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吴江古曲赋新声.第6期:陈成《雨中秋》

吴江古曲赋新声.第6期:陈成《雨中秋》

2021-03-24 01:32:01


▲ 吴江区文联主席孙俊良先生题字


陈成简介       

    号牧鹅,上海琴人,1999年起师从陈金龙先生习琴,并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民乐团古琴演奏。2010年与妻子徐涵芝设“境庐琴馆”授琴。

    琴风瑰奇沉郁,飘扬从容。深于古指法研究与打谱,已打琴曲有《西麓堂琴统.离骚》、《风雷》、《南风畅》、《宋玉悲秋》、《秋月照茅亭》、《庄周梦蝶》、《侧商调古怨》、《泽畔吟》、《雨中秋》、《白雪》、《碣石调幽兰》、《广陵散》等。出版琴学著作《琴遁集》、琴曲专辑《濯鳞照月》。

    兼擅洞箫,于音律、医易、方术、文学等多所涉猎。兼任应象中医门诊部医师及讲师。



▲陈成演奏《雨中秋》 视频



《雨中秋》记谱 手写稿



《雨中秋》打谱后记




丙申岁末奉鲈乡常恭兄约,参研陈世骥《琴学初津》自制四曲。因贱躯抱恙,蹭蹬经年,时至季秋,方得下手。值江南秋阴连日,雨雾交加,故拈《雨中秋》一曲以为功课。

是曲未载于他编,新刊上图馆藏《琴学初津》藁本中亦付阙如,故仅有《琴曲集成》所录可资凭借。《琴学初津》之纂辑,自管弦、均调、律历、制曲,至指法、曲操、安弦、转轸,所包甚富。曲操之章法,当由作者之识见所出,故欲先探明其论说,然后尝试其所制作。



琴学渊源

  

    《初津》陈氏自序言:“余髫龄时辄喜琴书,奈身处穷乡,乏从讨论,后得浦城祝氏《与古斋》谱,眠食俱与者三阅寒暑,始能略窥其奥。复得通州王氏《琴旨》,乃琴学之专书……两相融会,方知管弦取用之不同、阴阳倍半之各别……”。则其琴学理论主宗祝桐君《与古斋琴谱》、王坦《琴旨》二书,以之”两相融会“所得。

又云:“自辛卯春寄迹申江得识何君桂生(镛)、祝君听桐(凤翥),二君琴名独擅,辱承谬许,知音相与,探源竟委,究心指法,辨析毫厘,遂有所得。”故其操缦经验,则得益于祝听桐(凤翥)、何桂笙(镛)两位琴人。

  


音调系统


1.定黄钟律

旧谱书除朱载堉《律吕精义》,多以正调一弦散音为黄钟律,而《初津》以三弦散音为黄钟,并撰《论正调名仲吕均之非》以说明之。

2.依律旋宫定均

黄钟既立,则诸律高下皆定。以某律为宫,则称某均。如正调三弦为宫,即称黄钟均;一弦为宫,即称林钟均。

3.转弦、换调与换均

以“紧角为宫”、“慢宫为角”之法,改变正调黄钟均之弦间关系,使新调散声与新均之五声音阶相符,此其转弦换调之用。如正调慢三弦,从三弦黄钟为宫之黄钟均,转为一弦林钟为宫之林钟均。若新调再转弦,而其宫位不变,则称某均之“变调”,如紧五弦,是五弦仲吕为宫之仲吕均,而紧二五弦、紧五慢一弦,五弦宫位未变,称“仲吕均变调”。

若不转弦,而仅换均,即用正调黄钟均之定弦,弹某均之曲,称不转弦某均。如以正调三弦黄钟为宫之黄钟均定弦,以一弦林钟为宫之林钟均弹出曲操,称不转弦林钟均。因其以黄钟均定弦弹林钟均曲调,简称“黄林调”。

4.以收韵定音

曲调以何音为主,并收韵毕曲,即定为某音之曲。如《古琴吟》属黄林调以一弦为宫,收宫韵则为“黄林调宫音”曲;《雨中秋》属黄林调以一弦为宫,收徵韵则为“黄林调徵音”曲。

5.总结

《初津》琴曲之音调命名,含一前提与三要素。一前提者:以正调三弦散音为黄钟。三要素者:宫位、弦法、音主。宫位即宫所当之律位,名之为某均;而弦法有转弦与不转弦之分;音主即收韵毕曲之音。《琴旨》不以律吕名调,而首创以转弦后三弦所当之音位名调。《与古斋琴谱》以正调一弦散音为黄钟,而以律吕名调,收韵名音。《初津》之均调音系统虽皆一理,而名目不同。




指法系统


1.指法框架

《初津》之指法,多录自《与古斋琴谱》,溯其上源,则《五知斋》、《万峰阁》之流裔。

清初谱书之论指法,至《万峰阁》为一变,《五知斋》则承于《万峰阁》而又为一变,之后各家多从以上发挥出来。

如“摘”法,自《万峰阁》方有“多用于滚与轮”之说。《五知斋》承之,而汇入《松风阁》“必欲伶俐”与《诚一堂》“但悬名指、余指要直”之弹法要求。《与古斋》承于上说,又加入“当以软劲为妙”之论。《初津》同于《与古斋》。

又如“浒”,《万峰阁》始有“候音少息”之弹法;《五知斋》承之;《与古斋》承上说外,又加入《澄鉴堂》“速过别弦”之用法,且以“捷连”形容之;《初津》亦承袭《与古斋》之弹法、用法以及“捷连”之形容。 

2.演进发挥

《初津》指法多从《与古斋》,又有会合众谱、发挥心得之迹。

如大指出弦之“擘”,在《万峰阁》始有“竖起靠弦”之手法论,“六弦与一应、七弦与二应,相隔已远”之原因论,“仰天擘弦击于琴面,声则粗粝重浊,有何意趣可取”之辨讹论。至《五知斋》则擘、托之义相反,而彼三论俱在“托”中,又主张“仰托……于激节处用之”。《与古斋》仅有《万峰阁》原因、辨讹二论,而无“竖起靠弦”之手法论,亦无《五知斋》“激节处用之”之主张。《初津》则于“托”法条下从《与古斋》,而将“仰托”作为另一指法分列之,并收入“激节处”之用法。

又如“游吟”,自《万峰阁》云“有如双撞而放缓者”,《五知斋》、《与古斋》皆从之,《初津》则改“双撞”为“双反撞”,以符合《琴旨》上猱下撞之说。

又有《与古斋》未录之指法,如“顿”出自《琴学正声》、“肯”为陈氏自创之谱字之类。



立体吟猱论


1.以方向分吟猱

诸谱界别吟猱,多以幅度、形态、作用为论。如阔大苍老方折者为猱、窄小纤细圆润者为吟之类。少有以方向分别者。即使“陈拙指法”之以一上一下为“正猱”,亦无“吟”之方向论述。

明谱惟《徽言秘旨》谓:”吟从绰,猱从注。(吟)略向徽上而作。如往徽下注摇即是猱矣。“此为上吟下猱之说。

清《德音堂琴谱》云:“绰来者谓之吟”、“注去者谓之猱”,亦以上下分,或同于《徽言》,然语有歧义。

自王坦《琴旨》,提出“猱在徽之上取音”、“在徽分之下取音而为吟”。而后《一经庐琴学》从之。

《初津》亦主张“向下而复上”为吟,“上按位数分”为猱。

2.以曲之立体用音分配吟猱

此论出于《琴旨》。主张以曲之收韵主音“立体”,而其顺次损益所生之两音“为用”,再所生之两音则“用吟”。因“用吟”之两音,在音阶中处于“立体“之主音、与“为用”之音中间,故须以吟而使曲调“曲折迂回使得宛转而成韵”。如宫调以宫立体收音,以徵、商为用,而羽、角即用吟之位。

而《琴旨》所谓“某音”立体,皆以正调三弦为宫,收韵与某弦而言者。如正调一六弦为宫,而收宫之曲,亦归于徵音而非宫音。所以其“用吟”于“角”与“变宫”,实即新调一弦为宫之“羽”、“角”位。其余音调亦近似,皆于本调或转调后之“羽”、“角”位用吟。

考诸明代谱书,并未见此论。而明谱曲操,“吟”之位置亦无定,然确有部分琴曲仅于“羽”、“角”位用吟者。因“吟”为延韵,部分曲调于“羽”、“角”音停留延宕,并无不妥。以此盖言诸曲,则未免臆断。而索清谱诸曲,其用“吟”之位置,确有向“羽”、“角”二音靠拢者。此现象或亦“风格”与“理论”相互影响之故。

粗览《初津》诸曲谱,亦多于“羽”、“角”二音用吟,而无关于全曲收韵者。如收韵于徵为“徵音”之《雨中秋》、《渔樵问答》;收韵于商为“商音”之《桂宫梯》、《石上流泉》、《凤求凰》;收韵于羽为“羽音”之《沧海龙吟》、《明德章》;收韵于角为“角音”之《伐檀章》等。惟《关雎》一曲于正调三弦为宫之“宫”、“徵”位用吟,而陈氏已在后记中辩明其非矣。



制曲章法与题神说


陈氏撰《制曲须知》与《制曲题神说》二篇,以议论新制琴曲之章法。撮其要者如下。

1. 协韵

即定其音韵,以某音为主,所生之音为用。关乎起音、收音、结句、断句之类。

2.起承转合

从主音或所生之音而“起”;“承”接以主音或所生之音又或倍半之音;将“起承”之句分脉络而“转”述发展之;将分流之脉络统“合”,或重复以应“合“。既可为全篇之纲要,又可为一段一句之章法。

3.修饰手法

简言之,“抑扬”者分其轻重;“顿挫”者示其虚实;“伏起”者声所衔接;“收放”者句之终始;“入调”者自散而板;“入慢”者由速转迟;“升降”者音调高低;“跌宕”者节奏变化。

4.题神

陈氏所谓题神者,即曲调如何合于题目,或曰音乐如何表现内容。

诸手法曰“象形”,则模拟其形态动作;曰“谐声”,则仿佛其声音腔调;曰“会意“,则摹写其精神;曰“转注”,则暗示其义理;用”散起”,多壮阔远畅;用“按起”,则幽隐清趣;曰“泛起”,则悲欢娴雅。

诸角度曰“正”,则由题入彀,顺势之曲;曰“反”,则借题发挥,激动之操;曰“现”,则直白而无隐;曰“藏”,则曲折以寓意。

总之,表现鲜明,则神清;表现幽隐,则神藏;表现牵强,则神散;表现缺乏,则神滞矣。


《雨中秋》试弹


1.音韵

是曲以林钟为宫,故属“林钟均”;而“借”正调“黄钟均”定弦弹之,故称“黄林调”;以太簇徵音立体为韵,总称“黄林调徵音”。

统观其曲用音,避三弦黄钟F,用林钟C、南吕D、应钟E、太簇G、姑洗A五正声。收音于徵G、宫C二音为主。与其音调系统相合。

惟尾泛记有三弦七徽一音,则为清角F。据陈氏 “用律严而取音正,调成而五声之外未有旁及他律也”(《琴曲音调论》)之说,清变为泛尾之起音未免不协。其《墨子悲丝》尾声中亦有“原用三弦十徽出均”之旁注,则其自度曲更应避免“出均”之失,可证此处为抄误,当以三弦九徽为正。


▲陈成著作《琴遁集》

2.指法

甲.吟

曲中用吟,皆于羽A、角E之位,与《琴旨》其立体用吟之例相符。

其吟之形式划分甚详,有“吟”、“缓吟”、“急吟”、“荡吟”、“落指吟”数种。此则与节奏气韵相关,按弹时应体会其分别之义。

尤其“缓”、“急”之吟,常在曲行之关窍处,能使下句或下段转缓或转疾。又当视所在句子之缓急而定。假使句速原本疾急,则“吟”亦急,而“缓吟”相当于平常之吟而亦不甚缓;假使句速原本迟缓,则“吟”亦缓,而“急吟”相当于平常之吟而亦不必太急。假使句速平均时,有“缓吟”而又畏其疲软,当略加快平常之“吟”;有“急吟”而又畏其紧迫,当略减缓平常之“吟”。如此既合于谱面,曲调亦不致偏颇。

《初津》承于《琴旨》,主张吟下猱上。即以往徽左往复为吟。其常吟皆应仿此。而其论说中又有“气韵上下”之义(《论立体吟猱》),装饰音之方向须参考音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故曲中有数处自上而下,或撞后用吟之处,不妨酌情以“向徽右往复之猱”代吟,毕竟据其论说,吟须合律吕而猱无处不可用也。

▲陈成专辑《濯鳞照月》

乙.唤

《初津》“唤”字注释脱胎于《与古斋》。《与古斋》则出于《澄鉴堂》、《春草堂》。

《澄鉴堂》云:“落指得音就一上,即下本位曰唤,乘下音而上,又接上音而疾下也”。实系撞逗进复之类。

《春草堂》则未收“落指得音就一上,即下本位曰唤”一句,仅存“乘下音而上,又接上音而疾下”。

《与古斋》遂误解为绰到本徽复下左徽而再作,成为“乘下音而上,又接上音而疾下,若反撞急进退之意”一句。

此法停于徽左,施之诸曲未免扞格。所以《初津》于后又补充:“一曰或如双上而分缓急者,盖唤法须视音气之上下而施之也。”其实曲操中只有停于徽右之唤,而未有前一说施行之机会也。

陈氏于“唤”法还颇青睐。如《天台引》第九段,《自远堂》、《天闻阁》、《蕉庵》诸谱中有“撞,上六半”数处,《初津》悉作“唤”。检《初津》上图藁本,则此处赫然有将原谱“撞,上六半”圈去,而旁书“唤”之改动痕迹。

而《雨中秋》一曲中两三处“唤”,实亦弹作“撞,上”或“双撞”方能合于前后旋律。


3.曲调

此曲音调,以561、235为二短语。两者或离或合,或相对或相接,或顺或逆以出之。

561或235有分出单列者;有5656或2323二音反复游移者;有逆行为165与321者;有561235承接者;有1212二音反复后再上行235或退下165者。

全曲多为此种连绵进退往复之句,跨跃跳荡出则极少。以陈氏之制曲心得言之,则以“起承转合”,尤其脉络分流对合之法使用为主。

陈氏《制曲须知》主张先“吹之以竹弹之以弦”,而后订定指法,而此曲操固多丝竹味,而少金石声矣。

4.神情

曲以雨、秋、凄凉、灯残等语入题,而以徵音立体。宫徵之为收韵,曲必和平娴雅一流。施之弦轸,固见其点雨残灯,共相知之絮语;檐铃玉漏,咏秋宵之未央。急吟撞带,则顿足太息,辞气慷慨;分开淌逗,则垂首徜徉,韵致低徊。开篇于客舍,而清隽之味,有胜其萧条;收韵于轻拂,而恬适之怀,能消其忧郁。此所谓寄放达于寥落,寓天真于感慨,陈氏其得题神之妙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