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箫鼓追随春社近——恩施社饭

箫鼓追随春社近——恩施社饭

2022-07-14 02:15:01


在北京生活了快20年了,但每到春社前后,总还是惦记着要做一回社饭。


做社饭最重要的食材是野生的蒿芝,在“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早春时节,蒿芝是地上最早破土发芽又能食用的一种野菜,“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就是这个时节经历了一个寒冬的寸苗不生,在立春之后的某一天,突然发现野地上新发出来的绿色,带着蓬勃生命力的绿色,你会忍不住感慨,只要熬过一冬的匮乏,大自然又会重新给予人们温暖、粮食和希望。在万物复苏的季节里,用蒿芝做成的社饭,可算是从土头田间来到餐桌上的第一抹新绿,唤醒人们对于春色和新一年的期待。


我小时候,家里做社饭,是要先从地里挖来蒿芝野菜,然后切碎装入布袋,再在清水中反复捶打漂洗,捣尽苦水之后,再用小火焙干成末,所以那时候做一回社饭是很费时费事的一件事,记得小时候在等待大人做社饭的过程中,闻到各种食材在处理过程中所散发出的不同程度的香气,都像吊绳一样,慢慢悠悠的牵扯着我们的食欲,更别说一大锅社饭大火蒸透之后氤氲散发在空气中的缕缕香气对于胃口的诱惑了。


在恩施,过社日讲究两件事,一是拦社(要给三年内的新坟拦社),二是吃社饭。在我看来,吃社饭是春节过后第一个可以盼望能飨食的节日。社日前后,社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动手做的第一轮民间节庆美食。蒿芝末与腊肉、香肠、野蒜、豆干、糯米、大米,数样食材“君臣佐使”,各出奇味,覆裹着大地野生植物的特殊的清香,就调配出春天里的第一道美食犒赏。做好了还会邀约亲朋邻里到家来,同吃同乐。又或者互送自家做的社饭,解开包袱布系着的四个边角,里面便是一盆香喷喷的山乡社饭。真是很有情谊的一种记挂和交流。而且,不光是自家做,连单位甚至学校的大食堂里也会做(只是用材没有自家做的那样丰厚),可以说是普地同庆了。


当然,现在做社饭比起当年要省事多了,因为最麻烦的工序将蒿芝挖-捣-焙的过程,已不需要自己费工夫了,超市甚至某宝上,都能很方便的买到已经焙干可直接拌入的干蒿芝。甚至你还能直接在某宝买到真空包装好的现成即食的社饭。


其实,历来有许多描写春社或是社日的古诗:

《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足见在古时社日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只是现在知道这个节日的人越来越少了。社神就是土地神,我国原始的自然崇拜中,十分重视对土地的崇拜,殷商时对土地的祭祀就已普遍,周朝后称土地神为社神,原始的土地崇拜发展为社祭。这种原始的土地崇拜观念,直接演变成了后世重要的农事节日——社日。


社日分春社与秋社,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春天向土地神祈求保佑丰收,秋天收获后向土地神献祭以为酬报。吃社饭,即吃祭神后的祭饭,“先祭神,然后飨其胙”(南朝梁人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吃社饭只在春社吃,秋社是不吃社饭的。   


古时祭社有官祭、民祭之分,官祭为国家规定祭奠,在社稷坛举行。社祭在古时是个大日子,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却相去甚远。北京皇城的社稷坛,就在现在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里面。


据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记载,恩施府、县两级的社祭相当隆重。民祭对时间要求不严格,农历二月二日土地神生日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日,都视为社期,乡民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自行祭祀,时间也无需统一。旧时,恩施境内土地庙遍布各地,凡节期庆典都要祭祀土地神,社期敬祀土地神,更是人们最看重的祭祀行为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重视春社,基本不过秋社了。据《恩施县志》记载:“社日,采蒿作饮,杂以肉糜,亲邻转相馈赠,谓之社饭。”每当社节来临,勤劳贤慧的农家女便上山采摘野生香蒿,洗净切碎,装入布袋,在水中反复搓揉,除净苦水,即成新鲜社菜,也有的在锅中用文火焙烤,制成干品保存。然后,将社菜与腊肉丁、豆干丁、野葱、大蒜、糯米等混合蒸熟,社饭就这样做成了,吃起来糯滋滋、香喷喷的,让人回味无穷。


难得恩施一直还保留着隆重的过社的节日气氛。所以我一直认为恩施是一个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不是自夸,比如春节或是红白喜事时,恩施人都讲究自己作对子书写春联(而不是在超市买现成的),再比如,像这样的社日,至今也还存留有这样世代相传深入人心的仪式活动,连我们在外地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仍会年年忘不了做一回社饭。


吃社饭的季节,正是仲春三月,杨绿桃红空气清新,“三月三日天气新,清江水边多丽人”,多好的季节,多好的享受。在北京吃着恩施的社饭,遥想着恩施如今的春景,跟北方的灰头土脸一定是两种模样吧。


我的简易做法:

腊肉、香肠都不缺,豆干没有买到那种上色的熏干,只买到了白豆干,蒿芝是弟弟前两天来北京时带过来的。青蒜木有,用香葱替代。


1、把糯米和大米一起浸泡。24小时。

2、将腊肉煮熟切小丁、香肠切小丁,豆干切小丁,用姜蒜末炒香,这时能炒出不少的油分来,加入豆干丁,接着炒。炒香便可。

3、将泡好的米控水,将炒好的2拌入,加入盐、少许糖、少许鸡精,翻拌均匀。

4、蒸锅上水。大火烧开。将混好各种菜丁的米里,加入香葱碎和蒿芝末,拌匀,放入蒸锅大火开蒸,上汽后30分钟可熟。


揭开蒸锅盖子,喷香扑鼻,糯米香、腊肉香、野菜香三香合一,令人食欲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