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户撒的故事

户撒的故事

2021-08-20 02:01:23

户撒的故事

—— 李天义(云南) ——

(“大美陇川”征文选载)

是否喜欢一个地方不在于那个地方有没有埃菲尔铁塔,有没有风花雪月的景致,而是那个地方有没有一双温暖的手臂,可以悄悄圈住尘世中疲倦的过客,并且给他们一枝之栖。


闲暇时分,投身户撒,与群山近距离接触,享受天然大氧吧,空气清新中带着丝丝花香,沁人心脾。面对案牍上如山的文件,任谁都要羡慕妒忌户撒的恬静、安逸,真是个世外桃源。相对城市的喧嚣,这里充满了静谧,十多个小小的村落点缀在坝子的各个角落。

与其说户撒是佛祖的花园,还不如说是佛祖赐给户撒的一件五彩霞衣。随着四季更替变化着色彩,桃花、梨花、杏花、梅花、油菜花、蔷薇花轮番上演,把整个户撒坝点缀得华丽无比,引来无数游客在这里争相按快门。无论是阳光明媚或是风清水绿,坝上的风景在田埂间舒展,娇艳的梨花,紫色的苜蓿花,连片的油菜花,向着阳光奔跑,那是希望的微笑。成片的烟叶向人们展现着风姿,金灿灿的绿,长在农人的烟袋里,流在水牛的呼喝中。乡间相闻的鸡犬之声,透过薄雾的清晨,传递着收获的吆喝。从青砖黑瓦的农舍里溢出的炊烟,夹着户撒的晨曦,四处蔓延开来,那份宁静和安详,让人长久地思量。户撒人没有抽水灌溉农田的习惯,不是懒惰,是因为雨量充沛,用不着。大自然厚待这里的人们,靠天吃饭永远饿不死人。溪水穿田而过,稻田边一丛丛苇草挺立,有时会从里边走出几只不知名的水鸟,迈着悠闲的步子在溪草中觅食。

户撒坝在习惯上分为户撒和腊撒,户撒指坝头,腊撒指坝尾。新中国成立前分别由两个土司统治,在当地群众中仍然使用这两个称呼。相传,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一天,佛祖显灵指点,指引阿昌先民自勐索峒出发,来到了森林茂密的户撒坝。先民们走到这里,就歇了下来,并在此建立最早的村寨,就是今天的“芒旦”。“芒旦”阿昌语意为“歇息的地方”。阿昌族从勐索通(大理巍山县)迁徙到这里立寨,已是上千的历史。光滑的石板路,百年古屋,斑驳的土坯墙,抵挡了历朝历代的风霜雨雪,印证了岁月的沧桑。我仿佛看到阿昌人民与外敌入侵时展开的血雨腥风的壮烈场景。那种智慧与勇敢,与今日建设家园的决心一样坚贞不屈。多少年来,他们用热情与隐忍,幽默与风趣同周边的各民族和睦相处,风雨同舟,共同建设着美丽的家园。


据史书记载,阿昌族有自己的文字,随着迁徙的时候一同带到了户撒。人们用它记事,用它诵经,用它记录阿昌人的喜怒哀乐。但天有不测风云,300年前一个平凡的日子,一把大火把巍峨肃穆的奘房烧毁了,连同记载阿昌历史、还来不及普及的文字也一并烧毁了。然而火烧不灭阿昌人的信念,却旺了阿昌人的子子孙孙!凭着顽强的毅力,阿昌人在这里重建家园,并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一直延续到今天。面对历史印痕,抚古追昔,一抒胸怀,沧海桑田,慨叹古今的变迁,顿觉不枉到此一旅。勤劳勇敢的阿昌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古朴自然,具有原汁原味的葫芦箫、三月箫、稻秆笛、洞箫、竹笛、象脚鼓、鋩锣、唢呐、大号、大堂鼓等伴奏乐器。也许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也许是出于对这个民间艺人的好奇,我们采访了户撒芒旦民间艺人许保和。

如今,芒旦是位于腊撒芒炳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是纯阿昌族村寨。如果你进入任何一家农户,好客的主人一定热情地把你让到暖烘烘的火塘边,嘘寒问暖,捧上热茶和香烟。这里似乎没有时间的概念,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慢悠悠的,光阴对他们特别宽容。在户撒,许保和的名气很大,很多记者慕名而来,我们见到许保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许保和是一位个子矮小,长着葫芦瓜脸的中年男人,脸上随时洋溢着对生活热爱而发自内心的微笑。他告诉我们,白天有两波记者采访过他,。他不仅会打刀,还会制作葫芦箫和三月箫。两天可以制作一个葫芦箫,都是纯手工的,自己调音,然后卖给艺术学院的学生。还会亲自教初学者演奏,偶尔还会帮某些知名歌手写写歌。许保和会演奏很多古调的歌曲,都是他自己创作的。许保和告诉我们,每年正月、二、三月份正是阿昌族小伙子找对象,谈情说爱的大好季节。白天阿昌族小伙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箫插在后脖子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后。遇着姑娘,立刻抽了三月箫,吹起响亮动听的乐曲,示意姑娘停一停,说几句话。姑娘一听到三月箫声便会立刻止步,互相打招呼,谈得拢了,小伙子总要送姑娘回家,边走边吹边唱山歌,爱情就是这样开始的……。我们提出请他现场表演一段,许保和愉快地答应了。在宁静的夜晚听着这浑厚而悠扬的声音,我仿佛看到沉默年代纯洁而忠贞的爱情,感受到美丽姑娘倾听纯美音乐时露出的从未有过的踏实神情,虽然男孩从没有说过一次我爱你,也从未曾向她许诺过什么,但从他优雅的箫声里,姑娘听到了不离不弃。


许保和没有上过学,今年56岁。20多年前,芒旦寨子40多户人家全都从事打刀生计,可如今只剩下许保和一人还在打刀了。随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边境的安宁与稳定,刀的防身功能在渐渐消失,刀具成为了一种情怀、一种纪念,一种装饰。有钱人家拿它作镇宅之宝用,除了对刀锋利的要求外,更注重刀的外表、装饰和美观。打造的方向不只是实用,更着意于工艺品的乖巧,产品要更有视觉冲击力。许保和的刀在“東家守艺人网站”里卖得不错,每天除了实体店里的生意,还有来自网络上全国各地的订单。


当笔者问他,如果以后生意不好,会不会转行不打刀?许保和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会。他说这个社会每天都在改变,我们成长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赶不上时代进展的脉搏。有时候总想着往前跑,总想着不被这个社会淘汰,总想着去迎合别人,却从来没想过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是想一直打刀,打出最锋利的刀,我最自豪的事是做一名真正的打刀师……


年底,一个朋友想买三月箫,请我帮忙时,我不假思索就告诉了她许保和这个名字,然而经过询问,才知道许保和已经在今年的某月仙逝了,我难过得几天不说一句话。我手机里的录音成了许保和留给我的“绝唱”,他将手艺传承给自己的儿子。没有人带着生存的意义来到人间,然而路就在脚下,心中便有了追求,偏于物质的叫欲望,偏于精神的叫梦想。一路上,有人播下粮食的种子,一路耕耘,于是在人生的秋季,顺着一路的稻花香,它能找到来时的希望。有人种上云彩,一路上就有了诗意的期待,顺着诗的彩虹,他能找到来时的情怀。太阳升起时,和煦的阳光洒满了院落,几只狗儿在追逐嬉闹,一群母鸡在墙根下悠闲地享受着冬日这难得的阳光。仿佛打刀声此起彼伏,只有我的心事静静流淌。

和户撒清风的呼唤与小溪花露的畅谈相比,我更喜欢李芒呆村的银饰。户撒李芒呆的纯手工银饰远近闻名,全村126户人家,其中就有15多户从事银饰加工。我每次路过都要购买大量的手镯,手链、项链。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做生意?做收藏?我说送人。她们用不可理喻的眼神看着我,说城市里的金银首饰加工工艺如何了得,如何巧夺天工,到山里来买这种背着太重,而且款式陈旧的东西,简直不可理解。我却对这里的银饰情有独钟,购买实惠,送人得体,多次购买一直得到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绝对货真价实,不过敏。朋友曾用仪器测过,将多个地方购买的银饰一起检测,结果只有李芒呆的银饰纯度达标。我购买的一直是一份信任,一份爱心,一份长久不变的友谊。感谢李芒呆的银饰,让我能用微小的饰品表达着浓浓的情谊,让传统的银饰变成户撒的一种文化的标志……


时不时的一场透雨冲淡了夏日的热情,空调在这里是没有市场的。凉爽的夏夜没有蚊虫的滋扰,枕着滴滴答答的雨声和蝉虫的唧鸣,忙碌一天的人儿啊一觉到天亮,好不惬意。


皎洁的月光洒在户撒坝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远处篝火晚会上那些阿昌男女朴实的笑脸与这素雅的月光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那些亲切的笑容,像天上的那一轮清澈的明月,抚平了伤痛、疲倦和愤怒。这一刻,将不同民族的朋友溶在一个大家庭里,这种包容、宽怀、放松、快乐与坦然让这片土地的人民生生不息、日益繁荣。


户撒是一张明片,一种意志,一种精神的符号。看一个民族不仅仅是看他们的富裕程度,还有他们的勤劳、宽厚、包容与博大,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推动历史的力量,见证历史的例证。看到户撒人民用“工匠精神”经营着这片五彩的土地,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美好幸福的户撒。

点击查看获奖名单

编辑:桂金再 审核:余强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电话:7176467 微信:13843704

宣传陇川,需要您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