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对于一个器乐演奏家来讲是应当具备的首要条件,没有高超的技巧就没有高水平的演奏。洞箫也不例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箫在民乐演奏中一直都是作为缀饰性的色彩乐器,即使在箫份量很重的《春江花月夜》中。这固然和箫这件乐器本
什么是洞箫演奏的技巧?绝非仅仅只是气息的控制或是颤、叠、赠、打的手指动作抑或是吐、滑、跺、花的技巧移植。这些纯粹的生理因素只是技巧的一部分,技巧的另一部分来自心里因素,也就是那些支配我们去达到某一技术要求的内心活动。假如没有这种心里上的技能,无论怎样做生理上的训练也不可能达到真正高超的技术水准。所以箫的技巧训练不只是所谓的“手指体操”或“气功训练”,而是一种受美感心里支配的艺术活动。洞箫大师罗守诚先生说过,“演奏曲目一定要首先感动自己”。他所谓的“感动”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是一种演奏者审美上的满足。所以,箫的技巧训练必须要和审美结合起来,这正是技巧训练的关键。一言蔽之,就是以一种艺术享受的心态来吹奏每一首练习曲乃至每个长音。
音乐表演中的技巧固然十分重要,但还有比技巧更重要的,那就是音乐演奏中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演奏,就好像一具僵死的空壳,它没有生命力,也不可能感染人。在民族器乐大奖赛上不乏技巧娴熟高超的年青选手,但和示范的评委老师相比,明显缺乏一种让人感动的整体感觉。演奏家的任务不是顺利地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而是必须使音乐作品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正如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所说:“每个音必须在他身上唤起一种真正充满艺术使命感的音乐意识”。这种充满艺术使命感的音乐意识和整体感觉正是音乐表演的灵魂。
洞箫演奏家在吹奏过程中如何处理音色、强弱、快慢,如何吹一个长音,吹多长,凭乐谱上标着的符号是无法说明的。有一种活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往往在无意识中,通过只觉告诉我们如何把音乐联成一个整体,如何在完成技巧的过程中使每一个音符饱含生命的感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音乐表演的灵魂。
音乐表演中的灵魂并非天生具备,而是来自艺术家长期的积累艺术修养和生活体验。被誉为“文人歌喉”的洞箫更需有深厚传统文化的“人文积淀”来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