄乃至渔翁等广泛题材及大小不同的花色;珠串是把一个个小榄雕串在一起,多以神佛头像、瑞兽花果等为题材,有各式念珠、手串等花色;挂件是可供用精致细绳悬挂的榄雕,题材多为不同造型的吉祥物,有纨扇坠、衣带坠、绣袋坠等不同花色。1958年后,广州榄雕的花色品种增加到50多个,其中如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十二门花窗船和《梁山泊108将》等,造型和技艺均有新的突破。
座件中的核舟类榄雕是广州榄雕工艺的杰出代表。清乾隆年间来自广州的宫廷艺人陈祖章创作的《东坡夜游赤壁》核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高仅1.6厘米,长3.4厘米,却刻有苏东坡、书童等七人,桌椅等设备齐全,舟下部还刻有《后赤壁赋》全文,两侧船窗皆可开启,靠的竟是仅1毫米粗的活雕门轴,令人叫绝。清咸丰年间新塘榄雕名家湛谷生所作《苏东坡夜游赤壁舫》(现存增城市博物馆),有书童于船头扇茶,柁工于船尾掌舵,舱内有桌子,苏东坡等三人据桌而坐,桌上有茶杯三个,船底刻有《赤壁赋》,船两旁有窗八扇,均可开合,被誉为“广东一宝”。核舟雕刻的鬼斧神工,展示了广州榄雕典雅秀丽、动静相宜、细腻精微的典型岭南派风格特色,其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雕(广州玉雕)
广州玉雕工艺历史悠久。市内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完整玉环及残玉环,距今约4000多年。西村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大玉璧、玉印、玉带钩,已有漆玉镶嵌的精湛技艺。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千余件套文物中,就有雕刻精致的玉器200余件,其中圆雕角形玉杯和两个玉人座件,为汉代玉器中少见的珍品,特别是由数以千计的精雕玉片穿织而成的丝缕玉衣,工艺妙绝,是我国目前考古出土的唯一完整的一套西汉丝缕玉衣。馆藏唐代白玉凤首觽、宋代玉狮,雕刻工艺已达上乘。明清时期能工巧匠集于广州,民间玉器工艺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走向鼎盛,玉雕业户达4000多家,驰名中外的长寿路、带河路玉器墟,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市场,60年代末合拼组成的南方玉雕厂,成为传承岭南玉雕工艺的主要基地和华南规模最大的玉器厂家。
广州玉雕以翡翠玉为材料,以玉器首饰和玉雕座件为主要代表。传统首饰采用浮雕工艺,有双钩浅彻法和深浮雕、撞地浮雕法,纹饰多以瓜果、花鸟、龙凤、观音、佛像和福禄寿等为纹样,分为玉镯、光身碎件、花件三大类共100多个花色;座件常采用镂空通雕技法,有人物、花卉、鸟兽、瓶罐等。近数十年来,广州玉雕在传统基础上博取众长,又发展出许多新工艺。造型设计借鉴宋代“七巧色玉”技艺,创造了“巧色”特技,注重利用玉料的天然纹理和色彩,量料取材,避开裂纹,巧用色彩,使玉器宛如浑然天成。雕琢技法更以通雕座件、镂雕玉球和组合镶嵌等独步业界。吴公炎的通雕座件莲花、帆船造型,薄得可以在水上漂浮;黎富荣、何真祥的组合镶嵌岫玉《赐福龙舫》,集龙船画舫和亭台楼宇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评为国家级珍品;镂雕多层玉球是把玉石镂成大球套小球的多层圆球,且厚薄均匀,层层可自由转动,已能雕至20层,堪称绝技绝活,其代表作18层“百花精雕玉球”早于1978年已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4层“佛塔精雕玉球”于1984年被列为国家珍藏品,由蓝君基主持设计创作的《新世纪的春天》,2006年获全国第二届工艺“百花奖”金奖,用重达18吨、径为85厘米的整块南玉雕刻而成,球内套叠了8个球层,还有四面4个子球,均可自由转动,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子母球。
广州玉雕以造型典雅秀丽、轻灵飘逸、玲珑剔透的“南派”风格而独树一帜,与北京、扬州、上海的玉雕工艺并列为中国四大派,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彩瓷烧制技艺
广州彩瓷又称织金彩瓷,简称广彩,其烧制技艺始于清康熙中晚期应用于没釉白瓷胎上的珐琅彩,雍正时已初具风貌,乾嘉年间趋于成熟,此后至清末更显繁盛。广彩初露峥嵘,就成为清宫贡品,现北京故宫仍藏有乾隆时的作品《品碗》、《凸珠琵琶瓶》。清中叶以后,因融入了西洋工艺,广彩尤受西方青睐,皇室显贵纷纷来样定货,一跃而与青花、五彩并列我国三大外销名瓷,远销欧、美、亚三大洲100多个国家,当时法国及奥地利皇室订制的甲胄纹样彩瓷和纹章瓷餐盘,现国外尚存。清末民初,一批岭南画派大师名家参与广彩研制,引入国画技法,大大丰富了广彩的技艺和特色,刘群兴的《十二王击球箭筒》还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乱和社会动荡不已,广彩于1947年被迫停产,,随着广彩加工场和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的先后兴办,才又重获新生。
广州彩瓷是在白瓷胎面满绘色彩斑斓的图案烧烘而成,约有2000多个花色品种,制作工艺包括选瓷、设计、描线、填色、织金、封金斗彩、烧烘7个环节,其中有许多特殊要求和独特技艺。所选瓷胎多来自景德镇,要求洁白如玉,加彩后能显出“万缕金丝织白玉”的特有效果。描线、填色的彩绘,是最能体现广彩工艺技巧的重要环节,其绘工精细,既有散花鹊、织金人物羽毛、折色人物等独特技法,又融入了岭南派国画的坠粉、双勾、草虫等技法,吸收了西洋的油画、钢笔画技法,还形成了满地开光、锦边花心、通连式、满面式等彩绘式样。织金是广彩独创的工艺,其以乳金作地色,用以烘托彩绘图案,故又称织金地,在晶莹如玉的素白瓷胎上,更显得金碧辉煌且永不褪色。烧烘为广彩制作的关键,因所用颜料以水调成,彩绘时又是一层盖一层施彩,炉火温控不当容易发乌变色,一般需控制在摄氏800度左右的较低温度,成品色彩才达到明亮艳丽的效果。
广州彩瓷烧制技艺主要分布于广州市东山、荔湾、海珠、番禺区,香港、澳门也有流传。广州彩瓷烧制技艺汇广州彩、景德瓷于一体,融北方传统瓷艺彩绘与岭南画派技法、中国彩瓷工艺与西洋瓷艺及绘画技术于一身,以南北交辉、东西合璧而独树一帜,也以“堆金积玉”的技艺特点而别具一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科技价值。2008年,广州彩瓷烧制技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糕点制作技艺(深圳云片糕制作技艺)
云片糕是深圳地区传统小食,因其色白、薄片、呈长条形,被民间称为“纸牌糕”,其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据《宝安县志》称,清光绪二十七年,福田人黄果等制成中外闻名的深圳云片糕正式投产。坊间曾有诗赞曰“此糕送与蟠桃会,神仙取糕不取桃”。
深圳云片糕的主要生产工序包括备糕粉、调粉、制糕坯、蒸制、切片等。糕粉的主要原料是“大糯”,要用开水将糯米烫两到三分钟,再用冷水漂洗一到两分钟,沥干水分,然后将清洗过滤后的河沙倒入铁锅内,旺火加热翻炒,再把糯米倒入锅中,与河沙一起翻炒约30秒钟,目的是防止锅底温度过高,保证糯米受热均匀,不致炒糊且容易研为细末。出锅时用40目筛过滤掉河沙,再将熟糯米倒进舂米石盆内,将糯米反复捣碎成粉状,取出后用60目的筛子过筛,即成糕粉。初制成的糕粉要用敞口容器盛装,在室内阴凉处放置半年,这个过程叫陈化,具有令糕粉“降燥”的作用,使成品的口感更加滑腻,且不易折断。调粉需根据云片糕的不同配方而定,以“合成号”大冰花云片糕配方为例,每千片需陈化糕粉27斤、精白糖64斤、奶油15斤、香麻油2两、猪油3斤等,要将所有配料充分混合揉捏,再用60目筛子过筛,以保证糕体更加细腻柔滑。制糕坯则要将调好的糕粉放入糕模中,用特制压模器压实,形成糕坯,再将糕坯分切成若干等份备用。蒸制是将盛有糕坯的糕模放入大锅中隔水蒸约15分钟,此时糕模上面不要加盖,这是为了防止糕坯含水过多,也可延长成品的存放期。经过蒸制的糕坯,脱模并充分冷却后再切片,须切成大小均匀,厚薄一致,刀口整齐,四边完整的长方形薄片。深圳云片糕成品要求外观雪白,薄如书页,拿在手里感觉柔软但有粘性,可以一片片撕开不断,吃到嘴里细腻、甜、糯、香、酥,又因为糖油充足,可以用火点燃。
深圳云片糕制作为纯手工生产,每逢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亲朋相聚等格外俏销,其制作技艺不单具有饮食文化、传统营养学和工艺研究价值,还具有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研究价值。2015年,糕点制作技艺(深圳云片糕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草竹编织技艺(三灶竹草编织技艺)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是珠海市三灶镇民间以竹、草等为原材料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统称,其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明嘉靖时期,清光绪《香山县志》中已有“竹盒竹篮之类大小不一,编竹丝为之细密精致”之记载。三灶竹草编织产品有大小款式的草席、手袖和各式各样的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数十种,其中以渔民帽(黄线骨头篷)、坎花手袖等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珠海市的三灶、南水、高栏、荷包、小林和大林等岛屿。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主要有竹编、草编两种。草编有选草、割草、晒草、挑草、备好工具(标本、木模等)和编织成型等程序。其中,草编原料主要选择缯草,以每年农历七月至九月收割为佳;晒草先散晒,之后扎草尾晒草头,晒干后方可挑选干韧、均匀、色泽光亮的用于编织;草编工具根据不同产品而不同,主要有刀、剪、尺、压板和木模等;编织成型分起头、坎花、收口、修整等工序,有折叠、起二压二等起头法,坎花主要是横竖花纹交错编织。竹编也分选材、开篾、编织成型和修整加固等工序。选材主要用竹篾、白藤和白(竹)叶,两至三年的尖尾箪竹最佳;开篾需在砍回来3-5小时内完成,将竹破十字刀成4片,然后不断对半破开成均匀的竹条,再将竹皮与竹瓤分开即可得第一道篾,在此基础上可开成第二、第三道篾和篾丝。编织成型有起头、加篾、坎花、收口等步骤,并可根据编织物品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起头、坎花和收口方法。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的制成品美观实用,适应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其形成、发展与三灶及周边海岛的农业、渔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5年,草竹编织技艺(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广东剪纸)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这一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观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鱼虫、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供品花和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阳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1997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
2006年,剪纸(广东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这项技艺主要流行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莲上村、西都村,同时波及饶平、汕头、潮阳、揭阳、揭西、普宁、陆丰、大埔、五华、兴宁、梅县等县市和福建东南部沿海一带。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皆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烘托,前者称“黑色装金”,后者称“五彩装金”。也有采用“本色素雕”的,为的是达到质朴无华的效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潮州己略黄公祠,祠内各处梁柱多饰以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展现了潮州木雕的各种表现技法,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民国初年,潮商崛起,兴寺庙、建祠堂、置豪宅成风,在此背景下,木雕艺人利用东南亚红木创作出“红木方曲”、“如意屐”等,形成精致、端庄、华贵的木雕新风格。
潮州木雕多以坚韧适中的樟木为材质,镂刻形式丰富多样,有浮雕、沉雕、圆雕、镂雕、通雕等多种手法,雕出的成品剔透玲珑,层次丰富。在一件雕刻上,潮州木雕常以“之”字形布局构图,利用山水亭阁将曲折、连续的故事巧妙地分割为不同画面,做到人物繁而不乱,情节生动有序。因考虑观者的视线,置于椽梁高端的木雕装饰往往将人物的某些部位适当夸张,如眼部加深、鼻子加高、口部突出等,抬头一看,恰到好处。在构图处理上,潮州木雕不是模仿中国画,就是模仿戏曲舞台,其特点是在一个木雕面上将不同时空中发生的故事同时表达出来,其叙述方式有所谓的“径路”(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处理人物活动的脉络)。潮州木雕的装饰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门,门被分出顶横肚、枋栏、门窗、企肚、中横肚、大肚和下横肚等装饰部位,各部位装饰所用题材、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除建筑装饰雕刻外,潮州木雕尚可制作神亭、神轿、进盒、宣炉罩、烛台、果碟等神器装饰。其雕刻形式大体分为沉雕、浮雕、通雕和圆雕几种。由于分布地区广泛,出现了地方性的风格差异。仅就潮汕、兴梅地区而论,潮汕地区木雕布局繁复、结构严密、精细纤巧,以表现连续性情节见长;兴梅地区木雕刀法简练、人物不多,以突出主要故事情节为特征。潮州木雕技艺可归纳为“匀匀、杂杂、通通”六个字,“匀匀”指虚实中主次分明,“杂杂”指要有层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指镂通剔透。
潮州市申报的潮州木雕项目,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后揭阳市、汕头市申报的潮州木雕项目,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画(广东内画)
广东内画分布在粤东的汕头市。内画实为瓶内画,由鼻烟壶内绘壁画技艺发展而来,最早称之为“内画鼻烟壶”,始于清嘉庆年间的北京,后逐渐形成我国北京的京派、河北衡水的冀派、山东博山的鲁派和广东汕头的粤派。内画艺术冀派、鲁派技艺均自北京传入,而粤派内画则是经借鉴摸索,由汕头内画大师吴松龄所始创。
广东内画主要在玻璃瓶和水晶瓶的内壁绘制。作画工具为吴松龄研制的弯曲型画笔,笔头以铁线做成弯曲形,尖端安上狼毫,以竹作笔杆,整体呈弯曲状,便于在瓶内运笔。制作的基本技法一是瓶外描金,包括用金水在瓶外壁描绘花边图案,并风干、烘烤;二是瓶内磨模,包括用铁线粘合石粒,在瓶内按经纬线把内壁磨擦均匀,并洗净晾干;三是瓶内作画,包括构思腹稿,内壁画线、笔墨渲染、上色等。瓶外壁装饰吸收了景泰蓝的珐琅彩和潮汕彩瓷描金技艺,内壁画既借鉴京派的工笔重彩,又更多采用岭南派国画技法,并把水彩色、国画色、油画色融于一壶,线条纤秀,色彩浓艳,形成了广东内画内外结合、浑然一体、金碧辉煌、华贵绚丽的特有风格。
广东内画的壶体以正圆瓶为主,有梅形、胆形、棒槌形、观音形、鱼尾形、眉形、橄榄形、萝卜形等多种造型及大、中、小不同规格,最大高13.5厘米、直径6.5厘米,最小仅高5厘米、直径2.5厘米。小小瓶中,内画艺人以神工妙笔纳入大千世界,几厘米方圆之内,展现出幅幅绚丽的山光水色、飞禽走兽、古今人物、奇花异卉,被称为“奇特的绘画艺术”。内画(广东内画)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抽纱(汕头抽纱)
抽纱是广泛流行于潮汕平原城乡的民间绣类工艺。古来当地妇女就有在纺织物品上拮(抽)纱、刺绣和用纱线编织纹样饰品的传统,19世纪中叶汕头开埠通商后,潮汕抽纱开始融入西方的图案纹样及刺绣、编织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中西结合、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绣类品种。,抽纱工艺更为兴盛,产品曾行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潮汕抽纱工艺需用纹样设计与整稿工具、针刷花稿工具和针具、剪具、尺具、型具、规具,材料有棉、麻、纱、丝及玻璃纱等布料和各类纱线、绣线,使用时因布料和图案纹样的不同,在绣线粗细、排针疏密、牢固度及平整度上均有严格规定。
潮汕抽纱早期手法单一,仅是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再加以连缀而显现透空的装饰花纹,后发展了多种技艺手法,形成绣类、抽通类、编织类、补布类、拼接类共五大种类。每个种类又有多种不同的针法,已知的计有240多种。不同的技法针法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抽通类晶莹通透,绣类或华丽或淡雅或抽象,编织类或粗犷或华贵或雅致,补布类质朴厚实,拼接类典雅清逸。
潮汕抽纱多以花卉、草纹为题材,图案纹样构成以点、线、面的巧妙结合,用连续、对称等技法进行布局,在独立造型或适合造型上形成了浮沉有序、虚实相映和清朴实致的构图特点。其成品兼具实用和欣赏功能,多为台布、手巾、枕套、靠垫、盘垫、挂屏、绣衣等家庭日用品和装饰品。最具特色的是重工玻璃纱绣花台布和重工法丝手巾,图案纹样结构严谨,浮沉处理千变万化,绣制技艺巧夺天工,被公认为“中国抽纱艺术的两大瑰宝”。其中玻璃纱绣花台布《双凤朝牡丹》,曾在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2014年,抽纱(汕头抽纱、潮州抽纱)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镶嵌(嵌瓷)
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乡的嵌瓷艺术以许氏家族为代表,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1906年,当地民间艺人许石泉拜被奉为“嵌瓷祖师”的吴丹成为师,学成后把技艺传给子孙及族人,此后世代相传,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大寮嵌瓷,至今已传至第四代,成为稀有的潮汕嵌瓷工艺的重要分支。
大寮嵌瓷制作工艺是用剪取敲制的各种釉彩瓷片,经镶嵌、沾接、堆砌而成为人物、飞禽走兽、山水花鸟等造型装饰品,包括绘制造型设计、以钢筋钳成骨架定形、用水泥或灰浆制成坯模、镶嵌沾牢瓷片配件4道主要程序,其嵌艺精细,造型生动,五彩缤纷,富丽堂皇,且经得起风吹雨淋,久不褪色。大寮嵌瓷题材广泛丰富,但以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和龙凤花鸟大型组合装饰最具特色,技艺水平最高。第二代传人许梅州制作的《郑成功》已为北京博物馆收藏,第三、四代传人许汉根、许汉亮、许少鹏曾应邀为新加坡双林寺、香港慈云阁嵌瓷作画,许少鹏的《双龙戏珠》《孔雀迎春》《杨香打虎救父》还被慈云阁和刘明通博物馆收藏。大寮嵌瓷的代表作还有《四大天王》《八仙过海》《观音出世》等。2008年,镶嵌(嵌瓷)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等所谓“江湖十八本”,后又出现《黄花山》、《西河会》、《双结缘》、、《黛玉葬花》等“大排场十八本”。其他代表性剧目还有《白金龙》、《火烧阿房宫》、《平贵别窑》、《宝莲灯》、《罗成写书》、《凤仪亭》等。粤剧基本声腔为梆子、二簧,兼有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说唱、小曲杂调等。粤剧乐队最初由二弦、月琴、三弦、竹提琴、箫“五架头”组成,后又陆续吸收了其他一些新式乐器。
粤剧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类。粤剧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粤剧广泛吸收广东音乐、广绣、牙雕、陶瓷、灰塑等地方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辐射范围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华人中具有极强的文化凝聚力。粤剧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其曲调包括优美柔媚的轻三六调、平正端穆的重三六调、哀戚幽怨的活三五调及轻松诙谐的反线调等。潮剧的打击乐器均有定音,伴奏有复调和声之美,1950年后为许多兄弟剧种所仿效。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汕头市、潮州市申报的潮剧项目,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后揭阳市申报的潮剧项目,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茶戏(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是广泛流传于粤北的民间小戏剧种,源于明清之前福建、江西的采茶山歌和小调,后又不断吸收江西、湘南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元素而成形,故又有“唱花灯”、“唱花鼓”、“唱大茶”等称谓,因其早期表演常以一丑二旦登台,也被称为“三角戏”。最早由客家人迁徙传入并逐渐成为地方习俗,曾有“韶南大茶”、“南雄灯子”及“连阳调子”三大流派,清末民初更盛极一时。现主要分布于粤北韶关市及其所辖各县的客家地区,在连州、阳山一带也有流传。
粤北采茶戏行当由最早源于花灯歌舞的二旦一丑,逐渐发展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其中丑角是构成“三角成剧,小丑当家”的独特表演形式,形成剧种喜剧特色和谐趣风格的关键行当。粤北采茶戏在花灯歌舞的身段、台步、套路的基础上,或从生活中提炼,或模似飞禽走兽形态,或借鉴民间武术,或向大剧种学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表演程式,主要有矮子步,扇子花、耍彩巾、单袖筒等。有采茶调(含灯调)、彩调、路调(含湖南花鼓调)、杂调(含小调、山歌)等四类唱腔曲调,以采茶调为主曲调,其以定弦的不同而区分为北、南两路;彩调用于表现送礼、奉茶、踩台;路调用于走路或对唱;杂调用于穿插小唱。在唱腔结构上,粤北采茶戏基本属曲牌联缀体,后加入板式变化,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
粤北采茶戏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目,如颂扬婚姻自由的《磨豆腐》、《双双配》,惩恶扬善和宣扬家庭伦理的《卖杂货》、《打狗劝夫》,以及鞭挞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阿三看姐》、《夜盗寒衣》、《打面缸》等。
粤北采茶戏的辐射范围远及粤东、赣南、湘南与桂东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精神文化生活得重要组成部分,为客家民系的民风民情、观念信仰、风俗习尚的形象反映,为研究客家文化、历史与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2011年,采茶戏(粤北采茶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昌花鼓戏
乐昌花鼓戏,俗名“唱花鼓”、“调子戏”,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唱的灯彩歌舞“踩矮台唱调子”,其历史记载最早可见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乐昌花鼓戏主要流传于乐昌市及其周边乡镇。
乐昌花鼓戏剧目多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神话传说及社会生活身边事等,早期剧目有《小花鼓》、《小探妹》、《扯油菜》、《秋莲砍柴》、《五更劝夫》等。早期剧目情节较为简单,多为一丑、一旦扮演的“二小戏”(又名“对子戏”),或小生、小旦、小丑为角色的“三小戏”。清末民初,受外来高台大戏的影响,逐渐出现了《三看亲》、《柴姑记》、《云南寻夫》、《朱买臣卖柴》等中、大型剧目,其题材也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乐昌花鼓戏素有“小、笑、活”和“无丑不成戏”之说,所谓“小”,除演出剧目小之外,还有戏班规模小、表演行当小等特点;所谓“笑”,即乐昌花鼓戏擅长演出喜剧、闹剧,表演通俗、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浓厚;所谓“活”,即在表演时不受场地限制,既可在高石上演出,也可在较为宽敞的禾坪、庭院、堂房、广场上圈地作场而演唱。“无丑不成戏”则是指乐昌花鼓戏剧目中都需要有“丑”角色出现,丑角表演时多用色眼、呆眼看人,常走矮步、打扇花等,表演夸张又不失生动,且接近生活。
乐昌花鼓戏的音乐、唱腔独特,音乐主要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灯彩歌舞对唱小曲等,以调弦、月琴为主奏乐器;唱腔则分正调、路调、小调三大类,其舞台演唱以乐昌坪石镇方言为准,在唱法上有独唱、对唱、旁唱、接唱、内唱、伴唱、齐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乐昌花鼓戏取材于群众的劳作过程和民间日常的生活琐事,其剧情单纯,语言俏皮活泼,通俗易懂,含义深刻,充分反映了当地社会面貌、民俗风情和群众生活状况等,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其已于2012年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朝戏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这种表演谐趣花俏,同虔诚肃穆的神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更为喜爱,称之为“花朝”。清末民初,艺人叶春林组织定长春班专门演出花朝,逐渐形成花朝戏。此时紫金县还有粤剧、采茶戏和汉调木偶戏演出,花朝戏艺人借鉴吸收这些剧种的剧目、曲牌小调和表演技艺,增强了花朝戏的艺术表现力。花朝戏最盛时,紫金县有19个戏班,百余名艺人,有名的戏班如定长春、紫华春、庆祥春、定华喜等,演出遍及粤东十多个客家方言县份。
花朝戏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上百个传统剧目,代表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三官进房》、《过渡》等。其曲白浅显易懂,常用俚语、歇后语、双关语。唱腔音乐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间小调组成,有时也采用客家山歌。脚色行当一般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种,有扇花、手帕花、砻勾脚、穿心手等特色技艺,表演载歌载舞,质朴清新。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专业表演团体,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整理演出了一些传统剧目,创作演出了《苏丹》、《紫云英》、《红石岭》等现代戏,移植改变了《刘三姐》、《巧姻缘》等剧目。花朝戏的表演艺术有了很大提高,原来的脚色行当分工更趋细致,同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水袖、身段等表演技艺。唱腔音乐在运用曲牌连缀形式的同时,也运用板式变化的方式。邓观云、刘恩芳、陈业兴、陈淑君等观众喜爱的演员活跃于舞台之上,花朝戏不断在紫金山区和邻近的中、小城市演出,造成一定的影响。
花朝戏的传统剧目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大都宣扬惩恶扬善、忠贞爱国、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观念在花朝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花朝戏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广东省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