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是演员,还有另一个身份,北京电影学院的副院长。
王劲松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后,参演了《赌命汉》、《背靠背脸对脸》、《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优质作品。
毕业后,他继续求学,留在了北京电影学院,从老师做到副院长的位置。
在母亲去世后,他主动让父亲给自己找继母,把继母当亲生母亲对待......
王劲松1968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铁路局的工人,母亲在初中教书。
那个年代,电力不发达,王劲松家里已经用上40瓦的灯,照亮一家人的温馨时刻。
父亲负责做家务,母亲负责儿子和女儿读书。母亲耐心教孩子读书,被灯光照耀在窗户上。
在这样的家庭中,王劲松对未来一片迷茫,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想吃上一顿饱饭。
高中毕业后,父亲问王劲松:是继续考大学还是打工赚钱?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打工!
王劲松不希望给自己增加太多的压力。见儿子这样说,父母也只好支持。
王劲松的父亲给他在啤酒厂找了一份工作,担任过滤工人。工作繁重,还比较冷,需要穿军大衣才能工作。
有时候,王劲松还会受伤,为了将工作干好,练了一身的本领,体力超乎常人。
工作之余,他会表演小才艺和小节目给同事们,打发无聊的时间。
其他同事看到他们表演的小节目,会非常高兴,干活也有了动力。
1990年,22岁的王劲松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他通过工作这几年磨炼的演技,成功拿到录取通知书,与黄磊、姜武、贾妮成为同班同学。
他赶紧请假,踏上回家的路程,一路上心情复杂,希望母亲身体好起来。
王劲松每天早上起床,安顿好妹妹后,再帮母亲穿衣服,喂饭等等。
有时候,母亲吃不下去饭,他把母亲当小朋友一样哄她吃饭。
临走前,母亲告诉王劲松:孩子你看我教不了你别的了,我怕告诉你人总会有死亡的时候,这就是死亡。
他没有放弃学习,随后又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一边忙于话剧的舞台,一边考学。
而远在东北的父亲,对于儿子的决定不太支持。
王劲松转移父亲的注意力,始终放不下父亲,虽然父亲在老家有妹妹陪伴,但随着时间推移,妹妹年纪大,有了自己的生活,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
王劲松灵机一动,想要给父亲再找一个妻子,二人可以相互照顾,儿女在外面工作也放心。
有一次休假回家,王劲松跟父亲交流:可以再找一个人,照顾和陪伴自己。
王劲松继续劝说父亲,用实际行动支持父亲再婚,找邻居阿姨帮忙给父亲介绍对象,遇见了张秋宾。
王劲松母亲在世时,主治医生便是张秋宾。她见到王劲松的爸爸面对妻子的离世难过伤心,十分感动,认为这个男人重情重义。
张秋宾比王劲松的父亲要小,恰好也是单身,他就在中间撮合,让父亲和张阿姨在一起了。
过门当天,王劲松为父亲和张秋宾忙前忙后,欢迎继母来到这个家,她十分感动。
都说继母不好当,在王劲松家庭不存在,他把继母当亲生母亲。
工作结束回到家,王劲松与父亲不怎么说话,却与继母滔滔不绝。
有时候,张姨会和王劲松的爸爸吵架斗嘴,他看到后会站在继母这边,与他一起“指责”父亲。
王劲松直接告诉父亲:张姨来照顾我们,不容易,咱们都要好好待她。父亲一听附和着,说好。
王劲松要是工作忙不回家,他经常给继母打电话询问父亲身体怎么样?继母会让他放心,说上一大堆让他安心的话。
此后,王劲松和父亲把张秋宾当亲人对待。他也没有因为父亲身边有人照顾,就减少回家的次数。
他参演了《谁都不赖》、《几尔加美修》、《绿房子》等精彩话剧。家里的父亲和张姨替他儿子感到开心。
这一年春节,王劲松早早忙完工作,收拾好行李回到家中,与张姨和父亲一起过节,一家人其乐融融。
张姨亲自下厨,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庆祝春节和庆祝他考上研究生。
父亲和王劲松给张姨打下手,时不时说笑,仿佛是生活十几年的家人一样。
在吃饭之前,王劲松和妹妹在一旁嘀咕,原来二人在秘密筹备一件事情。
父亲与张姨已经结婚两年的时间,为这个家付出很多,王劲松就想着,趁着这个时机,与妹妹改口,不叫张姨,显得生疏。
王劲松和妹妹一拍即合,双方决定在饭桌上改口。彼时,张姨和父亲一切都蒙在鼓里。
晚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年夜饭,还没等动筷子。王劲松给妹妹使了一个眼色,二人猛地站起来。
父亲和张姨惊呆了,误以为兄妹俩做得晚饭不喜欢呢。
王劲松和妹妹一起走到张姨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张姨见状,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王劲松开口说话,张姨以后就是我们的娘,随后喊了一声“娘”。妹妹紧随其后,喊了一声“妈”。
当初继母与王劲松的爸爸再婚是正确的选择,儿女完全是把自己当亲妈对待,自从嫁进来,一家人都没有把她当外人。
有时候,王劲松的父亲会怀疑,王劲松到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张姨的亲生儿子。
张姨自从嫁给王劲松的父亲,都把王劲松和妹妹当亲生孩子。
在她的心里,能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感到骄傲。
1999年,王劲松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当老师,忙于工作的他,回家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只要有时间就给家里打电话。
他与继母经常联系,得知继母要来北京坐车去海南出差,他早早去车站接继母。
随后,王劲松请继母去北京最好的饭店吃了一顿大餐。
饭桌上,王劲松和继母说完重要的事情,就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期间,继母告诉王劲松,前段时间遇到小偷了。早在之前,自己的包就被小偷惦记上,没有注意整个包都丢了。丢了别的还不太心痛,可惜相机也在包里。
王劲松没有多说过,就嘱咐继母,注意安全,外出一定要拿好自己的包。
继母跟王劲松说这件事,就想发发牢骚,但他将这件事情记在心里。
回去后,王劲松拿出大半年的工资,买了一个相机。
他给继母送行的时候,把偷偷买的相机拿出来塞给她。继母一看十分惊喜。
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继母感动得稀里哗啦。
继母无意间说的话,王劲松却全部都记住,他的细心不输有血缘关系的儿子。
王劲松告诉继母有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告诉他就行。继母觉得上辈子修来的福气遇到这样一个儿子。
而王劲松也觉得自己是有福气的人,才遇到这样一位继母。
继母不仅会照顾父亲以及家人,还会无条件站在王劲松的立场,支持他。
当王劲松与父亲出现分歧时,继母会告诉他的父亲,儿子怎么开心就怎么来。
王劲松与继母的关系,要比父亲的关系好太多。
2002年,王劲松受邀担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在他的手下,教书了很多优秀的演员。
有马苏、刘亦菲等优秀的女演员。他不满足于此,从话剧舞台上进入演艺圈。
王劲松参演了《谁说我不在乎》、《金锁记》、《末代皇妃》、《后海前街》等作品,在演艺圈小有成就。
一边拍戏,一边忙于学校的事情,王劲松回家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每年重要的节日,他都会在家里陪着继母和父亲。
尤其是继母每年的生日,不管多忙,多晚,他都会给继母过生日,准备礼物。
这个礼物不是简单地买点东西,或者是首饰等等,他都会提前半个月去挑选礼物。
2005年的生日,王劲松对于生日礼物的挑选,十分头疼。该送的以前都送过,还能送什么呢?
当王劲松把礼物交给继母的时候说:“娘,送你一个欢喜和尚,愿你笑口常开。”
继母一听既开心又感动,孩子真是有心了!
如此之外,其他节日,王劲松也会给继母买礼物。只要他回家,都是大包小包的。
继母心疼儿子花钱,时常说我跟你父亲想吃什么就自己买,你不用操心我们的事情。
王劲松虽然教过许多优秀的演员,但他在演艺圈发展一般般,与大半个娱乐圈演员都合作过,却一直不温不火。
好在他的拍戏稳定,演技好,导演有比较重要的配角都会找他合作。
2017年,王劲松想要拍摄电影,自己当导演,筹备了《愤怒的兔子》。
父亲对于王劲松进入演艺圈是排斥的态度,但继母不管儿子做啥就十分支持。
现在该剧还在筹备中,王劲松第一次当导演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拭目以待。
王劲松在北京的发展越来越稳定,远在哈尔滨的父母也上了年纪,尤其是父亲,已经六七十,身体大不如从前。
他就想着把父亲和继母接到北京一起生活,方便照顾两位老人。
但他到北京三十多年,一直打拼事业,感情十分干净。
继母是尊重王劲松的意见,等儿子想找的时候再找,这么优秀的儿子不怕找不到对象。
在王劲松的心中,继母对他的爱太大了!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仅是对亲生父母,对我们的养父母也要孝顺。
是王劲松先对继母有爱,才能换来这样的回报。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