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情感启蒙的空白或者受挫,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是否能够选到理想中的伴侣。而如果在初入社会,大概25岁之前,没能成功地开启一段恋爱,那么25岁以后不仅难度会增加,你所接触到的异性“质量”也会越来越低,你想找到理想中的伴侣的概率,也就会越来越低。
因为大部分人在这个年纪已经谈了几次恋爱,习得了一些恋爱经验和技能,并且大概明确了自己人生伴侣的基础画像,只要遇到那个合适的人,他们就立马能够走入婚姻殿堂。并且你往往会在25岁以后发现,这才是校园恋爱的意义所在。
同样的,如果你在25岁之前能遇到一个跟你各方面条件相当,并且可以跟你愉快地聊一个下午还不会觉得厌烦的异性,那么一定不要轻易地放他走,因为这很有可能是你能够遇到的跟你最相配的结婚对象。
大学的时候没有谈恋爱,大概率不是因为忙于学业无暇顾及儿女私情,不是因为资源有限接触不到优秀的人,更不是因为造化弄人没有遇到那个真正合适的人,而是你很难吸引一个异性跟你建立亲密的关系,哪怕是短期的亲密关系。
刚刚摆脱苦逼的高中生活,又还没有到为生存发愁地步,大家有钱(虽然不多)有闲,春心萌动;
异性资源极其丰富,且质量往往是你能遇到的最高的;
学校里的情人坝、情人坡到处都是,再加上丰富的联谊活动、社团活动给了你太多接触异性的机会,绝对是爱情萌发的绝好时机;
可以说,“天时地利”都有了,就差“人”了。只要你有一项能吸引异性的闪光点比如:颜值、身材、个人魅力、家庭背景、学生会地位等,那么甜甜的恋爱说来就来啊。
而如果这个时候你没有走进一段恋爱,要么是你本身对异性缺乏吸引力,跟周围的同性相比你没有任何可以被发现的闪光点,俗称在“雄竞”中失败。要么就是刚开始尝试跟你接触就立马被劝退,比如说你一开口就能把对方无语死,甚至你还完全感受不到对方的尴尬。而且说实话这种类型的人真的不在少数,他们总是能十分精准地戳中尬点。这种就不是在雄竞中失败,而是败给了自己。
而这两类人身上都有各自难以突破的困境,一个是“自卑”;一个是“自我”。
巧的是,我们在大四某个晚上的卧谈会上还真谈过这个事儿。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宿舍八个人,文科,男女比例1:3左右,有四个是有对象的,有四个是没有对象的,没有对象的人中有两个是“自卑型”,两个是“自我型”。
而据我所知,前两个都成功“逆袭”找到了人生伴侣,并且其中一个娃都生了俩,而后两个到目前为止都还是单身。
这两者的脱单率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是有原因的。
“自卑型”的特点往往是:由于外形或者出身等因素,从小到大都不太受异性欢迎,就算有喜欢的人,也不敢说,最多默默地当个备胎,在最好的年纪收获无数张“好人卡”。
但他们“逆袭”的途径却有很多:
比如通过个人的奋斗和努力寻求个人财富的增值,再比如在工作中散发出自身的魅力,吸引异性的关注,只要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或者是在特定的场合中发挥出自身的魅力,那脱单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再不然还可以通过朋友介绍或者是相亲。
但是这类人不太适合通过社交软件、朋友聚会、剧本杀等多人社交的场合去寻找伴侣,因为他们本身对自己是缺乏自信的,越是在多人的社交场合,越是容易表现出“退缩”的特质,容易把事情搞砸。所以,私人的、一对一的场合,往往更适合他们。
而我们宿舍那两个“逆袭”成功的:
一个是毕业后就开始创业,也是赶上了好机遇,个人财富倍增。然后通过家里的关系,给他介绍了一个体质内的对象,两个人条件相当,婚后也是琴瑟和鸣。另一个毕业后就去跑市场了,由于他踏实努力、做事靠谱、业绩也较为突出,因此很快就吸引到了一个经常跟他对接工作的小姐姐的注意,接触后两人一拍即合。两个人结婚三年多,还经常在朋友圈撒狗粮。
而“自我型”的特点是:
外在条件并不差,有的甚至在别人看来很不错,但是没有跟异性相处的“成功经验”,不太懂得如何吸引异性的关注和照顾异性的感受,缺乏共情力,反而十分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所以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往往十分丰富,跟同性有十分多的共同话题,比起恋爱,他们更享受跟同性相处或者是自己一个人待着。
举个例子,刚开始入学的时候,各个学院之间都会组织一些联谊活动,大部分人都会抓住机会跟女生有一些互动和交流,帮个小忙、展示一下才艺、加联系方式什么的,但是他们真的就是去玩的,完全不想跟女生有什么互动,并且还时不时地嫌弃女生走得太慢,拖慢进度。我们有时候都会为他们着急。
但后来我开始发现,当一个人持续地被一个问题困扰,并且根本无力解决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你不自觉地陷入一些恶性循环之中。
比如自我型的人,他们由于过于注重自己的感受,过于自我,就很容易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接触一个,没聊两句就聊不下去了;别人介绍一个,没两天就黄了。以至于让他们对自己形成了一种固有认知:“没人喜欢我”“我不适合谈恋爱”“我就适合一个人”,从而养成了一种“习惯性逃避”。就算遇到喜欢的异性,只要相处中出现任何的“不舒服”,他们就立马后退,并且已经在心里否定自己了一百遍。并且可怕的地方在于,恢复到单身状态反而成了他们的舒适区。他们的壁垒越垒越厚,即便是被他们吸引的人,也很难接近他们。
而这种习惯性逃避的背后,往往是对于他人的不信任和对于自身力量的不自信。
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时代,更是给他们的“壁垒”加了一层保护膜。
前者对于爱情本身是有渴望和期待,并且是具备跟异性相处的能力的,虽然他们在一些方面处于劣势,但是他们愿意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去展示自己、吸引异性。而后者往往深知自己的“弱点”,所以很早就放弃了努力,并且早早地给自己做好了“人生规划”。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自我型”的哥们儿说的一段话,他原话是这么说的:“像我们这种不会跟女生打交道的,大概率只能等到30岁去相亲,然后结婚生孩子,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因此,他们的最终出路往往只有一条,那就是相亲。因为相比于自由恋爱,相亲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条件优先”,而他们的条件往往是OK的。
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想法还是比较天真的,因为前段时间刚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结婚人数比两年前下降了17.5%,并且,年轻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
而我随机调查了几位未婚女性,导致她们不想结婚的,并非是对方条件不OK,而是对婚姻失去了期待,充满了担忧和恐惧,而这些担忧和恐惧恰恰源自“相处”。
这也恰恰是“自我型”的痛点所在。
因此,当他们在相亲市场上转了一圈,甚至走进了一段关系但失败后,这类人往往变得很佛系:“能处就处,不能处我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好。”
其实简单一想就应该清楚,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单纯为了结婚而结婚了,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忍受一段没有爱的关系了,不懂得跟异性相处,不管外在条件多好,关系都不可能长久。前段时间我还刷到了一个“月子15天离婚”的帖子。
类似的事件越来越的原因就在于,大学时期的情感启蒙空白或受挫,导致一部分人选择了“否认和回避”的防御机制,一味地逃避和异性接触,逃避去审视自我。在25岁之前的easy局中没能习得足够的生存技能,在25岁以后的hard局中通关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
实际上,我真的不建议大家用任何理由和借口去逃避走进一段亲密关系。
因为亲密关系是我们在走出原生家庭之后,最接近真实自我、治愈内心伤痛最好的一个机会。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爱也好、争吵也好、不愉快也好、痛苦的经历也好,都是在提醒你过去未被满足的需求和经历过的伤痛。只有你愿意去面对这些伤痛,你才有机会去填补那些不足、治愈那些伤痛,才能拥有新生的勇气和力量。
而我们会看到很多人穿梭在不同的异性之间,恋爱谈了一段又一段却没有任何成长,就是因为一发生冲突他们就逃避,一分手就骂对方、把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而从不去反思自己有什么问题。
所以,严格来说,单身并不是什么“舒适区”,不婚不育也不一定真的能“保平安”,它只是一个“逃避面对真实自我”的借口,一片把你双眼遮住的叶子。
因此,不管大学里有没有恋爱,不管恋爱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你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从这些“挫败的经历”中获得一些什么东西,哪怕只是排除了一个错误的选项,那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心理测试:测试前任最想对你说的一句话
是的,经常觉得很累 —2
偶尔会,但很快就能和好 —3
2.你认为你是一个喜欢自我反思并愿意改正错误的人吗?
3.TA是否会把自己的烦恼主动告诉你?
4.你会把你们恋爱的过程跟你的父母说吗?
几乎不说,没啥好说的 —5
5.面对你想要的东西,你愿意花费多少精力去获取?
一切随缘,是我的终归是我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