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听君一席谈胜吹十年箫,林克仁先生与陈重先生聊箫经

听君一席谈胜吹十年箫,林克仁先生与陈重先生聊箫经

2021-12-01 19:51:00

按:陈重,洞箫圣手。20世纪活跃于音乐界,当今许多箫笛名家受其恩泽。先生八十余岁时,仍吹箫甚健。现将先生生前与笔者的吹箫论语结集如下。其一出于陈老与笔者的恳谈录;其二出于刘清纯先生整理的陈重论箫的谈话录音。文中夹杂着笔者的观点,敬请广大洞箫爱好者阅后予以指正。

——林克仁

陈重先生(1919~2001)


琴箫二胡合奏《屈原问渡》

琴:姚丙炎(1921~1983)

箫:陈重(1919~2001)

二胡:黄琳


你的箫声共大,请问是什么原因?

要放松,气沉丹田。肢体松了,肚皮挺一挺,气更足,“风箱”大了,音量也大了。气上下游走可以调整高低音。简单的办法,可以用钮扣作标志,气在最下的钮扣位置,吹低音;在中间钮扣位置,吹中音;在上钮扣位置,吹高音。用丹田支持发音圆润。光靠嘴唇逼出来的声音,不干净,不好听,没有共鸣,音也不会吹准。


先谈谈吹箫的手法。

执箫45度角,两手下沉肩放松。用指腹按孔,不要用指端。双手一般是左上右下。也有左撇子用左下右上持箫,因人制宜。


(qq音乐名称有误,应为《佛上殿》)

吹箫时的嘴唇位置呢?

注意上下唇的角度。下唇在吹口的盖面以吹口的一半左右为宜。高低音自如,出音顺,比较自然。上唇包出,盖面大,音量就小。第二代箫者王巽之先生,吹箫时箫身几乎平举,用脑后音,我们称之为鬼音。第一代箫者金忠信先生,吹箫以花腔为主,杭州宋景濂先生就是他的弟子。第三代箫者孙裕德先生刚柔相济,讲究箫风,影响大,弟子多。我是第四代。


唇位要注意。上唇盖得多,音量小;盖得少,双唇持平,声音粗,发虚。所以,唇位要适中,太高太低都不行。只有唇位适中,气发强力可攻,弱力可退,进退自如。找唇位不可用舌尖舐箫口,那样不雅观,用唇尖碰一碰就可以了。


口劲如何掌握?

习惯上人们吹高音口劲大,这是常见病。口劲大了,上唇压扁了,气柱散了,不是一条线了,气往横的方向跑了。吹高音时上唇只能适当缩小,不是压扁;吹低音时气息位置随之放低,唇口放大。


您说气的支持点靠丹田,共鸣点在哪儿?

有人吹箫共鸣位置太高,在心以上,头腔共鸣。我们不太用.吹高音位置过高,只好闭着眼睛吹,很吃力。下丹田——小腹、中丹田——胸腔、上丹田——鼻腔,共鸣点集中在鼻腔就可以了。这条线运气如弦,我们称之为气弦。支持点随着音的高低而游走。吹高音时可以用鼻翼两侧的力量收一下,唇口缩小一点,音就上去了;放一点音下来了。总之,共鸣点在鼻腔,头腔共鸣是把气集中于前腹部,不依赖腰围与臀部的力量,这是向声乐学的方法,不是吹箫最好的用气法。


我常想诗有平仄,箫是否有平仄声呢?

箫声平仄,中、低音平吹,是平声;高音急吹,比较响,应是仄声。比如佛上殿,我用的是短音节,这是昆曲的吹法,我吹过昆曲。我曾去俞振飞那里听《朝元歌》。年轻时我请教过梅兰芳的笛师许伯遒,羊角指法就是俞振飞告诉我的。他音吹得准。正宫调“1”为什么音低?他说习惯上不一定准的。听得多,自己吹吹就习惯了。


大家常说箫韵,箫的韵味应当很足的吧?

箫韵,有张有弛,有快有慢,转折柔和,强可震耳,低有共鸣。太尖,刺耳的声音不好听,没有韵。《妆台秋思》是孙裕德先生的传谱。孙老箫有功夫。在强弱变化,艺术表现上老实一点,平一点。过去民间都是这样,不讲平仄,不讲抑扬顿挫。箫近似人声,要有变化。有了录音机以后,孙老已不吹箫,改弹琵琶了。所以他的箫声很少保留下来。


我17岁时见孙老,他从不教人《佛上殿》《妆台秋思》我是偷着学的。有一天在我住的汉口西路寓所,那时是大热天,大家在吃西瓜,我拉住孙老让他教我气颤音。孙老说不清楚。后来我对着镜子练了两年才学会。


吹箫与吹笛有什么不同?

吹笛与吹箫主要的不同在于笛是横吹,下唇在笛身的接触而要宽一些,吹孔也大一些。吹的时候气的冲力也大,运气点在腹部略上一点。

吹箫则气冲力要小一些,气柔而缓,要沉住气。吹箫气太冲则音直,不好听,所以用吹笛的方法吹箫是吹不好箫的。箫声天籁,平和,代表人声。如同西方大提琴代表心声一样。

有的人笛子吹得不错,吹箫不是那回事。他们是用吹笛的方法吹箫.自然是吹不出箫味的。


学箫从些乐曲入手?

开始可以学《孟姜女》《苏武牧羊》《二月里来》《西宫词》等。有了一定基础再学《关山月》《阳关三叠》《普安咒》《箫声红树里》《高山流水》《佛上殿》《楚歌》。还可以从琴曲中挖掘许多箫曲。乐曲是很丰富的。


选自:林克仁《中国箫笛》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数千年箫笛史与箫笛艺术的重要学术著作。全书从中国箫笛发展史、箫笛制作史和箫笛演奏法三大部分进行全面论述,并着重揭示了其文化精神与美学内涵。本书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本书作者是我国箫笛大家、艺术系教授。本书研究撰写长达数十年,其间得到国学大师饶宗颐,、。本书可供中国音乐史研究人员和广大箫笛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书获2012年中国大学出版社第二届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陈重,音乐教育家、吹弹大师,天津音乐学院教授,1919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对江南丝竹音乐有独好,追随舅父学习二胡、笛子、十二岁参加民间的丝竹集会等演出活动

1936年师从著名演奏家孙裕德学习琵琶及洞箫,又向古琴大师张子谦,吴景略学习古琴,他博采众长,在笛子、洞箫、琵琶、古琴、二胡、古埙等多种乐器上,均有很高的造诣,为国内有数的民乐多面手之一。他先后改编创作了琵琶、二胡、中胡三重奏《青春》;吹打乐《大步步高》;笛子曲《怀古》、《朝元歌》;箫、筝二重奏《妆台秋思》;埙筝二重奏《楚歌》等乐曲。

、中国单协首届音乐周、同年九月应邀担任沈阳音专笛子教学,1957年先后在天津,河北师院、音乐学院担任琵琶、笛子、洞箫、古琴教学,、民族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专业教学多年。

1979年对古乐器陶埙进行了研究,改革、制成了九孔、十孔陶埙,并自编乐曲,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1994年75岁高龄的陈重先后赴日本、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地求学、演出。受到极高的赞誉。三十余年的教学及六十多年的艺术活动,造就弟子满天下,被中国前音协主席吕骥赞为“民族正声”。


林克仁,箫笛理论家、教育家、演奏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东南大学兼职教授、金陵国乐社社长.生于1939年11月。

发表论文、著作数十篇(部),专著《中国箫笛》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并获优秀著作奖。曾培养数以百计的中国学生和十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其中多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一级的比赛中获奖,有的学生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曾登台演奏百余场。1998年10月在江苏省政府礼堂举办的“林克仁师生民族箐乐演奏会、2001月年7月举办的“林克仁教授箫笛唢呐教学演奏会“、与各地笛友、弟子同台齐奏,在箫笛界引起较人关注。与闵季鸾教授等共同创建了“南师大民乐讲演音乐会”,不计报酬地坚持数年之久,并经常到大中学校宣传民乐,1999年10月被南大授予“五个一工程奖”·1990年起,邀赴日本、韩旧访问,发表论文多篇。并与多国代表登台演,受到高度评价。1996年、1997年、1999年,多次感邀赴香港讲学并参加国际艺术节,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艺术节上深受欢迎的一台节日。2001年后,在赴加拿、美国探亲访友期间,犹不忘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次在华侨社团组织的音乐会上演奏民乐,取得良好效果。

- 推荐阅读 -


陈重洞箫《出水莲》



一代国乐宗师陈重 洞箫与古筝《高山流水》



箫声与人声的精彩融合,风格各异却震撼心灵!





点击阅读原文:


箫园改版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