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是景德镇窑在宋三彩,辽三彩等低温彩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博物要览》一书有“宣窑五彩,深厚堆垛”之说。目前所见,最早的传世五彩是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收藏在西藏自治区萨迎寺。
五彩瓷器分为釉上五彩瓷和青花五彩瓷两种。五彩瓷并不是一定要有五种彩,施彩多寡,要依据整体装饰效果来确定。现掌握的实物资料证明,金代磁州窑系烧造的釉上红、绿彩瓷器是最早的釉上五彩瓷器。釉上五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再入窑以700℃至800℃炉火烧制而成,工艺简单。青花五彩瓷烧造工艺相对较复杂,先用青花料在坯上描绘出一定的纹样,罩上透明釉入窑烧制,再以红、黄、绿、紫、赭等色彩在已烧成的瓷器上进行描绘,最后再入窑以700℃低温烧成。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明宣德时期烧制的,但数量极少。明嘉靖时期,青花五彩工艺开始流行,至万历朝发展到高峰,器型有盘、碗、罐、盖盒、尊等。
▲明 青花五彩瓷将军罐
明代五彩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以色彩浓艳取胜,讲究大红大绿,纹饰放纵豪放,线条粗而繁密,填彩不是很准确,颜色常溢漫出线而使纹饰显得模糊,透视感差。
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器色彩鲜艳,造型多变,颇受世人喜爱,欧洲人、日本人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市场上出现的万历五彩瓷器数量较多,但大多数是仿品,其中有一部分仿品具有相当迷惑性。因此,瓷器收藏爱好者尤其是初涉收藏的朋友应谨慎辨别。
▲明 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清代五彩瓷以柔和为贵,透视感较强,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一扫明代嘉靖、万历之重色彩而不细究形貌的粗劣画风,施彩大部分较明代匀薄。花瓶图案画面生动逼真,题材丰富多样,除一般的花卉、山水之外,大量采用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故事画。陶瓷精品纹饰多为人物、花卉、山水,用笔精细纤巧,构图疏朗简洁,是海内外文物爱好者的收藏热点。
▲康熙五彩人物故事纹将军罐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代的五彩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代五彩,如果不使用釉下青花,是指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庄重。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
清代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这说明清代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
清代五彩由于色彩丰富:
【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在上彩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烧成后色彩鲜艳沉着,红得像宝石,而且有层次。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调油平填,红中泛橙而漂浮于釉面,手感粗糙,更无矾红的光泽和润滑。
【蓝彩】清代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蓝彩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但由于蓝彩仍处于草创阶段,常有脱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现。以往的蓝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称。
【黑彩】是用青花料渗松香油画于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炉烧烤。由于受到制笔、制油及制料工艺的约束,早期清代五彩的黑色线条显得不挺,断续及毛糊,不够乌黑,甚至带褐。后来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调成,经低温火烘烧,因此黑彩才开始变得乌黑发亮。
【黄彩】清代的黄彩还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基础原料,其特征是色层透亮鲜明,清新抢眼,与后期时多用锑黄(氧化锑)而形成带粉质层的不透明黄彩迥然不同。
【绿彩】一般都厚似琉璃,光泽灿然,而由于色质透亮,常用来衬托黑彩。金彩:金彩釉料的制作,是把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用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的沉淀,取出而保持干燥,用时溶于适量的牛皮胶内,渗入铅粉,在胎上描绘烧成,永不褪色。
【紫彩】清代时紫彩发色还不稳定,常发乌发灰,色地易开裂成碎纹,用放大镜便可看到。花翠(粉红色):这在康熙时期是鲜为人知的色彩。它是用紫彩加以配方而制成偏红色的透明釉。它与雍正后出现的粉彩胭脂红或洋红在外观上极其相似,很易混淆。但花翠是雪白(含铅质的透明釉)渗石英配制,显得透明,而粉彩的洋红是玻白(含砷)上渲染红彩而显得不透明,色基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质感截然不同,因此花翠也就成了辨别康熙五彩的点金石。其实雍正初期的五彩器也用花翠,因此花翠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早期粉彩,而其实雍乾时洋红的出现并引进陶瓷装饰,才真正孕育着粉彩的诞生。蛤蜊光:康熙五彩器的彩釉,其釉面及釉彩都焕发一股如珍珠表面、柔润含蓄的蛤蜊虹彩,特别是沿着彩绘的纹饰周边的白地,更显著闪现这种蛤蜊光彩。
清代五彩瓷的胎体与清代其他瓷器品种一样,胎质坚硬细密,瓷化程度较高,且洁白如玉。器物造型端庄稳重,器物无论大小,重量的比例合宜。后仿制的瓷胎无坚硬感,略显疏松,与之相比重量不是过轻就是过重。清代五彩瓷的釉面纯净细润,胎与釉结合甚密,光泽自然柔和。后放者釉面浑浊不清,釉面的光泽显得漂浮,胎与釉的结合不够紧密。
清代五彩器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繁多,并且制作精巧。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比较常见的品种有盘、碗、碟、十二月花卉杯、各式花盆、盖盒、将军罐、鱼缸、壁瓶、筒瓶、玉壶春瓶、梅瓶、观音瓶、油槌瓶、棒槌瓶、葫芦瓶、马蹄尊、橄榄尊、琵琶尊、花觚,各式茶壶、多穆壶、笔筒、瓷塑、香薰、香炉等。总体风格是大件器物制作规范,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形体线条既多转折变化又挺拔向上,风格朴实,浑厚有力,粗犷豪放。
清代五彩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花纹装饰更是题材广泛,包罗万象。造型与纹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图案布局巧妙合理,常见有各种植物花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纹等。其中山水画和人物故事大量出现,如耕织图、渔家乐、农家乐、寒江独钓、携琴访友、竹林七贤、婴戏图、八仙过海、五老图、麻姑献寿、洪福齐天、万寿无疆等。同时还有民间流传很广的历史故事及取材戏曲小说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厢记》、《封神演义》、《水浒》等。其中以三国、水浒故事情节做装饰的最多,这些描绘武士的所谓“刀马人”图案最为名贵,人物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画风上受明末画家陈老莲影响,所绘仕女,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似朱点,人物形象都比较大,往往占据器物整个空间。
从故宫清代五彩瓷器资料来看,清代五彩款识以青花六字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最标谁,极少见篆书款。大件器物如棒糙瓶、梅瓶、凤尾尊、葫芦瓶等多数无款。个别只是在底部画双圈,或绘一树叶,或一海螺。只有大花盆一般是在折沿下书写六字青花横款。中、小件器皿款识丰富,有本朝楷书款、草书款,暗刻款极少。也有写仿前朝款的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以仿成化款居多。还有写斋堂款的如’‘聚玉堂制”、“世锦堂制”、“郎润堂”等,吉言款有“熙朝奇玩”等。其次就是花押款,纪年款。
注: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精彩文章,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左助理电话、微信:18515164087。商务合作微信:2819383144。
大家都看>>>微信公众号 国博古玩收藏网
无论你是文玩小白、收藏爱好者、古董行家
都能在这里找到同道中人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