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是我国著名的京剧界“四大名旦”之一,他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满洲正黄旗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1932年起更名砚秋。1927年和1931年曾两度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出身于满清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本姓“索绰罗氏”,属于正黄旗。程砚秋的先祖当过相国,父亲荣寿世袭将军爵位。然而世事浮沉,家道中落,后来沦为贫民,母亲带着他在南城穷街靠缝补裁衣度日。进入梨园行之初他的本名是程艳秋,后来把“艳”字改成“砚”,以让自己的名字里有文房四宝。如今我们在程砚秋的日记里,经常可以看到他读史书的心得体会。翁偶红先生在回忆录中谈到1926年初识程砚秋时的印象,当时程砚秋22岁。翁偶虹先生说:我感到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我认识不多的名演员中,他似乎不像是个演员,而更像是一位学者。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他赴欧洲考察戏剧,历时1年零4个月,游历了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6个国家。他一度想去柏林皇家音乐学院深造,还因一个电影公司的聘书而动心。可是他继而想到自己剧团里的一百多位演员还指望着角儿吃饭呢,于是就打消了这些念头,完成考察任务后就回国了。抗战时期程砚秋一度隐居在京郊青龙桥,在此期间捐造过一座小学,供当地农民子弟上学。1951年,他拿出云贵川三地巡回演出的收入,又拿出在戏曲研究院工作的前三个月工资,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后来他把在青龙桥、海淀区南大街的两处房子,还有在程家花园的18亩果园和60间房屋,都无偿地捐献出来,为北京市民解决住房问题效力。过了几年,周恩来总理鼓励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且自愿担任他的入党介绍人,程砚秋在入党申请书上表示,再把自己六七处房产以及开滦煤矿、东亚和启新三种股票全部捐献给国家。
时人评论说:“梅兰芳柔媚似妇人,程艳秋则恂恂如书生。”很多人都称赞他是学者型艺人。
因为长期和民国人士交往过密,耳熏目染,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对他影响极大。作为一代名伶,他用戏曲呼唤人们的独立抗争意识。为反对不义之战,他编演新戏《荒山泪》《春闺梦》。穿上戏服,他演绎着柔美的女性,脱下戏装,他却是男儿气魄,铮铮傲骨。在他28岁生日这天,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了,艳秋改成砚秋,表示不再以“艳”悦人,玉霜改成“御”霜,抵御风霜刀剑,以此明志。日寇攻占北平后,他罢演表示抗议。只身痛打数名特务又脱身的英雄壮举,更是被为世人称道。因名气太大,一天不为伪政府服务,恐吓骚扰就不断。他一怒之下,托人从医院开出一张疾病在身不能演出的证明,从此谢绝舞台,置身于青龙桥畔,荷锄为农。
他将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事业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艺术的成功,非得经过艰苦的磨练和耐心的研究是不能幸致的。不要怕艰难,不要怕天造地设的阻碍,只要有决心,不虚伪,握住目标,憨愚地做去,“人定可以胜天”,什么事都可以成功。关于程砚秋,我们钦仰他超绝的艺术,也敬佩他忠于艺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