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琵琶,有的人可能马上会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经典诗句;也有人会想起王翰那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凄美、苍凉而豪迈!但是古代的琵琶到底长的什么样子?估计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掀起这位“中国民乐之王”的盖头,一睹其神俊的面庞!
琵琶,最开始的时候称为批把。所谓的“批”、“把”,是指两种演奏手法,今天称为“弹”、“挑”。可见,这种乐器是以它的弹奏方法而得名的。秦汉至隋唐时期,琵琶是多弹弦乐器的总称,并非像今天仅指一种乐器。我国古代的琵琶有两种:一种是国产的,一种是“进口”的。下面,我就详细谈谈这两种琵琶。
第一种,国产的琵琶,也就是我国的华夏旧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鼗鼓的形式,创造出一种弹拨乐器,称为弦鼗。到了汉代,这种乐器发展定型为四条弦,面板上设有十余个品位,史书称为秦琵琶,又称秦汉子。因为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特别擅长演奏这种乐器,所以唐代武则天时将这种秦琵琶取名为“阮咸”,也就是今天的“阮”。1960年,江苏
南京西善桥出土了南朝初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面绘有一幅秦琵琶
演奏图,弹奏之人正是阮咸(图1)。这是有关秦琵琶(即阮咸)最早的图像资料,可以大概了解秦琵琶的形制特征。但是这毕竟不是实物,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两件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代阮咸(即秦琵琶):螺钿紫檀阮咸(图2)和桑木阮咸。螺钿紫檀
阮咸除了面板之外,均为紫檀制作。音箱为圆形,直项,四条弦,面板上设有四相十品。这件阮咸装饰极其华丽,特别是音箱背面,镶嵌有螺钿、琥珀、玳瑁等饰物,整个画面缀成一对鸳鸯衔珠图案(图3)。其装饰之精美,做工之精湛,构思之奇巧,令人惊叹不已!桑木阮咸的形制与紫檀螺钿饰阮咸相同,只是工艺略逊一筹。第二种, “ 进口 ” 的琵琶。这里说的“进口”只是一种比喻而已,也就是说这种琵琶是国外的产物。在汉魏时期,它们分别从波斯、印度传入我国西域,后流入中原。这种“进口”的琵琶分为两种: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前者的形制特点为曲项,四弦。所谓曲项,就是琵琶的头部向后弯曲。而中国当时流行的秦琵琶也是四弦,但为直项,就是说它的头部是笔直向上的。为了区别这两种琵琶,前者被称为曲项琵琶。后者的形制为直项,五弦;而中国当时流行的秦琶也是直项,但为四弦。为了区别这两种琵琶,后者被称为五弦琵琶。这两种“进口”琵琶与国产秦琵琶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音箱形状的不同:前者的音箱是梨形,后者的音箱是圆形;二是前者的面板上都是有相无品,后者的面板上是相、品俱全。
我们先来欣赏两件五弦琵琶。一件是藏于正仓院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图4),一件是江苏邗江蔡庄五弦琵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除了面板外,均为紫檀制作。音箱为梨形,直项,五弦,面板上部设有五相。其装饰瑰丽异常。面板中部的捍拨部位,装饰由玳瑁拼成的骆驼载胡人弹奏琵琶的图像,西域风格浓郁(图5)。音箱背面镶嵌螺钿花纹,如瑞鸟、花草、云彩和宝相花纹。花心、叶心间饰以红碧粉彩,描之以金线,上面再用琥珀、玳瑁等精心装饰,真是巧夺天工(图6)!另一件五弦琵琶,是1975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蔡庄的寻阳公主墓,属于五代时期遗物。遗憾的是,这件琵琶已经残损,表面腐朽不堪。下面,再来看看曲项琵琶。到目前为止,唐至五代时期的曲项琵琶物共有6件。其中,5件藏于奈良正仓院,还有一件是墓葬出土物。这里我们仅欣赏3件。第一,螺钿枫琵琶(图7)。
音箱由紫檀制成,面板为枫木质。梨形音箱,曲项,四弦,面板上部设有四相。音箱背面以螺钿、玳
瑁交织组成花鸟纹样(图8),工艺考究。琵琶的捍拨上绘有《胡人鼓乐图》:山间阳光灿烂,树下一头白象上骑着四位胡人,正在演奏腰鼓、横笛、筚篥等乐器,悠然自得。第二,螺钿紫檀琵琶。它的形制结构与螺钿枫琵琶相同,装饰有些差别。音箱背面镶嵌精致的螺钿、玳瑁飞鸟花纹,左右配以迦陵频伽(传说中的一种美音鸟),清丽淡雅(图9)。第三,邗江蔡庄曲项琵琶。1975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蔡庄的寻阳公主墓,是五代时期的产物。非常庆幸的是,这件琵琶保存完整。从这件琵琶的图片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曲项”的特点:这件曲项琵琶的头部向后弯曲,几乎成为直角(图10)。
以上这些五弦和曲项琵琶均有配套的演奏工具——拨子(图11),也就是说这些琵琶是用拨子拨奏,而不是用手指弹奏。唐宋以来,我国人民吸收“进口”琵琶——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的形式,并结合国产秦琵琶——阮咸的优点,在这两种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融合,逐渐形成现代的直项、多品位的琵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使用的琵琶其实是个混血儿(图12)。琵琶的表现力极其丰富。它既能表现金戈铁马、气势雄浑的《十面埋伏》,又能表现委婉如歌、诗情画意的《夕阳箫鼓》,无愧于“中国民族乐器之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