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的眉毛,瘦削的脸庞,穿着朴素,发型凌乱,甚至白色汗衫的下面,还有几个显眼的破洞……
当记者在阳光小区内一条充满市井气的小街中间,在“俞氏琵琶制坊”初见俞小鲁,你很难将他和“大师”的称号联系起来。
但仔细观察感受,他紧蹙的眉头透着几分隐忍和坚毅,74岁的人目光还特别有神且专注,握着他粗糙的长满老茧的手,还能感到上面留着几道割裂痕。尤其谈起话来,一点没有寻常老人的思维僵化与观念落伍,对时事、社会和人性,都有他独到的理解和洞察。再走进去,看着这40平方米的复式小房里,堆满的各种木材、工具和成品半成品的琵琶,他极简陋的工作台和生活区域,想到那些顶级琵琶就是从这里、通过他的巧手逐一面世,你也许会对“大师”两字的印象发生改观,从此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俞小鲁
■ 老海曙人,今年74岁,全国知名的琵琶制作大师。曾被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和北京乐器学会联合授予“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制作终身成就奖”,是迄今获此大奖的四人中唯一仍亲手制作、没有封刀的琵琶制作大师。
天价琵琶VS成绩报告单,谁才是传家宝?
三十多年匠人生涯,俞小鲁不知制作了多少优质琵琶,其中有一把获得全国金奖的琵琶,不仅音质好音色佳,是用材质优异、木性稳固的小叶紫檀所做,而且琴头制作有新意,上面5只蝙蝠活灵活现,是俞小鲁一刀一刀所刻,寓意着五福齐天。更令人称奇的是,琵琶背面的天然木纹,犹如蛟龙出水,龙眼龙须、水面溅起的水花,都栩栩如生。对此,俞小鲁心里也有几分疑惑:这会不会是老天爷的旨意,让我成就这人间极品。
前不久,有人愿意以280万元的高价向俞小鲁购买此琴,对一把琵琶来说,二三万元已是高价,这简直是出了天价,但俞小鲁没有答应。得知此事的人们猜测,俞小鲁做了半辈子琵琶,是准备留一把传之子孙,作为传家宝贝了。
然而,俞小鲁告诉记者,他们家的“传家宝”早就心有所属,永远只有一件,那就是他的一张1960年7月宁波二中初中毕业的成绩报告单。这个宝贝在别人眼里可能分文不值,在他眼里却是无价之宝,看到它,眼前就会叠加出许多画面,想起行动不便的老父亲,想起困顿生活中的坚强、乐观与斗志,想起一生秉持的信念: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学会,并且做得更好!
▲俞小鲁保存至今的1960年7月宁波二中初中毕业的成绩报告单
记者看到,经57年岁月浸润,薄薄一张报告单已经破败,上面隐约有被水淋到的痕迹,涉及到的几行钢笔字洇开了。俞小鲁说,那是早年家境贫寒,屋里漏水而无力修补,物品总被雨水打湿的历史证明。
如今,尽管霉斑点点,报告单上的蓝色油印字仍然清晰可辨:、语文83分、代数80分、物理90分……还有操行评分:甲。教师在评语一栏里写着:“工作负责,生产劳动积极,态度也踏实,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重活任务。”
贫苦生活VS乐观天性,究竟谁打败谁?
俞小鲁出生4个月不到,母亲便不幸因突发的恶疾离开了人世。从小,俞小鲁与患有腿疾的父亲相依为命,一贫如洗,家徒四壁,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在他们海曙区大书院巷36号的家中,除了父亲的那张床,其他地方一遇雨天便滴滴答答,到处漏水。
究竟穷到什么地步呢?俞小鲁说,人家再穷,大雪天上学去脚上总裹块布或包些稻草,他却仍然是赤脚来回。有一次老师问他:俞小鲁,你怎么大雪天的也赤着脚,不冷吗?俞小鲁笑着回答道:不冷的,老师你摸摸看,热着呢。老师一摸,果然是热的。因为刚在雪地跑过,冻得通红,体内反而生出热量来抗寒。
就是在这样的赤贫与困顿中,俞小鲁仍然没有失去天性中的乐观,没有向生活低头,反而多了几分穷人孩子早当家的能干。他在家服侍父亲,上学前打好一天要用的井水,去护城河边捉来鱼虾,在校品学兼优,每年都是三好学生、学生班干部。
那时的学生除了完成学业,还要完成学校农场的劳动任务。当时宁波二中大操场边上和如今南站这一带,有两个规模不小的农场。俞小鲁的这个学习成绩,在班上可排前五,在男生中数一数二。但表现最突出的,还是在农场劳动中,在植物老师和劳动老师眼里,哪里有脏活、重活、累活,哪里就有俞小鲁的身影……
在校表现如此之好,在家又能敬事自己,本身患有腿疾的父亲是不是从不会打骂儿子了呢?不是的,父亲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与邻居小伙伴玩游戏时起了争执,是小伙伴耍赖,但父亲还是把问责的鞭子抽向了自己的儿子。俞小鲁流下了委屈的眼泪,但他没有过多地声辩,没有逃避父亲的鞭子。他知道,对行动不便的父亲来说,只要跑开一步,就可以免去皮肉之苦,但那样做,会伤了相依为命的老父亲的心。
因学业优异、身体素质又好,初中毕业的俞小鲁就被外地一所军校看中,但他走了父亲谁来照顾?居委会也有工作推荐给俞小鲁,但因为要去外地,他也拒绝了。这些,他都没有对父亲说。17岁的俞小鲁坚信:只要有一门手艺,就饿不死人。他开始向一位堂叔学做二胡、琵琶等乐器,但学成之后,他发现宁波这块市场非常小,不愿意堂叔一家面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窘状。得知木模工技术要求高,但收入也高,他开始自学做木模。买不起专业书,就每天去新华书店抄,一本冯荣钖编著的《木模工工作法》被他记得滚瓜烂熟,从此手中有了“金刚钻”,到哪里都吃香,家境慢慢得以改善。
只是赚钱VS自我实现, 究竟作何选择?
为尽早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俞小鲁又做过车工、铣工、机电工,与妻子一道开过裁缝店,养过蜂。每当遇到困难,只要拿出那张成绩报告单,想起那么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成绩还那么好,一个坚定的信念便又会在心里升起: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学会,并且做得更好!
真正重新投入琵琶、二胡等乐器制作之中,是俞小鲁40岁之后的事。他觉得,生计无忧后,人应该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才能出成绩。从此,以乐在其中的忘我精神、锲而不舍的学习钻研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简居陋室,一手包揽琵琶制作73道工序,终于在花甲之年登上一门技艺的绝顶,成为像古代铸剑的干将莫邪一样的制琴大师、顶尖匠人。
俞小鲁制作的琵琶究竟有多好?外行人说了不算,专家说了算。2005年5月,在中国管弦乐学会举办的第二届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上,俞小鲁参赛的三把琵琶分别斩获金、银、铜奖。这是牛刀小试。
2008年11月,在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举办的全国首届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上,俞小鲁带去的5把亲手制作的琵琶,3把获得金奖,2把获银奖,由此成为那届大赛最大的亮点,俞小鲁也成为那届大赛最受关注的“明星”。3个国家一级演奏家弹了他的这几把琵琶后,一致认为:工艺、造型漂亮,音色佳,音质宏厚有力,有后劲。
▲俞小鲁与老伴向记者展示孙女俞同和获得的各类奖状证书
受俞小鲁的这种匠人精神影响,一儿一女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守。尤其孙女俞同和,不仅学业成绩优异,且品行淳美,分别被评为浙江省和宁波市的“美德好少年”,还弹得一手好琵琶,已获琵琶演奏十级证书。如今,俞小鲁每做出一把琵琶,读初中的孙女是第一位试琴者和验货人。
那么,280万元的天价都不卖,你是准备用它做什么?“外交上如有需要,希望它能成为国礼,为昌平盛世,起微薄作用。”俞小鲁说。
“宁波宝贝”在每周二、周五固定刊登“好家风好家训好故事”系列,敬请关注并留言,留言精选将获得特别赠送的礼品!
宁波宝贝 记者:徐杰 文/摄|编辑:郑丹宁
宁波宝贝是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晚报社精心打造的,面向0至12岁婴幼儿童,提供热点新闻、资讯服务、权威活动和赛事等的本土专业幼儿素质教育平台。将政府部门、教育工作者、家长、行业服务商等人群链接起来,形成互联网+时代的婴幼儿服务生态系统。合作电话:13586563615+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