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我还是想原原本本的回顾一下。
但,终究是个人,不可能不带着情感写。
尽量把事情说说清楚;未必是是真相,但,我问心无愧。
竹乐轩笛文化欧联江始终是一个为竹笛“惹事”无数,但绝不“生非”的人。
(百闻,不如一见:相见,不如不见)
陈涛先生:
若不是,两月前,有人截了在陈涛世界笛友会QQ群里的屏【陈涛:宁波小欧,水平业余,但教学单课也300元一课】,我似乎早已经忘却,早已与你失联许久。
要不是,当年学笛时,我的恩师对于《春到湘江》陈涛演奏版本的认可与推荐,我想也是不可能促成:《秋蝶恋花湘江情》2013年陈涛宁波笛艺讲座与大师班活动。
初次与你接触是在2012年的电话中,更多的接触是网络的信件中。在往后的一些时间里,我们初步达成了你到宁波来讲座的一切条件要求,同时我也收到了你制定的书面合约。(当然,一向视口头承诺就是“白纸黑字”的我,现在看来,这也是显得多余的。)
宁波竹笛教学与传播联盟的数位竹笛教学工作者、宁波郑国鸿先生、福建刘国清先生、安徽李鑫先生一同出资,共同举办2013年宁波这场竹笛盛会。这,一切到现在看来,也是那么不容易。我们是民间组织,自费筹款办活动,在一定程度更需要勇气和更深的情怀。那一年,显然我们都很团结,无数张的照片,不少的影像资料已经印证我当下的说法。也不枉,我与同行伙伴一日来回宁波与上海之间,车上你对我们的褒奖“中国笛子,更应该感谢你们这样的民间组织”。
说到今日,再看我当年写下的(给“认识十年”的陈涛老师的一封信),依然对于大家努力办过那一场活动,由衷的欣慰。当然,也应该感谢网络发达的现今,视频网站有你上传的【1989年山城杯《秋蝶恋花》】的得以精彩的呈现。才更快促成了我们曾经愉快而又短暂的聚会。
1989年,时年我才6岁,生长在连台录音机都没有的家庭;而,当年正值壮年陈涛先生,你已是那场全国级民族器乐专业比赛的二等奖的第一名(笛子组:第二)。作为一名都曾让“指挥皇帝卡拉扬”亲自给美国政府写推荐信的中国民乐演奏家,放在今日看,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业务上,你又曾经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竹笛教师,集万千音乐才华于一身,如今投入市场后,竹笛教学单课人民币也才:600元,我想,显然是“卑微”的。作为,中国竹笛行业还算有点资历的竹笛推广者,真应该帮助你有更多的市场,更多的人认识你。这样的话,我想,门庭若市的你,就不可能“寒酸”我这个靠普及市场,靠竹笛课程教学维生的年轻人。
在我看来,宁波竹笛的当下发展,已经从过去的联盟形式转为竹乐轩笛文化独立品牌做了转型。我也已然从业余时间竹笛教学的小学编制教师,辞了职,成了如今宁波竹乐轩笛文化工作室负责人,职业的竹笛教学者。感谢你,在2013年活动后,为我们写了华丽的总结,不惜措辞地盛赞我们的演奏水平,宣传我们的努力与执着。这样的书面的表扬,也是我们举办下六场标题竹笛演奏家活动里的名家里,也不曾有的。
那年,很流行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似乎定格了我对去美淘金中国人的形象;2013年的短暂接触与交流,2015年美国中文台采访视频,都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可在网络公益竹笛教学与普及,倾尽全力的陈涛先生。若不是,后来非得以会员制(120元/年)拥有密码,才可看陈涛优酷视频后,我依然还是如此“深信不疑”的。而后的一段时间里,你与宁波象山县某竹笛教学者单线联系,双方的商讨达成“教学基地”事宜的“无疾而终”。似乎也让你对于宁波竹笛有了不少的误解。
正如美国人愿意相信“白纸黑字”;我更愿意相信我愿意亲近的人的每一句话。大千世界里,作为一个宁保生竹笛作品《春到湘江》陈涛演奏版本的粉丝,我完成了一个看似并不简单的“追星”活动。而共同众筹完成了“2013年《秋蝶恋花湘江情》”的大家,除了完全履行合约外,似乎多了一些看似美好的回忆。索性,一辈子不长,而我们也还算年青。
竹乐轩笛文化:欧联江
2016/10/21
给“认识十年”的陈涛老师的一封信
(十年能改变一个人,岁月无情,唯有此生不变,才能始终坚持)
陈涛老师:
真是很幸运能和您联系上,这让我想起,大概10年前初学《春到湘江》急于想向您请教之时的激动心情。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在于创作或者演奏的作品,经得起岁月和时间的洗涤式的磨练。时间的久远更显得“作品与音乐家”品质的永恒。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员,大概在2000年正式开始接触笛子,初学笛子就接触到“明师“—本地著名的笛子老师“蔡祥云”,我的恩师从事企业单位行政工作,但笛子演奏和教学能力却是非常优秀,同时更是谦虚好学。他几十年如一日教学笛子,同样也改变我的人生和对生活的看法。大学毕业后,我更是留在宁波开始从事教师这一行当。凭着对笛子的爱好和对演奏的向往,在2002年开始通过网络结识了不少笛子演奏行家:张维良、马迪、张延武、李增光等老师,其中更有“黄尚元”(简广易老师师弟)的无私帮助,更是让我看到“新派”笛子艺术的魅力所在。
虽然,我是一名“业余”笛子爱好者出身,但从事“笛子教学”工作我是依然“专心致志”,将近10年来从未懈怠对笛子的真诚追求。出于对笛子演奏的渴求,2004年接待张维良宁波行,2007年邀请李增光,2009年邀请张延武等两位老师讲座与教学。虽然是“私人”邀请但也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宁波片区笛子事业的提升。
经过多年努力,我也终于在宁波笛子普及教学中有了自己一片天空。无论从学生演奏,还是做为消费者家长都对我有很大程度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对笛子演奏和教学推广更大的热情。多年的教学和推广也摸索出了不少小经验。如:“如何定位器乐学习在孩子成长中的工作”、“不涉及流派,少谈个人色彩,如何更好教学好笛子曲的音乐实质“还原音乐的内在,预设教学环节,使普及教师更加强大”等等问题。
我常常对人说,我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思考笛子,这也是因为我喜欢这个器乐,带有的自己强烈的个人彩色。也是因为笛子我能和我对象相识,相知。(她少年时候也学习过笛子)。因为我的坚持,我也经常拉拢周围吹笛的朋友“玩”笛子,其实更是说“玩”中求“专业”的眼光看待每一聚会,也是朋友之间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更是不定时和笛子教学的老师们交流和相互学习教学经验。虽然,不专业也又是民间的一些活动。但,我们都在默默坚持和努力着。多年来,我们不奢求社会给予我们帮助,也真是不期望官方给我们褒奖。我们在满足自身物质情况下,做着自己最大化努力,这就是“文艺青年”的梦想吧~
今天看了您的信笺,“苦行僧”式传播与努力,我相信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民乐的普及和推广”无论在“世界文化中心的纽约”还是在有“文化沙漠的宁波”都是不易,我相信我会一路和您一起坚持,努力做“沧海中的一粟”。
10年粉丝 欧联江
2012/05/25
【路很长,人很多】
【只讲真,只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