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倾听基层琵琶者地声音 微信 zspipa
五十年代,李廷松老师在北京所教的40多名的琵琶学生中,有两位对琵琶有着特殊贡献的学生。何谓“特殊贡献”,就是他们在传统琵琶上的改革实践成果至今仍被人们应用着,发挥着作用。
他们就是:;山西大学音乐系教授琵琶教授梁世侃先生。
先介绍一下邝宇忠先生——
这是邝宇忠先生编著的《琵琶演奏技法》一书
再介绍梁世侃先生——
梁世侃自幼随父学习丝竹乐器及篆刻牙雕艺术,1953年考入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工民建专业,,1962年入海军歌舞团任琵琶演奏员,1963年调入山西大学执教。
梁世侃师承琵琶前辈李廷松、秦鹏章、杨大钧三位先生,并且多次得到林石城先生的教诲。他潜心于琵琶教学与乐器的改革, 经过三十余年的研究和实验,梁世侃设计和改革了琵琶琴膛两档三柱的传振结构,另还发明了琵琶“强振复手”,在1991年被授予新型专利权,且被编入《当代中国发明》。他先后发表了有关琵琶改革的多篇理论文章。其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音乐家名录》。
这是梁世侃先生编著的《琵琶演奏与练习》一书的封面
传统琵琶,在五十年代以前所使用的琴弦一直是蚕丝制成的,称为“丝弦”。记得我使用的琴弦,都是由李廷松先生为我定做的,制弦人是苏州的方裕庭先生。当时李先生根据使用需要按“两”(重量)定做的。
这就是李廷松先生为我定做的蚕丝琵琶弦,没有用完,保留至今。
丝弦的音量小,不耐磨,但发音纯正,推拉琴弦省力,演奏古曲韵味容易体现。因时代的发展和演出的需要,有必要增大琵琶的音量。这一点,除了在琵琶制作方面有所探求外,还考虑到应在琵琶琴弦的选择上下一番功夫。
于是,邝宇忠先生于1959年率先在琵琶上改革试用金属琴弦,与乐器厂制弦师傅一起,经无数次反复研究制作、试奏,为琴弦制作工艺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资料,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琵琶发音能满足古、今、中、外各类乐曲演奏上的需要。从而得到了琵琶演奏家们的认可,于是在全国广泛推广使用。在这个基础上,全国的琵琶琴弦制作业也得以进一步地发展,促使琵琶的演奏事业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邝宇忠先生的特殊贡献。
我们当时弹奏琵琶都是使用自己留起来的真指甲,演奏者的指甲长得好坏、软硬、形状如何,直接影响到对琵琶的演奏。记得当时为了减少对真指甲的磨损,李廷松先生用赛璐珞片兑上一种化学原料醋酸乙酯泡成无色指甲油,给学生涂抹指甲用,以增加真指甲的强度和耐磨性。因此,每天练琴时都要抹上一点,挥发的非常快,还散发着一种香味,李老师关心的叮嘱学生们不要去闻它,对人身体不好。
这是梁世侃先生寄给我的《五十年琵琶研究成果展示》海报和题字 曹积琏/文
微信号:zspipa 琵琶边界 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连青自说自话:我在教学中有用到邝宇忠老师的练习曲,很实用,义甲仍然有待改进,它的材质值得研究。向两位前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