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清明时节忆故人:评弹艺术家戚嘉萍、盛小马世祺校长、震中詹希儒老师

清明时节忆故人:评弹艺术家戚嘉萍、盛小马世祺校长、震中詹希儒老师

2020-11-16 05:23:56

“吴江通”连续两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清明时节,一切变得凝重起来。伤感也罢,怀念也罢,都因着这个时令。每个人的心变得异常柔软,就连文字也仿佛成了初绿的垂柳,摇曳在思念里。明天就是清明节,小编推出一组追忆故人的文章,文字有穷尽,追思无绝期。




鲈乡雅韵  百年流芳

——纪念吴江评弹艺术家戚嘉萍先生诞辰90周年


※ 王民声 ※


吴江小桥流水人家,人文荟萃,蕴育着一代又一代历史文化名人。


01


名闻遐迩艺精湛,当代评弹佼佼者

戚嘉萍

吴江评弹艺术家戚嘉萍先生离开我们十年了,缅怀他一生对评弹事业的执着追求,人们至今记忆犹新,他陪伴了一代代评弹人的成长,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在观众心目中享有“巧嘴”的美誉。在纪念吴江评弹艺术家戚嘉萍先生诞辰90周年“江南妙韵”演唱会上,汇聚了江浙沪评弹名家秦建国、朱良欣、李萌、周建英、蒋雯以及名门学子、忠实粉丝,演绎戚嘉萍先生生前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和经典节目,共同纪念这位吴江评弹艺术之名人。他口齿清晰的表说,目光如柜的眼神,仿佛依然活在千万观众的心中。


江南妙韵--纪念戚嘉萍先生评弹演唱会


戚嘉萍先生用自己一生诉说对评弹的情怀,对故乡吴江难以割舍的眷恋。在他的艺术生涯中,那平易近人的品格,飘逸洒脱的说表,委婉醇厚的唱腔和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镌刻着吴江人温文尔雅的气质和风范,他把评弹当作毕生的事业,成为吴江书坛负有盛名的佼佼者,他的作品经久不衰,流传广泛,擅说《林子文》《十美图》等节目,传承和弘扬了整整几代人,为吴江评弹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戚嘉萍


人物简介

戚嘉萍(1928~2009),原名戚四海,字浩,曾用名戚志甬,因师承著名评弹演员周剑萍,故艺名取戚嘉萍,吴江盛泽人,祖籍浙江绍兴。



说书


戚嘉萍自幼因家境清贫,跟随父亲来到盛泽,15岁就在盛泽北大街程大兴酱油店当学徒,说起来能自食其力,但钱与他无缘,每天从早忙到晚,得到的薪水少得可怜,除去日常开销,剃个头,淴个浴,便所剩无几。白天忙碌一天,晚上总会偷偷地到大街逛逛,一天闲逛到北大街善嘉桥桥堍时,突然听见一声马叫声,四下张望,根本不见马影,走了几步,又是“哇呀呀”一声,随风飘来,清晰入耳。好奇心使他顺声寻去,只见登春书场门口有块招牌,今晚开说《三国志》,这才使他恍然大悟,好得门口无人把守,悄悄地掀开门帘,大着胆子走了进去,“听书吗?这里买票。”一位中年男子招呼他,“阿叔,里面是什么名堂?我想进去看看”,听他一口流利盛泽话,那中年男子面目和善:“说书!”戚嘉萍先生觉得这位阿叔很亲切,就厚着脸皮说:“我身无分文,让我进去听听阿好?”中年男子顺手一指:“进去吧,边上站好,不要东走西跑!”卖票人见小家伙嘴巴倒蛮甜,逗人喜欢,反而热络地招呼他,“明天有续集,想听再来寻我阿叔!”凭这轻松的一句,戚嘉萍先生成了登春书场“戤壁书”的常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评弹成了他的第二生命。


02


一生坎坷,毕生追求


戚嘉萍先生从小天资聪明,喜欢听书学艺,尤具对评弹唱腔精益求精,孜孜以求,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佳作如:《公事公办》《山高路远》《营业时间》等等。他28岁师从著名评弹演员周剑萍习《林子文》《十美图》,7个月就登上书坛,跑码头、抱琵琶,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多年的评弹生涯,师父周剑萍对他格外厚爱,悉心培养。之后又得到评弹艺术大师、师爷张鉴庭亲自指导点拔,就唱腔、口劲、力度、吐字等方面的言传身教,形成了张派独特的书性。又与周剑英、刘敏及乘龙快婿沈克民携手合作,其表演书路清晰,刚健有力,响弹响唱,感情丰富,特别是《林子文》里师爷一角,一口本帮绍兴话,源于祖籍绍兴情结,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较好地传承了张派的艺术特色,在江浙沪一带留下了好的口碑,频有名气,一炮走红,遂成“书坛响档,张派传人”。


周剑萍


张鉴庭


1959年8月,戚嘉萍先生正式加入吴江评弹团,并参与组建评弹团工作,1961年1月,由艺人民主选举出任吴江评弹团团长,、省曲艺协会委员。评弹团初建时,,1979年搬迁至松陵镇北新街。他以身作则,公私分明率团演出《三国》《文武香求》《贩马记》《双珠风》《落金扇》等传统节目,建国初期团队分为二组,农闲时带着行车下农村演出,农忙时进镇街道巡回演出,,评弹团三年跑遍全公社、大队为农民演出,实现了团队“一条扁担两条腿,跑遍全县生产队”的愿望。戚嘉萍先生口齿清晰,语言幽默生动,说书擅长放噱,尤以张派见长,面风、手势与说表配合恰当,双目传神,深得农民听客的好评,老听客听闻大名,四方乡邻慕名而来,每每看到台上年轻有为的响档,总是赞不绝口,其实三十而立的他在吴江书坛早有口皆碑,票房俱增。


评弹团徽章


1979年9月,苏州地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纪念


戚嘉萍先生是我们吴江书坛的艺术家,集师爷张鉴庭、师父周剑萍之特色,并加以发展自成一派,深得功得名就之艺术真髓。我自幼跟父亲去登春书场(盛泽书场)听书,亲聆戚先生的演唱,清楚记得戚老先生上台,一把三弦,一袭长衫,端坐书台,风度翩翩,他的嗓子独特,声情并茂,特别讲究自身的形象塑造和艺术造谐,他的出科曲目《林子文》形神兼备,同张调伴随着三十余年,至今为业界内外人士所感怀赞誉。他作为吴江评弹团的艺术骨干,长期活跃在江浙沪各地书坛,参加系列节目排练和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七十年代初曾调到苏州地区文艺连工作,并委派去苏州地区艺校任教,1985年退体后直到古稀之年,他还满腔热情地应邀参加苏州吴江的评弹会演,屡获好评。


戚嘉萍

如今,戚嘉萍先生离开我们已近十年,但他对评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严谨敬业,对同事的宽容敦厚,对朋友的平易近人,对后辈的培养呵护,将永远激励吴江文化艺术的后来人。





一位小学校长和他的少年趣事

——记盛小校长马世祺先生二三事


※ 姚 军 ※


马世祺先生(19222015)曾任盛泽镇中心小学(简称:盛小)校长,吴江县著名的民主人士、。他从盛小1957年成立之刻起,十年创业,身先垂范,呕心沥血,非常不易。马校长从合并3所小规模的学校做起,无私地把自己家在剪刀弄的房子让出办幼儿园,直到盛小真正成为盛泽镇上6所小学之首、名副其实的盛泽辅导区的中心小学,并且在盛泽老百姓中口碑很好,马校长功不可没。


马世祺先生

马世祺先生6岁上私塾,7岁转到绸业小学读一年级,直到小学毕业考取嘉兴私立秀州中学。1937年他逃难到上海,在上海华东联中复学。

青年马世祺


1940年,马世祺在上海河南路一家纱布号当学徒,期间认识并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黎里人丁铎创办的“翳桑社”。他常看进步刊物《浅作》,由此结识了地下党员俞双人、朱关泰等进步青年。


1944年4月8日,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马世祺与朱美珠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他自己说:“这55年过着幸福的爱情生活”。


马世祺和他的妻子朱美珠的合影


马校长1947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1950年2月,经解放后首任盛泽镇长俞双人的推荐,县教育科任命他为淘沙弄国民学校教导主任,5个月后,他又被县人民政府任命为思古浜国民学校校长。


马世祺(右一)与俞双人(左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合影


1957年8月,吴江县政府为加快发展盛泽镇教育事业,将原西庙街小学、王家庄小学和纺织业工人子弟学校三校合并,成立盛泽镇中心小学,任命马世祺为校长。中心小学的地址搬到镇中心,规模得到扩大,由一个总部,两个分部和一个幼儿园组成。学校还从全镇其它小学调入优秀教师,充实教学,并且负责全镇师资和辅导区工作,盛泽镇小学教育事业由此出现了长达10年的兴旺景象。


盛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操场


马校长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严肃而又温存的校长。我是盛小学生,1965年他曾担过任我们6年级的珠算课。不管他校务工作有多忙,每次上课铃响,他总是拎着教具毛算盘,微笑着出现在我们面前。接着,他把毛算盘往黑板前一挂,从一上一,二上二开始教起,直到加减乘除全套教完。他要我们背珠算口诀,我们不会找规律,只会死记硬背,结果常常出错。马校长就帮助我们寻找规律,要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背,果然很快就记住了。到后来,连最难的除法退商口诀也明白其意,也会操作运用了。想起马校长上课时珠算口诀倒背如流的本事,我们学生真是佩服之至。马校长是一校之长,平时严谨多于幽默。令我没想到是,年少时的他也有几分浪漫情愫。我有机会读过他亲撰的《怀念母亲》一书,看到几则与我们过去对他印象相差甚远的小故事,我就觉得有必要把它转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他年少时的快乐。马校长的小学是在盛泽绸业小学读的,他对绸小一往情深。他自己也说过,他对绸小是有特殊感情的。他回忆自己小学阶段的两桩校外活动——划船和学骑自行车,特别有趣和有意思。


盛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教室


少年马校长,喜欢在星期天,挑一个春或秋的阳光明媚、风平浪静的日子,约几个要好的富家子弟,争着付费,去目澜洲划船。他们轻哼着曲儿,驾着小舟,有时向南划到沉木桥,有时横穿西白漾,到风水墩、白龙桥,有时他们又绕过岳庙关帝庙,向北划向石匠湾,再经过圆明寺公路桥,抵达水流湍急的圆明寺遗址,上岸驻足远眺红梨荡……最浪漫的一次游程,要数他和小伙伴们把船划入熙熙攘攘的镇上市河里,穿越东庙桥、龄嘉桥、登春桥、善嘉桥、西庙桥和观音桥等6座石桥桥孔,最后回到西白漾目澜洲……小伙伴们人生第一回招摇过市的大胆举动,引起了两岸市民围观惊叹,这让马校长到老都津津乐道。还有那时荔枝街边,有几家出租自行车的车行,吸引了不少引为时尚的学生,少年马校长也心里痒痒。他小时候有一辆小三轮车,因为年纪大了,不能骑了,他就想学自行车,学会了想让爸爸买一辆。在他义结金兰的李世春同学的帮助下,虽然跌了不少跤,但终于学成,得意地成为班上少数几个会骑自行车的人。


盛泽市河,远处为善嘉桥


盛泽圆明寺桥


马世祺是一校之长,在全校大会上是要做大报告给我们听的人,对于我这名台下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生来说,他是一位与我在年龄上、经历上有很大差异的人,也是一位需要我抬头仰望的尊敬的师长。因此平时在校园里遇见他,我们都是喊一声“马校长好”便溜之大吉的小鬼头。今天有机会看到自己校长的自撰,看到他84岁时(2006年)还提及这两件有趣的往事,我突然觉得马校长童心未泯,他和我们的小时候一样,也学骑自行车,即使跌得青一块紫一块,也在所不惜。他也和我们一样,小时候学着《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结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我们多像马校长啊,小时候也爱时尚,也赶时髦、也喜欢招摇,出出小风头……而且我们也都有去目澜洲划船,泛舟西白漾的快乐经历。如今读着马校长的文字,我顿觉自己离校长亲近了许多,而他和我们也亲切了不少……


马世祺晚年写的回忆录《怀念母亲》


晚年的马世祺在家中





我的“粉蒸肉”老师


※ 周伟虎 ※



又是一年雨纷纷,霏霏细雨似泪痕。柳添新牙草木生,梨花风起无人问。清明,是个特别容易让人怀念故人的时节。乌啼鹊噪的午后,又忽然想起已离我们而去近半年了的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詹希儒:音容依在,笑貌犹存。詹老师给我上了两年的高中语文课,三十多年后再忆,詹老师讲了什么已记不起来了,印象中詹老师虽年过半百却很是精神,倒是他课堂上反复讲授的粉蒸肉做法,却让我至今口舌仍生津。


1985年5月,震泽中学八五届高三(2)班毕业留念(第二排右六为班主任詹希儒老师)


当年,对于一个月仅6元伙食费、一周才吃到一次柴扎肉的寄宿生来说,即便是牙缝里残留的肉末也不舍得剔掉,而用上好的五花肉撒上盐、葱姜、料酒腌上半小时,再用纱布过滤尽血水,再裹上米粉,用荷叶包好,入锅猛火先蒸半小时再改用文火蒸四小时……詹老师课堂上如此绘声绘色给我们这群肚里没有丁点油水的馋虫讲这粉蒸肉的做法,实在过于残忍,到头来满课堂此起彼伏的咽口水声和饥肠辘辘的咕噜声,倒将老师的讲课声淹没了……


荷叶粉蒸肉


而更为残忍的是,詹老师居然还给我们讲如何做白斩鸡。粉蒸肉课下来,我半天也理不清自己在课上写的“小说”的头绪了,再来个白斩鸡,“小说”早已乱成了一锅粥,甚至连口水都舍不得下咽。因为詹老师讲起白斩鸡,嘴里还啧啧有声:先冷好一盆开水,待鸡洗净后,头颈、脚剁下,鸡辟成两爿,等水开后一起下锅,水要正好盖没。猛火一刻钟后,拿筷子戳下鸡大腿,“噗、噗”皮破了,冒出粉红的血色,正好起锅,投入准备好的冷开水,保嫩。小半碗的葱花剁成细末加小半勺盐后,再冲沸水至小半碗,倒入一勺酱油,浇上点麻油,这是白斩鸡的必备调料……詹老师眉飞色舞,我们垂涎欲滴,情何以堪?





白斩鸡


毕业后我考取了警校,回自己乡镇派出所实习,之后又在苏州工作。我曾神气活现地穿着警服拜访过詹老师,炫耀白斩鸡如今如何已成了我的拿手菜,而丝毫没在意老师和师母的感受。詹老师似乎耳有些背,并不接话,我只好赶紧转移话题。听到我在苏的工作、经历、见闻时,詹老师的耳朵又似乎又顺了,甚至还顽皮地说要去苏州看我。离开时,詹老师照例拉着我的手送我下楼,直到看不见我为止。


作者看望詹希儒老师


2016年前,突然接到年已八十五岁高龄的詹老师的电话:退休后,听滑稽戏、写滑稽戏剧本成了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只可惜写了好几本却苦于投书无门,问能否帮找个地方捐了?接完电话,我顿觉羞愧难当。的确,已好几年没去看过老师了。猛然记起熟识的苏州滑稽剧团的宦主任,随即拨通了他的电话。宦主任得知情况后,当即表示择日登门接受捐赠。没过几天,我与宦主任登门拜访了詹老师。老师将剧本拿与我们,宦主任粗略审阅后决定接受捐赠,并代表剧团将一整套经典滑稽戏光盘送给他老人家。临别时,詹老师执意要请我们吃饭,我又开玩笑地说:詹老师是请我们吃粉蒸肉呢还是白斩鸡?


苏州滑稽剧团相关人员前往詹希儒老师家中,接受詹老师捐赠的《滑稽戏》手稿


詹老师照例拉着我的手送我们出门。趁师母与其他人道别之际,附着我的耳旁说道:粉蒸肉其实我不会做。我纳闷了。詹老师又诡秘地眨了眨眼:不要说粉蒸肉,连白斩鸡我都不会烧,只是每当在课堂上看你们眼皮都抬不起来时,用这粉蒸肉、白斩鸡吊你们胃口,远比大声训斥你们有效,而且多年的实践都证明了,这方法在那个特殊年代,管用……


詹老师将自己退休后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手稿赠与作者


詹老师的粉蒸肉,蒙了我三十多年。以至于年初,30年同学聚会时,主持人出乎意料地推出蛋糕,为詹老师提前过86岁生日时,原本想抖包袱的我,竟也一时语塞……







本文编辑:吴 英

照片来源:王民声、姚军、周伟虎、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三月,去挑野菜掐青头

2、连监察委看了都要喝彩的官箴木牌,警示黎里后代子孙做官要廉洁奉公

3、七都双塔桥侧话渔簖

4、吴江哪个古镇居然得到两位皇帝赐诗?

5、黑泥:是什么样的情结让三位吴江作者不约而同写了它?

求点赞!转发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