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芳草地》经典好文推荐
《电大芳草地》经典好文
那是1927年的古都北平。岁末的除夕之夜,屋外瑞雪纷飞,爆竹连天,人声喧闹;室内却是炉火通红,灯光明亮,温暖如春。花架上吐蕊的梅花散发出阵阵诱人的幽香,炉火上的美酒醇茶飘逸出温馨的气息。这是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家。这天他邀请几位通晓音乐的学生,来家同他一起守岁过年,屋内洋溢着师生喜度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马上就是1928年的新春了,也就从新春开始,刘先生的二胡曲风将与众不同,与己不同了。
刘先生面容清癯,平易近人。他生于1895年2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一个清贫而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刘宝珊曾积极倡导办新学。他没有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没有“神童”般天赋,但性格刚毅,勤奋好学。读中学时,他无师自通学过小号,当中、小学教师时,向民间艺人学会二胡、琵琶、三弦、古琴的演奏。1922年他来到北平,受聘相继任教于几所大学,在任教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京剧、昆曲、三弦拉戏,又学习西洋的作曲法、和声学理论和小提琴演奏。他创作、改编和演奏不少二胡、琵琶独奏曲,以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感情,倾倒了无数中外听众。几所大学相继聘他为教授二胡、琵琶专业课程的国乐导师。
在刘天华卓有成效的努力下,二胡这种过去只是在民间流行、不登大雅之堂的乐器,终于登上舞台,而且进入了高等学府,得到了莘莘学子的喜爱,成为大众雅俗共赏的一种乐器。正如他哥哥,文学家刘半农说:“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
事业有成,心旷神怡。所以这年除夕之夜他在学生们簇拥之中,联想到自己顺利发展的事业,对新一年更加充满信心。他对学生们说:“我好久没有作谱了,想在今天做一首小小的二胡曲,作今天快乐的纪念。”
他拿起心爱的二胡,在学生们注视谛听下,边拉琴边记谱,乐思奔涌,运弓流畅,如同神助的即兴创作一气呵成。围着他的学生们听着即景抒情美妙乐曲,都不约而同齐声叫好。起初刘天华先生把这首乐曲称为《除夕小唱》,后来改称《良宵》。
好一个《良宵》,这是刘先生众多二胡曲中少有的较为轻松愉快的曲子,篇幅短小精悍,曲调抒情清新。全曲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结构也不复杂,但作曲家从内心引发的欢乐之情和悠然自得之感,却从乐曲的律动中流泻出来,给人祥和、温暖、明快的艺术感受。
说来,在这几年前,他的作品充满着苦闷、徘徊、悲苦的心情,如《病中吟》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夜,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处在一种既不满黑暗的现实,又苦于找不到出路的状况下。而刘天华刚20岁出头,正是满怀理想壮志的年龄,可是却连遭失业、丧父、贫困、患病的厄运,前途一片渺茫。在此心态下,他创作《病中吟》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委婉缠绵,如泣如诉。
刘天华在创作《良宵》以后,他的作品风格明显发生变化。你听《空山鸟语》,表现的是深山幽谷中百鸟争鸣的情景,抒发出对祖国山河,对美丽的自然界,对生活的热爱,格调是欢快而清新的。在技巧上,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作曲方法和演奏技艺,使二胡这古老的乐器焕然一新,完美地表达了主题。你再听《光明行》,则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有一种整装待发的气氛,一种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情绪,一种层层推进、后浪逐前浪的气势,犹如一支浩大的队伍正在披荆斩棘地前进,最后在强音中结束,把全曲推向高潮,表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音乐创作来自生活,此时的刘天华生活较为充实,他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民族音乐的发展中,他向学生传授知识,到民间收集乐谱,为京剧名伶梅兰芳访问美国而记录编辑曲谱,主持国乐改进社的工作,出版音乐刊物······他觉得有做不完的事,同时自信经过踏实的工作,定能将中华民族的音乐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正是此种心情,他写了《光明行》,他向光明而奋勇前行。
1932年夏天,他到北平天桥向民间艺人征集锣鼓谱,不意染上猩红热,于6月4日逝世,年仅37岁!他可称得上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
欣喜听到刘天华先生曲风的转变,感谢他为二胡艺术另辟蹊径作出的贡献,也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感到万分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