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无锡地方音乐发展的脉络

无锡地方音乐发展的脉络

2020-08-16 19:45:50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音乐的国度。《乐记》上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漫长脉络中,音乐一直代表着人文理念中和谐的概念。它既是天与人之间的和谐,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古人认为,“唯乐不可以伪”,、文化和人的内心,是富含哲理的艺术。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地的音乐传统在中国音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它内容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如实地反映了吴文化的优秀与开放。古代无锡的音乐,既有周代的南音和魏晋以来清商乐中的“吴声歌曲”这些流行于古代无锡的歌谣,又有唐宋歌舞音乐和词牌曲牌,元明清时期的南北曲及明清广泛流行的昆曲、古琴、琵琶、二胡、十番锣鼓、丝竹、说唱音乐、道教音乐等等,音乐品类十分繁盛。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史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许多大师级人物出自无锡,他们对国乐的影响至深至远,开创了一个时代,把国乐推向了世界。无锡音乐家们是吴地音乐传统的杰出代表,在百年以来中国音乐衰落的时代,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振衰起弊、继往开来,全方位托起了中国音乐的架构,不愧为无锡文化中又一奇葩。无论是各乐种如琵琶二胡、古琴昆曲,还是音乐学、音乐史,无锡近现代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整理与发展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无锡的乐脉,与文脉、画脉一样,是无锡文化的骄傲。
  无锡乐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著名的“季札观乐”。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无锡人。他博学多才,音乐修养极深。鲁襄公29年(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等国,他欣赏了各诸候国的音乐并作出了深刻的评论。当他听到《周南》、《召南》时,认为音乐反映了周的教化已经奠定了基础,听到《郑风》时,季札认为好虽好,但太烦琐,这个国家恐怕要先被灭亡。季札深厚的音乐修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吴地音乐的繁荣和水准,说明无锡的乐脉有着悠久的传统。
  正是在深厚的吴地音乐文化的熏陶下,扎根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土壤中,无锡音乐家们整理国故,培养新生,继承传统,积极创作,为中华民族音乐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上个世纪,以阿炳为代表的无锡音乐家的艺术成就,奠定了无锡乐脉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以绵延300年的“天韵社”为代表的无锡音乐家群体,象征着无锡乐脉一脉相承的文化凝聚力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创造力。
  从季札到天韵社,无锡的乐脉竟如此声名显赫。


  中国传统音乐中分为4类: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虽然分为4类,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既有各自传统,又有融合吸收。吴歌、昆曲、弹词、摊簧、锡剧、道教梵音以及古琴虞山派等著名的音乐品类在吴文化土壤上产生,不是偶然的。在无锡,这个特点更为明显,近现代,无锡音乐家们对各类音乐一般都有涉足,兼收并蓄、触类旁通,显示出开放、综合的吴文化在音乐上的活力。

  昆曲与古琴是中国音乐两大瑰宝,是人类口述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曲家班与天韵社
  昆曲是明清士大夫喜爱的戏曲,不少官绅蓄有私家戏班,称之为“家班”。“无锡曲道之盛,自明季已然”。明万历年间,无锡人邹迪光的邹家班为江南第一,“优童数十,极一时之选”。邹家班曾演出过全本《牡丹亭》,并曾邀请汤显祖前往观看。邹家班水平极高,当时昆曲界有“到仔无锡莫张口”的说法。寄畅园主还有秦家班,《寄畅园闻歌记》记录了秦家班演出的盛况,其中记载了魏良辅创立水磨腔、改革昆曲的重要资料。无锡人陈梦莹、顾渭滨、吕超涓等也参与了昆曲的改革。
  无锡还有海内知名的清唱昆曲社“天韵社”。天韵社初创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称为“曲局”,民国九年起在公花园内活动,始名“天韵社”。清同光年间,曲友一度达数百人,,绵延了300多年,堪称奇迹。天韵社最后的主持者是昆曲音乐家吴畹卿(1847-1926)。吴畹卿“精音韵,善度曲,工三弦、琵琶、曲笛,为梁溪清曲之集大成者”,主持天韵社共50年,梅兰芳曾受教于门下,晚年弟子有杨荫浏等。

  古琴艺术是文人音乐的代表,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特点,是中国音乐的宝库。在体现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上,没有任何一件乐器能与古琴相比。
  古琴艺术绝学如缕
  无锡的古琴音乐绵延不绝,明代善弹古琴的有尤鏊,他曾在春申涧下建有别墅,时常在流泉边抚琴。明末清初无锡的古琴家有沈汝愚、沈凤来父子。沈汝愚的古琴造诣很高,对琴学尤有见解。开创明代著名的琴派“虞山派”的常熟琴家严天池、赵应良对他十分尊重,以兄长相待。沈凤来继承了家学,“兼修众长、造微诣极”,他虽然家中贫困,但从不以琴艺往官宦豪门家跑。杨廷果,清代无锡人,他也善弹古琴、琵琶,并创作新曲。
  近现代无锡籍的古琴家有郑觐文、卫仲乐、杨荫浏等。无锡的琴人多为文人和道士,如“天韵社”中吴畹卿等许多曲友都擅古琴,音乐学者杨荫浏对古琴也深有研究,并写有专著;商务印书馆编校赵鸿雪师承广陵派琴家枯木禅师;无锡名道阚献之也是一位古琴家,解放后电台曾为他录音播放。吴士龙、吴啸雄父子为著名的“今虞琴社”成员,分别师承古琴大师徐元白与张子谦。无锡著名的音乐家祝世匡学识渊博,融贯中西,曾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他的古琴与杨荫浏、顾梅羹、程午加、吴景略等古琴大家多有交流,于1984年倡立“梁溪琴社”传习古琴,影响至今。

  琵琶是中国器乐中表现力极丰富的弹拔乐。
  华秋苹首印琵琶谱 开创无锡派
  清代的琵琶家无锡人华秋苹(1784-1895)是琵琶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的人物。清代琵琶分南北两派:“燕京正声”和“武林逸韵”。华秋苹感于南北之分,编辑成《琵琶谱》三卷,于嘉庆24年刊印,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共收62曲,大曲6套。华秋苹还参照古琴减字谱制定了琵琶指法记谱系统,集南北两派之大成,为后世琵琶的普及和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集南北两大流派之长创立了“无锡派”琵琶,成为琵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二胡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乐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一直被视为下层人士的音乐,让二胡走上讲台走向世界的正是刘天华和瞎子阿炳。
  无锡让二胡走向世界
  刘天华与瞎子阿炳是两位海内闻名的民族音乐家,也是著名的二胡、琵琶演奏家。
  刘天华(1895-1932)曾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1927年成立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他创作了《病中吟》、《良宵》等二胡曲,让以前让人看不起的二胡登上了大学讲堂。刘天华共编写了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为二胡的专业创作和演奏奠定了基础。刘天华的二胡吸收了西方音乐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国传统器乐的有机构成,开创了二胡专业教学的先河。刘天华的二胡被称为“江阴学派”。
  同是江阴人的音乐教育家周少梅(1847-1926)是20年代誉满江南的民乐家,他先后担任省立第三师范、省立第五中学等学校的民乐老师。他曾向刘天华介绍中国民族器乐的乐理和技巧,并向刘天华学习古琴。周少梅最大的成就是为民乐争地位。他冲破当时社会轻视民乐的偏见,提倡民乐要走进正规学校。通过他的不懈努力,民乐课进入了江南学府——省立无锡第三师范学校,这是中国民乐史上破天荒的大事。周少梅还改革二胡成为三个把位,使二胡的音域得到充分发展,刘天华为此向他学习“三把头”二胡。周少梅培养了众多的民乐演奏家,不少成为民乐教育界的人才。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1950)是闻名世界的民间音乐家,他的创作源于他对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精深造诣,是吴地音乐文化中的奇葩。阿炳能演奏的乐曲有200多首,他广泛学习了无锡的江南丝竹、吴歌小调、摊簧和道家音乐,并在实践中创作出不少作品,存世名作品有《二泉映月》、《听松》等6首。阿炳留下来的作品不多,但均为精品,《二泉映月》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音乐代表,也是无锡人的骄傲。今天的音乐学者称他为二胡“无锡学派”的宗师。
  无锡的二胡名家还有刘天华的弟弟刘北茂(1930-1981)、音乐教育家储师竹、蒋风之等。储师竹(1903-1954)是宜兴人,15岁起师从刘天华学习二胡、琵琶。中学毕业后考入华北大学音乐传习所,继续师从刘天华。1941年他任国立音乐院教授,兼国乐组主任。解放后,、研究部研究员,桃李满天下。  他共创作了20多首歌曲和10多首器乐曲。二胡演奏家蒋风之(1908-1986)是宜兴人,12岁时他学习二胡,19岁考进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来师从刘天华学习二胡、小提琴。蒋风之最擅长演奏《汉宫秋月》,他汲取了古琴、琵琶的吟猱、推拉等效果,音乐连绵起伏,委婉深致,成为二胡“文曲”中的经典演奏。蒋风之培养了许多二胡演奏家,如项、王国潼、蒋巽风等等,影响深远。 


  器乐以外,无锡音乐家还在探索民族乐队的组合形式上作出了贡献,为国乐走向舞台、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民族音乐家、古琴家江阴人郑觐文(1872-1935)是一位近现代在国乐界影响深远的大家。他擅琵琶、丝竹,以古琴为最精,所弹《秋鸿》、《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别有韵味。1920年,郑觐文为振兴民族音乐、培养国乐人才,在上海创立了“大同乐会”,亲任“大同乐会”乐务主任并教授古琴。大同乐会致力发掘传统器乐,仿制恢复了不少古乐器,并首创了32人的民族管弦乐队,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就是郑定名并由该团首演的。他还著有《中国音乐史》等著作。郑觐文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他创办乐会、著书立说、改革乐器、探索民族乐队组合形式、整理古曲并改编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国乐演奏家。
  民乐家、琵琶演奏家卫仲乐(1909-1998)原籍无锡,从小爱好音乐。后进入大同乐会师从郑觐文学习古琴,从汪昱庭学习琵琶,三十年代,他在上海举办音乐会,技惊四座。1935年接替郑觐文任大同乐会乐务主任。几年后,卫仲乐第一次在美国登台演奏琵琶曲《十面埋伏》,评论家将他与小提琴之王克莱斯勒、梅纽因相媲美。纽约电视台请他上电视台演奏古琴这一神秘古老的中国传统音乐,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电视的中国人。卫仲乐还在美国录制了唱片,成为美国音乐家研究中国音乐的必备资料。回国后,卫仲乐与古琴家许光毅等人创办了“中国管弦乐队”,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国乐团体。

  宗教音乐也是无锡乐脉中极其重要的一支,阿炳音乐的来源之一正是道教音乐。   

无锡正一道的道教音乐
  无锡的道教属正一道派,属于“业余”道士,道士们精通音乐,常常在一起交流学习。无锡的道教音乐来源十分广泛,吴歌、小调、昆曲曲牌、苏南吹打、常锡摊簧、江南丝竹等等都与无锡道教音乐有着紧密的关系。有学者研究指出,无锡的道士斋醮时,既唱昆曲又奏十番锣鼓,吸收了不少民间音乐的曲调。
  除了瞎子阿炳,南鼓王朱勤甫也是著名的道教音乐家。朱勤甫(1902-1981)11岁开始学习道教音乐,12岁学敲鼓,17岁已成为有名的鼓手。他从传统的奏法上发展出节奏多变的慢板、中板、快板,组成鼓曲。他变幻莫测的鼓套、力度和音色的变化令人惊叹。1921年,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杰出的小提琴家爱希汉来无锡采访音乐时对他的演奏赞叹不已,并在英文报纸上撰文赞扬朱的鼓艺。1940年,朱勤甫组织了一个“十勿拆”班社,结拜十兄弟形成一个配合默契的整体,演奏水平精益求精,名扬京沪,朱勤甫因此赢得了“南鼓王”的美誉。杨荫浏根据他的演奏,整理了“十番锣鼓”、“苏南吹打曲”等谱集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朱勤甫到了80岁仍保持着娴熟的技艺,堪称绝技。
  天韵社的许多曲友本身也是正一道的乐道,他们对道教音乐、昆曲音乐、古琴音乐、江南丝竹均有着较高的造诣,往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互请教,虚怀若谷。如阿炳曾向祝世匡请教二胡、杨荫浏曾向阿炳学习丝竹、祝世匡曾向杨荫浏请教古琴等等,他们亦师亦友的关系本身就体现出无锡乐脉开放融合的特点,因此有着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无锡的乐脉中出了众多的音乐艺术家,也产生了众多学问精深的音乐学者,在中国音乐学界举足轻重。
  杨荫浏与无锡音乐学者
  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杨荫浏(1899-1984)是无锡人,他幼年就学习音乐,1911年起向天韵社社长吴畹卿学习昆曲。杨广泛学习了中国音乐的同时,又随美国女传教士哈曼德学习钢琴和乐理,学习音乐。1936年,杨荫浏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在燕京大学音乐系教中国音乐史。他在长期的音乐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大量的音乐论文和专著。解放后他长期担任国家音乐研究所所长。50年代起,他和曹安和多次进行民间音乐采风,正是在这偶然的机会中,为阿炳录下了六首作品,并在1952年整理出版了《阿炳曲集》。杨重要的著作与编著有《中国音乐史纲》、《古琴曲汇编》、《古琴谱改良刍议》、《姜白石歌曲乐谱》、《阿炳曲集》、《琵琶音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杨荫浏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他对中国音乐学的影响十分重大,正是他和他的学生如黄翔鹏等等,支撑起了中国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的宏大架构。
  民族音乐学家曹安和(1905-2004)是杨荫浏的表妹。上世纪20年代起她参加天韵社学习昆曲,1924年投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师从刘天华。曹安和是琵琶演奏家,但他的主要工作都放在了民族音乐学的整理和研究上,她50年代中期翻译了《弦索十三套》为现代乐谱,并发表论文多篇。曹安和借鉴西洋音乐的记谱法科学地记录中国音乐,取得了成功。 


  钱仁康是无锡又一位音乐学者。他1941年毕业于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历任《音乐与教育》、《音乐评论》主编,江苏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专门从事音乐作品的分析教学与研究。著有《肖邦的叙事曲》、《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欧洲音乐史话》等,在中国古典音乐研究上,他将宋《白石道人歌曲》的17首歌曲全部译成五线谱,配上了钢琴演奏。
  音乐史学家吉联抗(1916-1988)青年时期从事抗日歌咏工作。解放后,、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1956年起,他辛勤工作30年,从浩翰的典籍中辑出大量的中国音乐史料,先后完成了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译丛书》等12本书,对古代音乐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薛金炎(图中)是沈阳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雷蕾等一批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都出自于这位薛教授的门下。

《音乐博览会》是一部知识性、普及性著作,它的对象是普通的、尤其是青年音乐爱好者。、上海、天津、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甘肃、贵州、辽宁、黑龙江、吉林、福建、河南、浙江、江西、陕西、广州、重庆、大连、无锡等省、市电台播出也算在内,它的受众人数几乎多到无法计算。

无锡音乐家还组织过不少音乐社团,如著名的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在国内影响颇大,还有一些则活跃在本地,为乐脉的薪火传承默默耕耘,如华光国乐会、梁溪琴社等等。老一辈音乐家淡泊名利,诲人不倦,为音乐事业贡献一生,堪称楷模,新一辈音乐家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音乐的新生代。


  审视近现代的无锡音乐家群体,我们发现,他们几乎深入涉及了音乐艺术的所有领域:器乐演奏、作曲、乐队组织、音乐教育、音乐学、音乐史、乐器改革、中西音乐交流等等,他们对中国音乐的全面继承和发展功在千秋。
  近现代的中国音乐离开了无锡音乐家将是不可想像的。如此众多的音乐家出自无锡也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无锡的乐脉与中国的乐脉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从季札到天韵社,无锡的乐脉亘古亘今,无锡的音乐家如群星璀灿。当无锡的民间音乐团体仍然活跃在我们身边时,当年轻的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时,我们祝愿无锡的乐脉能够继续昌盛,我们祝愿更多的人能够来重视民族音乐,也祝愿中国音乐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薛飚艺术中心

——无锡地区最专业的艺术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