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伦敦交易员, 南周知道
要搞懂国内'小鲜肉‘为何能轻松拿到天价片酬,得先理解'付出血本'的三大视频平台的业务本质:百度的爱奇艺,阿里的优酷土豆,腾讯的腾讯视频。
可怕的囚徒困境
在不缺钱缺地盘的BAT三足鼎立下,综合视频网站形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均不投入是最优解,此时任何一方都不亏钱。
但是,由于担心对方获得流量和未来的变现可能,三方均选择加大投入,投入的规模由BAT可承受亏损的最大限度决定。
以同期上市的爱奇艺为例,在'烧钱驱动型'的业务模式下,在营收嗖嗖涨的同时,亏损也在稳步攀升,高额的内容成本抵消了收入端的增长,潜在的利润都贡献给了上游。
内容成本的快速提高来自于视频网站商业模式的固有缺陷:视频网站并不真正掌握用户。
内容,也只有内容才能构成流媒体网站的护城河。
为了加深理解,伦敦交易员先讲两则故事:
故事1: Netflix的华丽转身
在2011年,Netflix尝试略微提价,这不仅引来用户怨声载道,愈80万用户退订抗议,公司股价也栽了跟头,从40美元一口气跌倒了10美元附近。
痛定思痛,Netflix开始加强自己的护城河,内容开发从“量”转向“质”。
2014年到2016年,Netflix内容库萎缩了32%,但原创精品的比例却在升高,打造出了'Netflix出品,必属精品’的口碑。
17年10月份,Netflix再次宣布涨价。这个消息反而让Netflix的股价当日大涨5.4%,半年后翻番。
掌握独家优质内容的一方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短短相隔6年,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Netflix。
故事2: 《好声音》版权战
2013年,搜狐视频以1亿元拿下《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版权,带来2亿广告营收,毛利润1个亿。在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也引起了BAT爸爸们的关注。
2014年,腾讯视频以2.5亿元拿下《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版权,创下前后5年之内的流量峰值,总播放量近40亿次。
用户看的是《好声音》,没人在意到底是在搜狐还是腾讯上看。在巨头们没有发力视频行业时,搜狐还能偷着赚点钱;而以腾讯为代表的BAT巨头们根本就不去想赚钱。
张朝阳在2015年曾抱怨道:“我们视频网站是在给广大网民谋福利,我们流着血、亏着本给大家播放,但是制作公司赚钱了,他们现在卖得太贵太贵了。”结果话音没落地多久,搜狐视频第二年又亏损2亿美元。本来'占有先机'的搜狐最终只得退出视频战斗。
用户忠诚于内容,而非视频网站
内容传导第一波:大IP、大演员、大导演、大制作,为影视剧带来大量初始流量。
内容传导第二波:口碑发酵,带来后续流量。
用户基本不依赖渠道推荐,以综合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渠道端被工具化。
三大视频网站都有很多用户,但并不真正掌握用户。哪家网站有自己喜欢的内容,或者是广告少/会员便宜,就去哪家看,对视频平台毫无忠诚度可言。
以下图表来自Questmobile对各位手机的追踪,您可能不愿承认,但数据不会撒谎^_^
影视剧用户在BAT三大平台来回迁移,用户追随内容,而非视频网站。
从上图可知,在BAT三足鼎立的囚徒困境下,视频网站对上游内容的议价能力极低,只能将增长的收入全部投入内容采购。
资本决定内容,内容决定流量,渠道完全竞争
制作方出售自带流量的头部内容时,考虑因素极少,基本上就是价高者得。
资本买来内容,内容带来流量。资本(即烧多少钱)决定了流量的多少。
当资本成了唯一因变量,烧钱抢内容的渠道方-视频平台根本不挣钱,本该有的利润都流向了生产内容的上游-制作方。
视频平台烧钱得来的市场收入,不得不又重新投向内容,循环往复,巨头沦为'小鲜肉'的打工仔。
大时代的娱乐需求
根据华创传媒TMT首席谢晨的判断,随着BAT可承受亏损能力的继续提升,视频网站整体亏损还将在未来三年继续扩大。
?
当然不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快速上升,对娱乐消遣的需求也在节节攀升。
巨头们也认准了这个趋势,投入大量资本砸向视频领域,烧钱买内容、抢地盘、争老大。
现在BAT三家包揽了在线视频网站的前三强。
供给跟不上需求:要么贵、要么次,但常常又贵又次
‘美好生活需要’增长的很快,对'美好生活'的供给却'不平衡、不充分'。
与影视工业高度发达的美国不同,中国的优质影视剧的流水线产能还有限。
这可为难了技术出生的综合视频平台,市场份额能靠烧钱迅速砸出来,但影视剧是最终由人制作的。在金钱的诱惑下固然吸引了大量新人涌入这个名利场,但愿意做不代表能做到。
视频平台对'头部'作品的需求在过去5年爆炸式增长,但国内影视剧龙头企业也面临产能瓶颈。制作时间紧、业内新人多,剧本质量与导演水平很难保证,雷剧层出不穷。
制作团队跟不上?投资人不懂行?没关系,找个大'IP',再重金请个自带流量的'小鲜肉'来撑场,讨得负责内容采购的姐姐们的欢心就行。
想知道小姐姐如何采购影视剧的么?见下面这则视频::小鲜肉为何能拿天价片酬: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影视剧单集售价年年飙升,下游的综合视频平台哭诉钱都被上游的制作方赚走了(下图)。
但涌向行业上游的滚滚利润却没能让制作单位利润滚滚,收入长得虽然快(上图),但毛利率却降了近一半(下图)。
看着这些影视剧龙头企业持续下滑的毛利率,投资者都明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带流量的明星们薅走了全行业的羊毛。
小鲜肉的薪酬越来越高,制作方的毛利越来越少,即使是身为国内第一龙头的华策影视也是如此(近年代表作:《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据中信证券的数据,仅2016 年,一二线明星片酬上涨了 250%,2017 年明星片酬进一步上涨,以鹿晗、杨洋、郑爽、迪丽热巴为代表的新生代演员,单部片酬甚至过1亿。
2017 年 9 月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明确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 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 30%。
但政策约束对明星薪酬的强制力有限,将“德艺双馨”立法更多是警示作用,就像过去10年间那些层出不穷的‘关于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一系列意见'。
核心趋势一旦确定,哪有那么容易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
再讲一个资本圈的故事。
故事3: 范冰冰与唐德影视
范冰冰在15年7月成立了一家注册资本才300万元的空壳公司。
这家范冰冰母女俩持股的空壳公司在16年1月29日才拿到营业执照,但一个多月以后就被A股影视龙头唐德影视以7.4亿天价收购。
一个月从300万涨到7.4亿,这场收购背后其实是一场“合谋”。
通常情况下,影视公司需要向明星支付一大笔片酬。但如果影视公司和明星私下约定,明星成立一家空壳公司,影视公司再将空壳公司收购,最终,公司成本支出中的明星片酬就会以收购的方式支付给明星,明星也成了上市公司的股东。
随着越来越高的片酬压力,明星股东化成为了各家影视公司破解这一难题的捷径。
明星股东化无非就是明星把个人收入转变为公司收入,而这部分收入大部分可以直接转化为利润,把这些利润乘以15倍左右的市盈率卖给上市公司,明星便可完成自我价值的放大和提前回收,吃青春饭的女星们也可成功上岸,晋升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
对于影视公司而言,这些艺人的天价收入原本是其支出的成本,现如今反而通过'资本运作'转化成了公司的资产。
如此一来,这笔300万->7.4亿的天价收购实际上非常划算,不仅'降低'了公司的成本,还'做大'了公司的资产,上市公司再以一个更高的估值卖给接盘的A股投资者。
投资者的路线抉择
视频行业是很火热,但在行业上升渠道中赚钱的只是那些拥有核心资源的人 - 自带流量的大明星 。
无论是BAT三大老巨头,还是接盘的普通投资者,逆势硬怼或不是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那怎么办呢?有两条路:
一:今日头条系的技术革新,从供给侧改革
2010年后至今,BAT旗下的三大视频巨头的战略重心都在PGC(由专业制作商生产内容)和自产自销的大“IP”。
巨头们对头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头部内容版权价格的水涨船高,也使得视频平台不得不对其流量扶持,以免花天价买来的头部内容打了水漂。
对头部内容过度依赖的一个表象就是视频创作者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
下面是以搞笑频道为样本,对该类别中自频道的播放量按基尼系数的计算方式进行处理。
YouTube搞笑频道的“视频流量基尼系数”是0.58,国内主流视频平台搞笑频道的“视频流量基尼系数”是0.82。如果对应国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这样的差距甚至比'战乱穷国'乌干达与'福利天堂'瑞典之间的差距更大。
由于过于倚靠头部内容资源,缺乏'广泛深入的群众基础',个性化推荐技术不足的国内三大平台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形成了'小鲜肉站台捞钱,平台方当冤大头买单'的路径依赖。
攀登珠峰,存在着“北坡难南坡易”的说法。不同的路径和模式,决定了登上主峰的难度。从这个角度看,在资讯信息个性化推荐领域已经积累了可观技术优势的今日头条系,可能正走在视频算法推荐的“南坡”上。
假如把今日头条资讯推荐的模型往前推演一步,不难发现,今日头条的这套算法模型可以轻易地转化为对视频内容的推荐机制:
这套体系在头条旗下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上得到了很好体现,让不少用户沉迷于抖音无法自拔,官方甚至需要出台“防沉迷”系统以限制用户使用时间。
在技术加持的模式革新下,营销投入有限的抖音爆炸式发展,将今日头条在图文上的成功扩展到了视频。
这也是为何今日头条旗下的一系列产品先后遭到了BAT全平台的接连封杀。昨天跟进的是微信,今天您在朋友圈里已看不到头条旗下的抖音。
抖音的总经理张楠在前几天公开发声:抖音本质上是一款视频消费升级的产品。
张总说的很对。不信的话你就点开下面这则小视频,看看老外是如何惊讶于抖音的:
1个范冰冰一年片酬3个亿,一个小网红一年打赏30万。1个范冰冰的费用抵得上1000个全年在线的小网红,以及无数个自发分享'美好生活'的透明用户。
如果技术能让普通人更容易地创作出更好的内容,同时能更好地匹配广大群众的真实娱乐需求,这就形成了互联网圈常说的'降维打击'。
BAT对头条系的快速崛起感到恐惧,是有道理的。
前几天见了一位今日头条的朋友,顺手拍了两句口号,用它做个小结:
二:B站的亚文化社区,重新定义需求
B站也是三大视频平台强有力的搅局者。
但是与今日头条系的’供给侧改革‘不同,B站走的是'需求端优化'的路子,主打二次元影视社区。
B站约81.7%的用户是“Z世代”,即中国出生在1990年至2009年之间的一代人。
受益于过去2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Z世代'有着更好的物质基础和教育程度,同时也是出生于互联网大潮中的“网络原住民”,有着强烈的在线娱乐消费需求和付费意识,愿意表达自我和社交互动。
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线娱乐市场62%的消费都将由Z世代贡献。这一力量也将深刻影响全球娱乐市场的产业版图。
首先一点,由于技术进步,大型视频网站的带宽优势已不再重要,各大网站的带宽开支占比都在逐年走低,具体原因请见:迅雷前传:P2P到CDN的激荡20年。
内容才是流媒体平台的护城河。各家的核心竞争力无非是谁能多、快、好、省的提供优质内容。
在B站社区中,'弹幕才是本体',单用户内容成本极低。
B站依托二次元文化,形成巨大用户粘性,单用户内容成本不到爱奇艺的1/7。
相对于三大综合视频平台不断攀升的内容成本,B站的内容成本占比很低,始终低于20%;而爱奇艺已超过70%,说其沦为明星们的'奴隶'不为过。
因此,比起亏损逐年加大的爱奇艺,内容成本极低的B站的亏损情况要可控的多。
当然社区模式也存在短板,当达到一定用户量后,内容(弹幕)的质量与用户的数量呈反比,用户数量或有天花板。
但是,B站的用户更年轻化、粘度高、教育程度高、付费意愿强,数量的天花板可以靠‘一鱼三吃’(Triple Play)来弥补。
(伦敦交易员的知识点:Triple Play意译为'一鱼三吃',是高盛的经典战略。“第一吃”:为客户提供上市、并购等咨询服务,并力争为高盛带来相关生意,这算;“第二吃”:接着再帮助客户优化资本结构,继续融资;最后是获利最为丰厚的“第三吃”:伺机与客户联手投资,直接押上高盛的资本。 例如中国各大银行上市的过程中,高盛参与股票承销的直接收入并非很多,但购入的中国工商银行股票却带来了相当大的盈利。)
二次元对商业是天然抵制的,作为二次元的圣地,B站为了营造良好的用户体验,并未采用传统视频网站的贴广告榨取用户价值的模式,而是坚持做视频播放无广告的一股清流。
所以B站的广告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不到10%,同时努力在广告创意方面做出特色,从用户视角出发降低广告对用户的打扰,鼓励专为二次元量身定制的创意广告。
既然不能靠广告赚钱,B站就得另辟蹊径,找到一条符合它独特用户群体的道路。
过去几年,人们对于 B 站的关注始终停留在其商业化的前景之上。B 站董事长在各个场合被问到最多的,总是 B 站如何赚钱。二次元文化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变现渠道。
以往 B 站总是被看作是一个视频网站,而视频网站在中国并无盈利的先例。
尽管在这期间 B 站尝试过很多赚钱的方法——2014 年推出新番承包计划;2015 年推出旅游业务,成立哔哩哔哩影业;2016 年 推出付费会员;2017 年推出绿洲计划,帮助品牌商和 UP 主做广告——但这些都不能称为成功。
直到一款名为《Fate/Grand Order》(以下简称 FGO)的手游突然在 2017 年爆发。此前动画《Fate / Zero》在 B 站的热播,使得不少玩家掉进了 FGO 的大坑。抽卡的内购模式,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榨取玩家的钱包。
2017 年一整年,FGO 为 B 站带来的收入接近 15 亿元,是 B 站 2016 年全年收入的接近 3 倍。
至此,B站终于找到了它的生财之道,那就是游戏,尤其是二次元游戏。
B站、快看漫画等二次元平台因为用户肖像精准等因素,能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游戏推荐,在二次元游戏分发上产生了巨大优势,并贡献极大增长,变现能力极强。B 站招股书将其列为B站在手游生意上的核心竞争力。
更厉害的是,B站游戏的玩家90%都是自家社区用户,很少依赖外部流量。
在'烧钱肉搏'的视频平台行业,能找到营收秘籍的二次元平台无疑是幸运的。随着发行的二次元游戏产品逐渐丰富,B站在招股书中预计游戏业务还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
作为B站的第二大业务,B站直播业务起步很晚,但增速很快。用户大多为二次元核心年轻用户,对于二次元风格的直播及二次元游戏视频有着极强偏好。
随着'硬核'二次元动漫、游戏、音乐用户的高度聚集,B站用户二次元归属感极强。粉丝同好认同感使得B站成功占领二次元直播这个细分领域,用户忠诚度极高。
还记得前面BAT控制的三大视频网站那'铁打的平台、流水的用户'么?相比起综合视频平台极低的用户忠诚度(如果有的话),B站的用户留存率高达80%。
但B站不是没有软肋。
3 月 22 日,,要求“坚决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编视频节目的行为”。
全世界都为 B 站倒抽一口凉气。
如上所述,与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这些以版权节目为主要内容的视频网站不同,B 站自豪于他们的内容都由 UP 主自行制作并上传。许多特色内容,例如鬼畜、MAD、三分钟了解一部电影系列等都是基于其他视频节目,重新剪辑、配音、制作而成的。(需要注意的是,YouTube上的不少热门UP主也是基于此模式,但即使是在美国严厉的版权法面前他们也能相安无事)。
如果的这份文件得到严格执行,那么 B 站上动画区下的 MAD·AMV 区、鬼畜区、娱乐区、以及影视区的大部分内容都会消失。在此情况下,B站将不得不回到它的核心板块:硬核二次元文化。
,这在华尔街做估值时已部分Priced in,但在额外突发的政策不确定性面前,或许B站此次的IPO价格将取下限估值,即11美元/ADS以下(伦敦交易员的个人猜测)
天价片酬将成为历史?为什么要把片酬控制在40%以内
(视觉中国/图)
9月22日,《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到,影视剧里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这个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热议,网友纷纷拍手称快。跟美剧、日剧、韩剧相比,我们的天价片酬问题在哪?为何要将全部演员的总片酬控制在40%以内,而不是50%或60%呢?
,但其实很多人对于“天价片酬”之“天价”的指称一无所知。到底是片酬一千万元算天价,还是一亿元?判定标准究竟是什么?
很多报道在痛斥“小鲜肉”高片酬的同时,最喜欢拿的参照对象是日韩明星的片酬。在韩国,极个别的一线韩流明星,像李英爱、全智贤、金秀贤,拍摄电视剧的单集片酬是1亿韩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币60万元不到,而像我们熟知的玄彬、苏志燮、赵寅成、李敏镐等,单集片酬比1亿韩元略低。宋仲基拍摄《太阳的后裔》时,单集片酬6000万韩元,折合约35万元人民币。
至于一些大热偶像团体的新晋偶像,像陆星材、朴炯植、李俊昊等,其单集片酬一般是1000万-3000万韩元,相当于6万到15万人民币。顶级韩流明星出演的韩剧(他们几乎不会出演那种动辄50集以上的家庭剧),一般集数都是16集,很少超过24集,因此,他们拍摄一部电视剧的片酬所得,一般都是1000万元以下,韩流小鲜肉拍摄一部电视剧的片酬,常常就几十万到百万人民币。
日本娱乐圈对于小鲜肉、小花旦更是苛刻得令人惊掉下巴。不久前日本媒体统计了夏季日剧顶级女明星电视剧片酬排行榜,排行榜上排在第一位的新垣结衣,拍电视剧的片酬每集约合10.3万元人民币;紧随其后的深田恭子和真木阳子,每集都是9.8万;排在第十位的吉冈里帆,每集片酬才1.2万元。考虑到日剧的篇幅都很短,顶级女星拍一部剧的毛收入,最多不过一两百万,而其他二线明星,甚至10万元都不到。
因此,如果跟日韩明星相比,中国的“小鲜肉”赚钱真是太容易了,他们拍一部戏,轻松几千万元,单集片酬就高达百万元人民币。就在遏制天价片酬文件公布的同一天,2017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出炉,排在首位的范冰冰高达年收入3亿元,杨洋2.4亿元,鹿晗2.1亿元,杨颖2亿元,吴亦凡1.5亿元……
这在日韩娱乐圈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事。
《太阳的后裔》(豆瓣/图)
不过,,却没有人将小鲜肉与好莱坞的大牌明星进行比较。因为好莱坞一线小鲜肉们的片酬,普遍比中国“小鲜肉”的要高。
早在20年前,明星片酬在中国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时,好莱坞的一线巨星,诸如尼古拉斯·凯奇、金·凯瑞、汤姆·克鲁斯、梅尔·吉布森、汤姆·汉克斯等已经迈入了“2000万美元俱乐部”,他们不仅一部电影的片酬要价2000万美元以上,而且要求参与电影票房的分红,少则15%,多则可达20%。比如今年在欧美大热的《美女与野兽》,全球票房已经突破10亿美元。主演艾玛·沃特森的基础片酬是250万美元(约人民币1700万余元),在众多好莱坞一线女星当中,这个数字并不高。但艾玛与迪尼斯达成了票房分成协议,一旦该片片酬超过《沉睡魔咒》(约7.5亿美元)——她将额外获得1500万美元的票房分成。这样一来,艾玛·沃特森仅凭《美女与野兽》就能够获得1750万美元的片酬(人民币1.2亿元)。而在中国深受观众喜欢的《生活大爆炸》,主演谢耳朵的片酬是100万美元左右一集,不过,美剧一集只有20分钟。
中国互联网上总会流传各种片酬价目表,一线小鲜肉的片酬动辄几千万,拍一部戏赚的钱可能就抵得上一家上市公司一年的纯利润。单纯以片酬数字来批斗“小鲜肉”看似很有道理,其实这很有迷惑性。好莱坞明星片酬普遍比中国高,中国普遍比日韩高,这并不是好莱坞或中国的片酬体系出了问题,而是与演艺圈的市场容量成正相关。
进一步解释说,就像韩国和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相对较少,他们的影视剧如果没有走出本土,市场容量也就很小,演员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工作。相较之下,中国近14亿人口,这个市场容量就是日韩的好几倍,好莱坞的市场容量则更大,好莱坞大片都是面向全世界发行。一部电视剧面向5000万人播出,与面向13亿人播出,其成本几乎是一样的,但后者的收益显然要高于前者,明星的片酬所得自然也高于前者。
《生活大爆炸》(影视海报)
因此,单纯以片酬数字来判定是否是天价片酬,不完全合理。更为合理的评判标准是,明星片酬占总体制作经费的比重,这个合理的区间是40%以下。比如好莱坞大片所有演员的片酬可能高达1亿美元,但如果该片的总投资为3亿美元,那么这个片酬其实还是处于相对合理的区间,因为明星片酬占总投资的30%左右。
反之,如果一部影视剧投资仅5千万元,演员片酬总额就用去3千万元,那么演员拿的就是天价片酬,因为片酬已占了制作费用的50%以上。
美剧、韩剧、日剧在片酬比例的控制上一直非常讲究。像一些好莱坞巨星,可能出演一部电影的片酬就高达千万美元,为了保证制作成本,片方就会采取票房分成的策略,以避免片酬对制作造成挤压。日剧韩剧更不必说了,在整个生产链条中,电视台、编剧、导演等的话语权往往比明星更大,明星并没有太大的议价空间。
在中国影视圈,天价片酬之所以备受诟病,根本在于,其往往占据了整体制作成本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80%。
一旦演员的片酬占比过高,这部剧基本就毁了。因为一部影视剧,不仅仅只有明星这一环节,还有导演、编剧、摄影、道具、布景以及特效、宣传等后期诸多环节,明星片酬占比高了,意味着这些环节的投入只能不断压缩。编剧一点地位没有,拿最少的钱,干最苦逼的活,创新动力不足;剧本完全围绕明星展开,成了明星的个人秀,逻辑上漏洞百出,经不起任何推敲;特效等后期制作上能省则省,五毛特效成为常态……如此一来,影视制作就陷入了“脑体倒挂”“看明星脸色、为明星打工”的窘境。
可见,天价片酬问题不仅在于“天价”,更在于其不合理的占比,直接导致了影视生产机制的崩塌,以至于烂剧频出。出台文件将“小鲜肉”的片酬降下来只是第一步,要打开这个死结,还需要观众、投资者、制片方、电视台等多方面的共同着力,唯有打破“小鲜肉”崇拜症,让市场对“小鲜肉”的需求降温,“以明星为中心”的畸形影视生产机制才会崩塌。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年会学员邀请函!复旦大学6月15-17日
复旦大学将邀请量化金融高级研修班同学参加于2018年6月15日至17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年会。届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ChristopherSims和LarsPeterHansen教授在内的数百位国内外经济金融学者将参加此次盛会。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简称ES)成立于1930 年,是全球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与业学会,聚集了全球范围内顶尖的经济学家,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绝大多数为该学会的院士(Fellow)。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修课程之量化金融高级研修班
量化金融是国际上金融科技与资产管理行业的结合最重要的应用,是人工智能时代投资的主要手段,国际上排名前十的对冲基金一半是量化基金。
该课程是复旦大学联合联合各知名行业协会,陆家嘴金融城,钱塘江金融港湾,联合打造的唯一量化金融专业平台。未来将结合复旦大学全球校友会,打造量化基金孵化,投资与实验室策略研究国内最顶级平台。
课程设计研发历时一年半,聘请超过40位量化投资和资产管理行业顶级专家,国内第一次授课,打造量化交流顶级人脉圈。
学员将来自希望投资量化基金的高净值人群和从事量化投资专业人士,报名后复旦大学会组织入学面试。计划6月底在复旦大学召开量化峰会,邀请报名学院访问校园。
学制一年,颁发复旦大学结业证书,钢印备案,证书编号可以在复旦大学查询,成为复旦经济学院校友。首批仅全国招收40名学员。
报名链接在下方阅读原文
欢迎招生/量化母基金合作(直接回复本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