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若无此人,何来红楼?

若无此人,何来红楼?

2021-11-08 00:34:59

文末有彩蛋  \(*O*)/

如果没有曹寅,《红楼梦》就失去了孕育的土壤,在他生命的谢幕之际,红楼序曲已缓缓奏起。

——黄骋宇

前言

雍正皇帝下旨抄家,曹頫成为钦犯,十三岁的曹雪芹因此失去了科举进身的机会,更无法成就匡时济世的大事业,因此他将满腔的惭恨孤愤,化作一部以“大旨谈情”为幻笔的“伤时骂世”的盖世奇书——《红楼梦》。


小说中的贾府并非就是现实中曹家的复刻版,但曹家的百年荣华和一朝没落却奠定了四大家族从鲜花着锦到轰然倾覆的悲剧命运,而曹氏一门中开创了极盛局面又埋下了衰败伏笔的关键性人物就是作者的祖父曹寅,他的传奇人生亦充满着戏剧性,本文谨就曹寅和《红楼梦》之间的关系发表一番浅见。




曹振彦

曹锡远

曹寅的人生是充满矛盾的,从他的曾祖父曹锡远(一作“世选”)开始,曹家人就成了后金(清朝前身)的包衣奴才,由于祖父曹振彦和父亲曹玺都有军功,逐渐受到主子的信任和重用,从身份低贱的汉人家奴转变为地位显赫的高级文官(曹玺管理江宁织造二十二年,加正一品,死后追赠工部尚书衔),然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皇帝宠信的基础上。



                    曹玺                                  孙氏

曹家与皇室关系密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曹玺的夫人(继室)孙氏被选为玄烨的保母(保姆),玄烨两岁那年患上了天花,在保母孙氏的精心照料下,平安度过了这一难关,为后来能够继承皇位起到了关键作用。康熙皇帝在第三次南巡驻跸江宁织造署行宫时,对前来朝谒的孙氏亲切地称为“吾家老人”,并御书‘萱瑞堂’以赐,如此恩荣实乃王朝时代所罕见。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曹寅十六岁就担任了御前侍卫,且“通经史,工诗文”,文武双全,有神童之称。后又在内务府任会计司郎中,成为康熙的私人财务助理,君臣关系之近,可见一斑。




曹寅

康熙二十九年(1690),曹寅在广储司郎中任上补放织造郎中,管理苏州织造。又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接替马桑格,管理江宁织造(兼任苏州织造至康熙三十二年三月李煦接任),此时的曹寅三十五岁。

清朝的织造官员由内务府派遣,虽然只是个正五品的官阶,但相当于派驻地方的钦差,除了管理织务、机户、采办、征收机税等本职工作以外,还要承担皇帝交办的特殊任务,如:笼络江南文人、监控官场情形、搜集各类信息等事宜,可专摺奏事,权势极天。


由于曹寅本人风流儒雅、多才多艺,而且与前朝遗老顾景星是甥舅关系(曹寅生母乃顾景星之妹顾氏,顾氏乃曹玺之妾),很能得到遗民和文人的好感,他既是皇帝最倚重的情报来源,又是消除民族隔阂的文坛领袖,的确是江宁织造这个特殊岗位的最佳人选。

曹寅自己是非常清楚的,一旦失去了皇帝的庇护,所有的特权就会化为乌有,因为特权是不能持久的,这也正是矛盾的根源所在。



李煦

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九年之中四次南巡,曹寅承担了接驾任务,而康熙为了维护自己节俭的名声,不让国库承担南巡费用,筹集费用的重任就落在了曹寅和他大舅子李煦(苏州织造)的身上。

四次接驾究竟花费了多少,很难算出准确的数字,但一定让曹寅不堪重负。康熙四十二年(1703),曹寅与李煦奉旨十年轮管两淮盐课(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南巡的大部分费用就是通过挪用盐税收入来解决的(曹寅自己出钱和借款亦甚巨),由此产生的亏空,便成了压在曹寅心头的巨石,一直到死都未能卸下。

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初一日,曹寅在“扬州书局”主持刊刻《佩文韵府》的工作中染病,于七月二十三日身故。从李煦的奏摺中可以看到,曹寅生前还欠银二十三万两(后又查出三十七万三千两),已经到了“无赀可赔,无产可变”“拆骨难偿”的境地,在四次接驾的盛况背后,却埋下了曹家败落的种子。


行文至此,读者可能从曹寅的生活经历中多少发现了《红楼梦》的影子,虽然这部巨著并非自传体小说,但家族的兴衰荣枯给曹雪芹提供了创作素材,他把当时的社会万象和人世浮沉都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用那支神来之笔创造了众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他用“假语”隐藏“真事”,让读者产生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艺术感受。




曹雪芹

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虽不必将小说人物与曹氏一门强行对号入座,但对小说所参考的生活原型作些必要的了解,应该有助于读者走近曹雪芹的精神世界,进而加深对《红楼梦》创作主旨的体认。


接下来我们就试着找出虚拟人物与现实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红楼梦》第七回,从尤氏的话里得知,宁府的老奴焦大“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

这里的主子显然是指贾家的创始人宁国公贾演和荣国公贾源,然而回到现实中,这个主子又可以是多尔衮,而焦大则成了曹寅的祖父曹振彦和父亲曹玺。

荣府总管赖大的母亲赖嬷嬷,她在四十五回中说道:“你那里知道那‘奴才’两字是怎么写的!只知道享福,也不知道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么个东西来。”

不少人认为小说中的贾母就是曹玺的夫人孙氏,在织造府里是当之无愧的老祖宗,与贾母的形象比较接近。然而面对清廷皇室,孙氏则更像《红楼梦》中荣府总管赖大的母亲赖嬷嬷,听了赖嬷嬷教育孙子赖尚荣的一席话,感觉就像孙氏在给曹家子孙“痛说革命家史”,这种亦奴亦主的尴尬身份,伴随着曹氏家族始终。



曹頫

重点说一下曹寅,按照在曹家的地位,曹寅对应的应该是贾政,端方正直,谦恭厚道,符合一个封建大家长的形象。但前文已说过,曹雪芹在人物创作上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构思,并非照搬现实,所以曹寅的诗文风流没有表现在贾政身上,反而与贾宝玉有几分神似。但贾宝玉的对应却很难找,只有曹寅其弟曹荃的四子曹頫(后过继为曹寅遗孀李氏嗣子)相对比较符合贾宝玉的身份,然而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此等人物,红尘难觅。





曹颙

说起《红楼梦》就绕不开贾王薛史四大家族,想要找到对应,还是须从曹寅入手。曹家对应的是贾家,同时也对应了江南甄家。

第十六回中贾琏的乳母赵嬷嬷说:“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

这就明白点出了曹家接驾的往事。前面提到的孙氏(曹寅的嫡母)对应的是史太君(贾母),曹寅的夫人(继室)李氏,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堂妹,可以对应为王夫人,那么李家就是王家了。

书中凤姐曾说过,“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而现实中李煦的父亲李士桢曾任广东巡抚,海外贸易由其管辖。另外,孙氏的侄子孙文成在广州做过一年的粤海关监督,负责各国朝贡人员的日常衣食住行以及安全问题。康熙四十五年(1706),孙文成由曹寅推荐给康熙皇帝,并任命为杭州织造。还有“丰年好大雪”的薛家(宝钗言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似楝亭藏书之旧事),暂无特别信服的对应对象,倒是曹寅儿子曹颙的夫人马氏,很有可能是前任江宁织造马桑格的女儿,马桑格也是包衣出身,后来担任过漕运总督,官至吏部尚书。




经过梳理可以发现,江南三织造(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皆与曹氏一门“联络有亲”,真可谓“同体一事”,俱荣俱损,而在曹寅身上还有很多与《红楼梦》暗合的细节:

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长女嫁平郡王纳尔素为妃。康熙四十八年(1709),次女嫁某蒙古王子为妃,这两次联姻会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书中的元春和探春(六十三回,探春抽到杏花签,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康熙五十年(1711)三月,曹寅幼子珍儿夭逝于南京,这会不会就是贾珍名字的来历?




续琵琶

通过细读《红楼梦》,我们还能看到曹寅本人也常常在书中欲隐还现,如:

五十二回中“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刚刚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绒毛来。”脂砚斋批语:“‘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法,避讳也。”说得非常明白,曹雪芹不写“寅正初刻”正是为了避家讳。


第五十四回,贾母在元宵夜宴上提到自己小的时候,史湘云爷爷(贾母的兄弟)的家班中有人弹奏过《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而这《续琵琶》正是曹寅所著的传奇剧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读者可以参照曹寅这条线索来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拨开纷纭杂沓的各家观点,设身处地去体会作者在家族败落和盛世危机中的复杂心情。


曹寅用他的超世风雅

为《红楼梦》注入了文学基因

曹寅用他的煊赫事功

为《红楼梦》营造了太虚幻境

曹寅还用他的矛盾人生

为《红楼梦》化出了异兆悲音

作者:

    编辑/ Selina


全民阅读节之际,情语江南特为广大网友献上一场精彩的"红楼茶会"。届时黄骋宇老师将以研究者的视角和诗意化的表达,与喜爱阅读的朋友们分享一堂《红楼梦》讲座。

活动形式:公益活动

参与对象:喜欢红楼梦的朋友们

活动时间:2018年4月29日周日

                    下午1:30——4:00

地点:工业园区高和路1号,星华之骏国际俱乐部一楼(情语江南会客厅)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报名,参与活动


更多精彩内容》》

阅读节的礼物 | 4月29日邀您参加“红楼茶会”


红楼梦中的苏州记忆

《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态——薛宝钗巧劝“溺爱”

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态——保全自尊心的帮助

名著赏析|《王熙凤的管理之道》(上)

名著赏析|《王熙凤的管理之道》(下)

谢谢


情语江南文化平台


传承文化行善举

涵养道德做好人

点击“阅读原文”

现场来听黄老师讲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