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传承与创新的共鸣:探访南萧之王王大浩

传承与创新的共鸣:探访南萧之王王大浩

2021-09-23 01:48:56

实地探访

人物

介绍



  王大浩,福建省泉州市人,泉州南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受到南音的熏陶,擅长洞箫的演奏,制作,曾经制作出世界首只低音洞箫,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并且出国展演广受好评。近年来担任泉州市培元中学南音特邀教师,致力于南音传承人培养,在当下南音传承人不足,曲谱流失,年轻人普遍兴趣不够的当下有着南音界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其在南萧方面的贡献,被称为南萧王。

   2017.7.18日,在经过提前联系之后我们于下午3时来到了著名南音传承人王大浩所经营的乐器店中,见到了这位著名的传承艺术家,经过我们的访谈,我们不仅了解到王大师对于南音的钟爱与热情,还有老艺人对于曲艺未来发展一颗孜孜不倦的心。


访

  王大师在向我们介绍自己接触与学习南音的历程,并表明自己对于南音在传承与创新等反面的态度。

    经过调查与采访,我们大致了解了王大师对于南音与传承等方面的思考与态度。

1

南音的发展不能够走中庸路线,保护和创新都要走极端

     采访者:您近年来致力于南音的传承,而近一段时间来,由于年轻人对于南音兴趣的减弱,许多南音社团纷纷改革,将钢琴,合唱等等形式融入南音演奏,比如新加坡的湘灵音乐社,并且广受好评。您怎么看待这种创新的?

    王大浩:我认为对于南音创新不可以过于苛刻。毕竟南音发展近千年,在无数的创新中最后才有了今天为数不多的精品。在当下,我们应该放开了鼓励大家创新,那些好的自然会随着时间留下来。所以,这些将现代乐器,表演形式引入南音的创新不是所谓的“污染”传统艺术,而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效果如何自有后人评判。

     南音的发展不能够走中庸路线,保护和创新都要走极端。一面是自由的创新,一面是深究传统南音演奏的细节和构思,研究古人的技艺。把从前的技术研究好,南音的根就不会动摇;把创新做好,南音才能够逐渐发展壮大。

2

完善南音的学校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采访者:王老师,您近来致力于南音传承人的培养,我们也都看到您出任培元中学南音教师,那么您对于南音的教育现状是这怎么看待的?

    王大浩:南音从正式进入泉州中,小学课堂和大学本科,研究生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与西方音乐相比差了几百年。我们现在看来这个教学体系的的确确建立了起来,但是在教学模式,方法很多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有大量的研究。

     而在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的缺乏。泉州师范培养出了大量的南音专业学生,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教师。照这样的情况发展,再过将近100年才能够使每一个想要学习南音的人以足够的教育。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完善南音的学校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将南音录像并且传播思路可贵,具体实现任需努力

    采访者:我过年最近提出来一带一路文化战略,您听说过吗?有没有考虑过通过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将南音和互联网,大数据接轨,录成影像资料,通过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将这些资料广泛传播?

   王大浩:有一些了解。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这个想法是好的,但现在南音许多曲子还缺少系统分类整理研究。将南音录制成音响资料需要好长的路要走。希望政府能够招聚南音研究员系统地分类研究这些曲子,这将对于我们有重大帮助。

4

当现在的年轻人经过半世飘零,总有一天他们会想起家乡的味道,重新来到南音舞台前聆听

     采访者:当下年轻人普遍对于南音不感兴趣,在现代音乐的冲击下南音市场日益萎缩,而同时南音教育体系不完善,培养传承人乏力,南音会最终消亡吗?

     王大浩:不会的。南音在历史上历经浩劫都没有被打倒,今天同样。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欣赏南音,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变老,闲下来,想起家乡的音乐和味道,他们总会回到南音的舞台前:这是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年轻人,或许将是企业家,资助未来的南音继续发展;或许在有一天将自己投身南音行业;或许仅仅作为听众。我们今天的南音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传承人,更是培养未来潜在的听众和赞助企业家。南音不会消亡。

合影

  访谈结束,我们与王大师一起合影留念。感谢他的配合,给予我们大量的信息。得到他的启示后,我们将更加深入的调查南音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图|泉州小分队

编辑|烧酒

公众号:

北科大泉州非遗实践团

采访 | 记录 | 分享

 

扫码

关注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