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别称——石笋里
新场古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西南部。
新场原名石笋里,古为下沙捍海塘外一片沙滩,相传此处每隔二三丈有石如笋自沙内出,潮汐至此,其流遂分,故而得名。1504年成书的《弘治上海志》载:“石笋滩在下沙捍海塘外,距海30里……”,今包家桥西的石头湾,即古之石笋滩。
“石笋”从何而来?该地处于江海潮汐的冲积平原,地层基本为黄泥土种,怎么会形成石笋呢?
当然,最大的可能为人力打下的一批石桩,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该地处于杭州湾喇叭口,钱塘江北岸,打桩为防御海潮冲击;二为“植石海滩,。
这些石桩被海浪、泥沙长期冲蚀后,形状似长生的石笋一样;再经不知几世纪沧海桑田,被湮没于黄土,偶尔被当地民众掘出,惊为奇物,就像《红楼梦里》的“通灵宝玉”一样,以为神仙所藏。
一般推测,“石笋里”地区,在唐代已经成陆。市镇何时形成?志书中并无明确记载。据《两浙盐法志》:“元迁盐场于石笋里,名新场”。《鹤沙瞿氏族谱》转引《鹤沙志》称:“元代迁下砂场于此,故名”。新场者,新盐场也,古镇的得名就像盐一样平常无奇。
盐业在封建时代是最暴利的行业之一。新盐场的到来,给新场带来商贾云集,市井繁荣,并形成了代表古镇历史文化的“笋里十景”:溪湾石笋、书楼秋爽、雷音晓钟、横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阁晴云、千秋夜月、上方烟雨和南山雪霁。其中,“千秋”是指洪东街东端跨东横港的千秋桥,此桥建于清康熙年间,环龙洞门,石板级,桥身高广,低潮时船只不必下帆即可通行。桥身北侧“济人即是济己,种福必须种德”,南侧刻有“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善事”石字,至今清晰可辨。“南山”是指南山禅寺,为新场古镇硕果仅存的佛寺,现存房屋数十间,古银杏三株存二,大树抱,荫数亩,均有600年以上树龄。深秋时节,满树黄叶,煞是好看!
其余“笋山十景”,大多只留些微遗迹,或已完全湮灭不可复见,只留下名称令人回味古镇曾经的繁华。
因盐而兴人文荟萃——小小新场赛苏州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场记录了盐业发展的精彩画卷。《弘治上海志》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新场镇距下砂九里,以盐场新迁而得名,赋为两浙之最,四时海味不绝,歌楼酒肆、贾街繁华,视下砂有加焉。而习俗浇伪又下砂所无也。”
之后又持续数百年,新场盐运兴盛、市井繁华,“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浦东十八镇,新场第一镇”之美誉,不胫而走,令人向往。
牌坊和拱桥是当地的两大骄傲。
“十三牌楼”指明清两代,新场13座石牌坊:世科坊、三世二品坊、贡元坊、旌节坊、熙春坊、兴文坊、余庆坊、莅政坊、中和坊、兴仁坊、安里坊、清宁坊、儒林坊。现原物仅剩明代“世科坊”石柱一根,坐落在洪西街原鲁班阁前,为明隆庆元年举人倪甫英、万历二十二年举人倪家允父子所立,尚有题额“顺天府万历甲午科第九十二名倪家允”。三世二品坊为明代万历进士、太常寺卿朱国盛及祖朱镗、父朱泗所建,坐落在现牌楼路同新场大街相交处。牌楼三门二檐气势宏伟,牌楼额题“九列名卿” 之上有竖写的“恩荣” 两字,反面为“圣旨” 两字。左联为“七省理漕”、右联为“四乘问水”。祖孙三代都官至二品,故曰“三世二品坊”。牌楼建造用了两年时间,壮观精美,人物、饰器、车马花鸟栩栩如生,有“江南第一牌楼” 之称。惜1974年被拆。现所见者为2006年复建。
“九环龙”指新场石拱桥之多,有千秋桥、白虎庙桥、洪福桥、衙前桥、永宁桥、余庆桥、杨辉桥、众安桥、玉皇阁桥等,不止九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石拱桥原物多不存,所幸千秋桥基本完好,仍可赏月。
新场盐文化源远流长,元代时,由下沙盐场副使陈椿编著的《熬波图》是中国制盐史上唯一一本全面记述海盐制作过程的杰作,朱自清先生曾在其《熬波图》(载1927年《小说月报》第18卷第2号)一文中称:、学术的、艺术的”三大价值。老街上建于清代的信隆典当行——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年轻时曾在里面做过多年学徒的那家,现在改成了历史文化陈列馆,展示普及盐文化,让游客体会“盐”这个“百味之祖”“国之大宝”的魅力所在。
历史建筑保存完整——2008年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新场老街以南北向的新场大街为轴,从北栅口到南山寺全长近1.5公里,由南向北依次为杨社庙、闵家湾、包家桥、邱家弄、王家弄、洪桥、洪东街、洪西街等街道,形成古镇中心区。街道铺青砖石板。新场古镇现在保存有15万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筑,建档立牌的优秀历史建筑98处,其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不可移动登记保护建筑29处,历史建筑61处,旧建筑保存率逾50%,形成了新场独特的历史风貌。著名历史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这样评价她:“体现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近代上海城镇演变的缩影,是上海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是上海地区少有的保存完整且尚未建设性破坏的江南传统水乡古镇。”
古镇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有潘氏住宅、奚家厅和张厅等。其中张厅具东西合璧建筑特色:东方传统的四进三开的宅院,仪门上罗马的立柱、精美的马赛克地面,体现出主人的匠心独运。
后市河一带的宅第建筑,其布局多为“下店上宅”和进落式的“前店后宅”:第一进是店堂,第二进为古代传统式样,仪门楼黑漆大门铜门环,门上有朱底黑字对联,天井式住房,第三进是厨房和后厅,系农家式样,老式的灶头、木桌、木凳、水缸、农具等。后门打开为石板小桥,横跨后市河,对岸是后宅园子,可栽花,可种菜,亦商亦农生活。
清水穿镇过,人家尽枕河。新场属黄浦江支流水系。水乡泽国,河流纵横交错。主要河流包家桥港、洪福桥港,均连通闸港,水路交通便利。
“马鞍水桥石驳岸”,江南水乡桃花源。古镇现存石驳岸6000多米,其中1500多米建于民国前,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文物学家称为“家门口的文物的”马鞍型水桥20多座,桥岸建筑考究,水桥系舟石刻有精细的暗八仙、如意图形,小巧精致,极富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
古色古香的江南楼堂、宅第、园林、牌坊、拱桥、庙庵、客栈,素雅的白墙、黛瓦、雕花门窗,高挂的大红灯笼透出祥和、幽古的情韵。淳朴的古镇风貌,被著名导演李安看中,选作《色戒》的外景地。
人文古韵——热闹非凡的民俗庙会
新场镇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产生过朱豹、叶有声、朱国盛、张元始、叶映榴、黄九烟等进士。进入现代,小镇更是英才辈出,走出唐有祺、叶培大、黄培康三位院士。
新场镇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有第一楼书场(建于清同治年间)等场所,供人品茶小憩,看戏,听书,形成古镇特有的文化氛围。
新场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有“三月廿八庙会”活动。
历史上,新场地区寺庙众多。有建于元代的有北山寺、南山寺、雷音寺,明代的郭家庙(东岳观)、城隍庙、晏公祠、青龙庙、杨社庙等。众多的庙宇、发达的商业经济和便利的水上交通为新场庙会活动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新场庙会,清代时已相当鼎盛。出生于南汇鹤沙(今浦东新区航头镇)的清代乾隆年间名宦吴省钦(1729-1803)的《高阳台》中说:“三月廿八日,划舟过笋里,适南岸演剧,罗衣盈港、画桡断流、余遣舟人往观,独坐蓬窗,偶成此阕适歌场,云散而湖水犹香也。”(《 桑梓丛录》卷五)。
新场“三月廿八庙会”庙会,具体有何内容?小时候曾过继给新场某庙里“关老爷”做“干儿子”的新场人、水利专家周关炳(1940—2013)在其笔记《往矣集》中记述了其孩提时代亲眼目睹的盛况:“‘黄飞虎圣帝’首先出庙(东岳观)巡礼,以后城隍庙等各相关庙寺的‘佛爷’‘菩萨’轮流出庙巡视,‘咚咚锵’的鼓声,直上云霄。清音班以笛、箫、二胡、扬琴、琵琶和三弦为乐器,演奏‘江南丝竹’。高悬灯笼、舞狮(狮子滚绣球)、舞龙、撞钟、耍木偶皮影、花灯、高撬、臂悬托锣(手臂肌肉悬大铜锣,重锤击之)、擂铜鼓、蚌壳精、荡湖船等民俗文娱活动纷纷上场,手工艺品和各种小吃等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卖艺人用石灰画个白圈,作为舞台就地表现‘耍猴’‘杂技’‘魔术’等技艺。有的在地上铺几张旧麻袋表演翻筋斗、倒立和武打杂技等。卖艺人生活十分艰辛,视观众多寡绕场1~3周,口中念念有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博取观众喝彩和同情,乞求解囊资助,一有收获,便双手作揖致谢!各地特产、风味小吃销售供应,琳琅满目,一片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热闹非凡的景象。”
一般年份中,新场庙会只演三天三夜,但在1936年时,因当年闰三月,曾演戏十天十夜,盛况空间。。
1949年上海地区解放后,因庙会中某些内容涉及荒诞迷信,新场庙会活动一度消失,东岳观也改作他用。新场原有的寺庙大多荒废、拆除。庙会赶集,逐渐为每年春秋两季的物资交流会所替代,商贸与庙会脱钩,单独存在和发展。
1991年起,每年三、四月间,新场镇都要举办桃花节活动。旖旎的古镇水乡风光与绚丽的十里桃花美景交相辉映,吸引游人如织,成为上海桃花节的一大鲜明特色。
2016年5月4日,新场镇“三月廿八庙会”,在长期中断后又恢复举办,以非遗文化民俗表演的形式华丽亮相。来自浦东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川沙新镇、高桥镇和新场镇的乡土文艺队伍,从新场镇文化中心出发,边走边舞,边打边唱,开展非遗项目“打莲湘”“鹤器班”等表演,号筒、唢呐、笛子、笙和锣鼓等各种乐器齐鸣,《朝天子》《礼谣经》等一首首古老的乐曲在街道上响起……盛装行街表演主题定为新场因盐而盛的“熬波”。新场镇昔时庙会人声鼎沸盛况,又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返回,庙会在新场古镇弘扬传统文化、实施商旅文结合的战略方面,起了独特的作用,受到民众和游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