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PS“反弹琵琶”
上面是某个学生群组的聊天内容,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孩子们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心理问题。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
丽丽离家出走了,留给妈妈一个日记本,其中一篇这样写到“昨晚又和爸妈吵了一架,上网是导火索,结果炸弹就这样引爆了……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理解我,为什么总干涉我的思维,总让我按他们的意志去干。我不是躯壳,我有灵魂,我会感觉,我有大脑会思考……他们总这样教训我,像你这么大,我早一个人到黑龙江打工去了……可我们毕竟是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有不同的理想。也许我现在的逆反在他们的眼中叫混,现在的标新立异,叫胡来……年龄产生的代沟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好像东非大裂谷,我决定离家出走”。
从这个情景故事,我们再次看到“逆反心理”对孩子的影响和危害。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体现,是孩子自我意识强化的一种表现。无论作为家长还是孩子本身,都应该了解孩子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正确看待孩子自身的逆反行为。
对于逆反心理强的人,不妨用反弹琵琶之术。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解决之道独辟蹊径,熠熠生辉。
心理学家做过关于逆反心理的实验:教授先在房子里的桌子上放上三个倒扣的杯子,并在其中一个杯子下面放上了一枚硬币,之后让孩子们进入这个房子里玩耍,开始什么都不做,倒扣的杯子安然无恙,未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当孩子们第二次进入这个房子中玩耍时,教授对他们说:不可以乱动桌上倒扣的杯子,否则就惩罚你们。最后杯子还是有被动的痕迹。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逆反心理的发生建立在人们维护自尊的基础上。
产生“逆反心理”,对自己: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心理上出现偏差和敌对情绪,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对家庭:影响亲子关系,严重者甚至导致家庭分裂。 对社会:对人、事多疑、偏执、不合群的病态心理,看谁都不顺眼。对其他方面:导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紧张,影响自己的形象,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一、“逆反心理”往往与“好奇心”连接在一起。
这些现象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屡见不鲜。有时候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别人不想让你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好奇心在作怪。所以,我们不妨运用“反弹琵琶”的方法,通过满足其好奇心,克服“逆反心理”问题。
二、“逆反心理”往往是对立情绪的一面镜子。
学习生活中,这一种现象比较多。有“逆反心理”的人,喜欢和别人对着干。他们往往不认可别人的意见,甚至反着来。针对这种人,我们不妨采用“反弹琵琶”的方法,就让他/她反着来,往往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某作家在写作时一开头就写到“请不要直接看第38页,按照顺序阅读。”结果,许多人都是直接翻到第38页,而不是按照顺序看完。其实,在第38页,恰恰是作家安排的广告软文,许多人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