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否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哲学这种“天国的学问”?
从高校退学、辗转各地打工十余年、记不清婚礼的具体日期、对孩子出生没有太大感觉……31岁的农民工陈直痴迷哲学、坚持用英语译完《海德格尔导论》一事引争议。
哲学,“爱智慧”之学。在惯性思维的加持下,哲学即为艺术中的阳春白雪,研习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文人雅客的“分内事”。而农民工,总给人留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正因如此,当农民工遇上进而深陷哲学泥淖时,违和感恐是大多数人对此的第一反应。赞赏者有之,批评者亦紧随其后。热闹的舆论场映照出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此情此景不免让人想起文学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放弃稳定高薪的工作、远离幸福美满的家庭、心无杂念地追求绘画理想。故事有差异,但都揭示了相同的主题——为了心中的月亮,轻视抑或完全忽视六便士是否明智。为此,有必要思考梦想与现实孰轻孰重?更进一步,平衡二者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集纳百家观点或可为我们提供有益借鉴。著名作家毛姆坦言:“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人们对二者的价值赋值才是关键。此外,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遵循内心的声音本无可厚非,但作为“社会人”,仍有必要给身边人的情感表达留一定空间。
开悟在己。生活没有固定化的模板,综合多方面因素确立明确目标、调试自身行动,或能达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陈直在文末结尾写道:“最终我还是得去打工。在流水线上,一个一个地干。”手拾脚下的六便士,不忘抬头仰望头顶的月亮,“两手都要抓”或许并非解答问题的最优姿态,但却可能是目前最现实的解决办法。
愿心中有星空的平凡人,终能踏出一道绚丽的人生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