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它历史悠久,在春秋之前,端午是用来驱病防疫的节日,后来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投江明志而演化成汉民族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端午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这些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该节已于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今天我们相聚于瑞阳湖,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传统节日。我们忆古思今,重温屈子的高风亮节;我们相知相识,为了传承身上优美灵动的汉服和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而紧紧团结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过一次真正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吧。在我们的母亲河锦江边上,让一起吃粽子,一起射五毒,一起点朱砂、抹雄黄,一起沐兰汤,一起祭祀屈原。
仲夏吉日,端午良辰,依依艾草,悠悠天人,撷取瑞阳湖水,为诸君祛除病晦,修杰净身,保护环境,做文明高安人,以寄我思,华夏归心。
主礼单欣手持艾草菖蒲沾瑞阳湖水依次在受礼者的额头、脖颈、双手,轻轻拂拭一下,以示祛除晦气。
赞者席慧霖把喻意祝福的粽子和鸡蛋送到受礼者手中。
这次高安国学社和筠阳弦歌吟诵社为了我们端午的活动,特意排练了吟诵屈原《离骚》,时值中考期间,有许多老师因为要监考,没法参与,但是他们那颗热诚的心,我们全体成员都是能感受到的。
宜春幼专的胡锦同学,人美声甜,不仅担任了我们这次活动的主持,还现场朗诵了《为汉服的低吟浅唱》:
……
……
……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成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
名叫霓裳!
整个活动中,始终回荡着悠扬的乐曲,这样优美的音乐,当然离不开我们的合作伙伴青荷琴筝艺术中心的黄黉旻老师和赫敏老师的古筝声,以及徐福安老师的洞箫声。
刚参加完高考的三位小帅哥:刘煜明(初献)、王海鹏(亚献)、刘嘉鑫(终献)也热情参与了我们的祭祀仪式,高颜值的三献官让整场活动即庄严又充满青春的气息。让整个祭祀仪式得到了圆满完成。
手执屈子像的两位小姑娘是我们礼仪之邦公司员工的孩子,单纯甜美的气质,让整场充满青春气息。
当我们找到玉笔堂培训中心的徐小虎老师,让他书写祭文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现场帮我写好交给我们,感激之情不言而喻。
祭屈原文
戊戌端阳,齐聚高安。
祭吊诗魂,抒我衷肠。
锦水汤汤,瑞阳苍苍。
巍巍狮岭,赫赫诗皇。
伟哉屈子,骚体肇张。
体国恤民,日月齐光。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
今日神州,泽被四方。
金瓯稳固,雄踞东方。
九州同德,物阜民康。
离骚新韵,桔颂华章。
泱泱中华,雄狮昂扬。
吾侪有愿,再添辉煌!
岁岁端午,蒲艾溢香。
抛投角黍,忠魂不亡。
魂兮归来,伏惟尚飨!
三献官投粽子祭祀屈子,引得在场的观众也参与到投祭行列。
端午,当然离不开传统的民俗活动
包粽子,丁丁七十岁的老妈亲自上场教大家包粽子。
女童点朱砂、男童抹雄黄
端午这一天点朱砂、抹雄黄是为了去除晦气,把阴霾、煞气都去掉。男童额头写王字是因为老虎头上有王,借助老虎的威势来辟邪。
系续命绳
汉人在端午节会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五彩丝绳挂蛋是每个人童年时的记忆
刺五毒,端午节民俗之一,是指农历五月有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有驱除虫害的象征。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
斗百草,也称斗草,一种中国民间儿童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常于端午行之。
汉舞《礼仪之邦》,跳舞的都是热爱汉服的志愿者姐妹,她们顶着家人不理解的压力,每晚一起来排练舞蹈,也放弃和家人一起过端午,早上四五点就起来准备,就是为了圆满完成端午的活动。
(葛峰)
(爬柱者易色也)
(下蹲者谭琨也)
摄协的葛峰大哥、谭琨以及易色哥,三个人为了我们活动的拍摄,空着肚子,顶着烈日,没有一刻的停歇。
有太多太多的感谢,无法言说,在这次公益活动中,每个人都投入了无限的热情,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水,有姐妹自己买来水;道具不够,有姐妹自己花钱去买;常常都是忙得吃饭都没有时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传播汉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永远都是那个礼仪之邦。
责任编辑:周会珍、陈群英
往期精彩回顾
高安市首届礼仪之邦花朝节我的一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