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闲谈问答录 -《技术篇_5》

闲谈问答录 -《技术篇_5》

2021-01-25 01:48:44

自从2015年底《陈涛世界笛友联谊会》开群以来, 群内笛友即通过对话, 聊天的模式来向我询问各种问题,这些问题 有关于笛子技巧的, 关于基本功的, 有关于笛子教学的, 有关于笛子制作的, 关于笛子风格的问题, 也有对于音乐, 艺术的不同思考,不一而足。对于所有笛友提出的问题, 我都会尽自己的能力与所学来回答。有自己不会的, 也请群内其他老师, 高手帮忙解答。几年来, 群里慢慢形成了相互交流切磋的良好风气。大家也从这些“聊天”中, 取长补短, 得到各自应有的养分。 因保留了自开群以来两三年所有的聊天记录, 所以突发奇想, 能否将与笛友探讨交流的东西归类, 并整理出有针对性课题的内容, 比较系统的来介绍给更多热爱笛子, 热爱音乐的朋友。 因为, 本群虽然以笛友联谊会命名, 但实际探讨的内容包括各种与笛子, 与音乐有关的各种问题。 虽然, 整理的工作既繁琐又耗时, 但想到由此可以惠及更多热爱笛子的朋友, 还是觉得值得的。只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随机提问, 当场回答。 故无法像造论一样特别严谨, 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分析。 所以难免有不周全, 不系统,有重复,有遗漏,也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希望热心的朋友原谅, 同时有不足, 不正确的地方, 希望得到同行或非同行朋友的指正, 帮助。  

 

由于此问答录为本人与群内笛友的非公开交流, 为了保护笛友的隐私, 此问答录所有的“问”皆以笛友名字(或群名)的拼音字母代替。 “答”的部分, 则用我本人的名字。

 


关于《音准》


陈涛: 有时候一个音,可以在一个调感允许的幅度内有上下些许的浮动,换句话说就是那时候普通人已经听不出来音高的变化,但如果训练有素,就会有一个“调感”的舒适与否。 这是对于音准方面更加高的要求。 


陈涛:演奏乐器不同其他,懂了就可以,确实需要花一定时间在上面的。 是的,每天都需要练习,所谓曲不离口。练长音就是练气功阿,就如打坐,参禅。 


陈涛: “操千曲而后晓声”,确实需要演奏很多不同的东西,加上每天足够的时间才可以做到运用自如的。


关于《教学》

 

笛友L: 一直有个疑惑,陈老师,您在美国有教授外国学生吗?他们可以理解音乐吗?就笛曲来说


陈涛: 在美国教学生,确实有这样的问题。但最初的教学只要他们音, 节奏演奏对了就好,其实他们对于音乐的欣赏是非常敏锐的,起码他们有时候比我们人更加容易感受到那种纯粹的美。


陈涛: 在美国教学最大的困难是他们不能够灵活地参悟一些东西,因为我们人常会自己琢磨,领会。但西方人,如同他们做其他事情一样,会非常注重每一个细节,而不会从整体上来参悟,如同中医,西医一样。


笛友CG: 喜欢这词,纯粹的美,就是所谓的唯美吗?[呲牙] 很好理解,有的时候听唯美二字,感觉有点太玄。


陈涛: 可以这样说“纯粹的美”。 对于美的欣赏,其实是非常个人的主观感受,但美本身是有一定的共性的,那这就是“美的原则”, 也是美学中常常研究的东西。


陈涛:刚才谈到“秋湖月夜”的演奏,我觉得“秋湖”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难的是在意境的表达。而意境的表达,要做到“未成曲调先有境(情)”,而要做到这个,就要对于这首词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秋湖月夜”是根据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的词意创作的, 倘若连这首词都没有读过,是不可能吹好的。

 

笛友FZ : 陈老师我想请教您,您小时候学吹竹笛是非常感兴趣呢?还是按部就班的跟着学,后来才感兴趣的。我女儿今年2年级,除了画画,乐器没有什么感兴趣或者不感兴趣,完全是看我们家长的安排。

 

陈涛:这是一个长故事,如果你愿意听,不怕太晚,我就告诉你。

好!,。但在之前,。当时也被录取了,但政审没有通过,。在我四岁时候,父亲怕我出去乱来,让母亲给我请了一个教书法的先生来家里教书法,这样被关在家里三年练习书法, 直到7岁时,。偶然一天,听到有邻居吹笛觉得好听,央求父亲带我去看看,这是第一次听笛。,成了我的启蒙老师。在那个年龄我非常喜欢吹笛。不瞒你说,父亲是上海京剧名票,曾得过上海京剧票友比赛第一名,舅舅拉小提琴(非专业),所以对我应该有影响。但那时候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父亲为了我不要出去打架,乱来。在上海,我那时候参加了上海杨浦区少年宫,那时候我们的笛子班就有40多人。而且那时候我们就开始了笛子合奏这样的表演形式。,一开始还每天8小时练笛子。但后来学了钢琴后,变的不喜欢笛子了。在音乐学院,钢琴是必修课。 自从学了钢琴后,我每天6小时钢琴,2 小时笛子,练笛子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回课。原因是当时觉得与钢琴相比,笛子太单调了,钢琴的表现力太丰富了,由于我钢琴的程度非常高,后来又选择了指挥与作曲的课程。所以在那一段时间觉得一点都不喜欢笛子,到真正的喜欢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学习过的老师都是我一生的老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然现在不这样说,但我觉得,我在上海的业余的老师,启蒙老师也是我一生的老师。大二以后重新喜欢上笛子是因为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大学期间,由于去北京大学辅导他们的乐队,得以结识几位对于我人生非常有帮助的学生, 原谅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了。一个是北大中文系的,一个是哲学系的学生。 我问他们,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你们必须读什么书?请你推荐给我。同样,作为哲学系又应该读什么书?请推荐给我。我觉得这对我今后重新喜欢上笛子,喜欢上的民族音乐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现在觉得无论什么乐器,的,西方的。实际就是人的器官的延伸,是我们表达思想的一个手段。而无论中乐,西乐,乃至不同的宗教,在最高领域,在精神与思想的最高领域,都是一样的,只是路径不同。就像一座山,中,西方的人在山的不同一面登攀,路径不同,看到的不同,想的也不同。但一旦当你登临绝顶,所看到的就是一样的了。

 

我推荐大家去读一下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 琴棋书画是通的。

 

笛友RZ: 抱歉!由于精力问题,很少发言,但每天都要抽时间详细看群里的讨论,陈老师和各位老师融洽的聊天,使我感受极深,特别是陈老师至亲如归的肺腑之言和对每一位笛友耐心回复,使我感动至深!与其说是在聊笛子,不如说是在探讨人生!“任何乐器都是人的器官的延伸,是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陈老师的一句话,说出了学笛练笛的精髓!坎坷的经历和艰苦的磨砺,往往能造就出一代精英伟人,陈老师的童年经历,就足以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尊重喜欢陈老师,就是因为他的笛声,吹出了人生的辛酸苦辣甜,吹出了心好的理想和希望,使我们在享受音乐美好的每一刻,让多彩的灵魂充分得到了释怀!让我们时而疲惫的心得到了籍慰!笛子不是人生的全部,但通过学习锻炼,能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喜欢了,坚持了,努力了,在习笛过程中,就会体尝到其间快乐和个中的意义。咱不是为了吹笛而吹笛,也不是为了名利而吹,而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悦,为了实现一种蒸蒸日上自我价值的认可,这只是个人感受,有不妥处,还望指教。。。陈老师,谢谢您啦!向您致敬!也向各位老师,笛友敬礼![玫瑰][强][抱拳]

 

笛友XZ: 我之前都是把自己认为可以加打音叠音颤音的地方先标注上去给学生吹奏,但是遇到新的乐曲学生就不会加了,怎么去解决这个事情?


陈涛: 关于如何加花的问题,实在是可以为此写一个通篇大论,因为这是牵扯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简言之,就是一个风格的问题。而风格又是与地域,人文,语言等密切关联的。按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其美学著作“美的历程”中所最简述的:“风格”就是“约定俗成”。在我们笛子而言,就是以长江流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慢慢形成了以南北两派这样最为基本的风格。(当然,所谓的南,北派也衍变出各种大同小异地分枝),需要说明的是:早期我们在介绍音乐的史论中,所有关于音乐的论述是以环绕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为基础的,今天我们熟悉的广东音乐,新疆,蒙古等音乐并不包括其中。 


而在笛子南北两派中,南以陆春龄,赵松庭先生为宗,北则标冯子存,刘管乐为根。所以,我们在演奏南北不同风格的乐曲时候,大体的加花都是根据这样两个最基本的风格(约定俗成)而来的。(当然,在今天流派纷呈的时代,广东音乐,陕西西北的笛乐独树一帜,其加花又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广东音乐,其加花更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加花”不同,需要另当论述)。 


既然我们知道当今笛曲的南北两派源自陆赵冯刘,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以学习他们的东西来作为范本,作为源头。这也是我视频教学中所一贯坚持的理念。这也是我视频教学中所将每一个技巧定义,剖析的原因。因为只有知道“来龙去脉”才可以准确的演绎。有老师提出“跟着感觉走”,有老师提出“吹多了,水平提高了,自然就会了”。。对此,我既赞同,又不完全赞同是的,所有的曲子,我们都需要跟着感觉走,可是目前你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学生没有感觉。既然“没有感觉”又如何跟着感觉走呢?同样,“吹多了,水平提高了,自然就会加了”,这句话与我之前所说过的“操千曲而後晓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吹多是在知道如何吹的前提下,才可以提高,如果在还不知道的情况下,或者不甚了了,似乎这样,又似乎那样的情况下,可能又会遇到“南辕北辙”这样的境地。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是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而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会通过几个范例的作品,让学生先知道,别人(我们的前辈)是如何加花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又是遵循怎样的规律加花的 (之所以说“风格”,之所以说“约定俗成”是一定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学生可以做到这些,明确的知道南北派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不要空洞的泛称南派细腻,北派刚劲豪放),明确知道如何造成这样的不同(从技巧层面),然后他们才可以在演奏中慢慢自己加进去。最后才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然,就会如现在很多习笛者一样,看起来什么都可以吹,但就是连自己都知道,怎么吹好像都可以,但又好像都不像。原因就是如此。而一旦乱加花,养成习惯了,就非常不容易改了。时间关系,简述如上,不知能否给你一点启发?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

********************

相关链接:

  • 闲谈问答录 -《技术篇_1》

  • 闲谈问答录 -《风格篇_1》

  • 闲谈问答录 -《艺论篇_1》

  • 闲谈问答录 -《乐器与其他_1》

  • 闲谈问答录 -《技术篇_2》

  • 闲谈问答录 -《风格篇_2》

  • 闲谈问答录 -《艺论篇_2》

  • 闲谈问答录 -《乐器与其他_2》

  • 闲谈问答录 -《技术篇_3》

  • 闲谈问答录 -《风格篇_3》

  • 闲谈问答录 -《艺论篇_3》

  • 闲谈问答录 -《技术篇_4》

  • 闲谈问答录 -《风格篇_4》

  • 闲谈问答录-《艺论篇_4》

———————————————

【神州中乐团】


纽约神州中乐团,成立于1998年。由著名笛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现任乐团团长及艺术指导 陈涛创立。乐团创始之初即由定居纽约的一流器乐演奏家组成超强的演出与 教学阵容。 乐团成立的宗旨是:以音乐为桥梁,来促进 两国间音乐文化的交流。挖掘,整理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使其得以在美国发扬,光大。



乐团官方网址:    

http://www.melodyofdragon.org 

http://www.melodyofdragon.org/index_chinese.html  (中文)


教学与演出视频:         

http://i.youku.com/i/UNDI3NTMyNTgw/


        

长按上方二维码或微信搜索 melodyofdragon,关注“神州中乐团”微信公众号,我们会提供更多演出, 教学与比赛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