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今日端午,念诗,知道端午的真正含义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今日端午,念诗,知道端午的真正含义

2021-07-28 02:56:43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昨天父亲节,洋人节日。今天端午节,与除夕、春节、元宵、清明、中秋、重阳、冬至等一样,都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写端午节的好诗不算多。中国古诗词虽然浩如烟海,只有中秋写得好的诗歌很多,因为中秋有一轮明月,中国人对月亮充满了感情和想象。除此之外,写元宵、清明、重阳的也有几首,其他节日写得好的都不算多。陆游这首端午诗算比较典型。今天借这首诗讲讲端午节的来由和风俗。


(点雄黄)


“端”,据《说文解字》上的解释,物初生出地面,就是开始的意思。“午”,按照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序,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五月为午。“端午”就是五月开始。端午节是五月初五,所以也叫“端五”、“重五”。“五”为阳数,所以也叫“端阳”。


一般都认为,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而来。说是战国时候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划龙舟,包粽子。屈原,是大仙非常尊敬的一位伟大诗人。确实,对一个文人,对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缅怀,是一件很美好、很高尚的事情,体现了这个民族的良心和社会道德水准。


唐代有一首诗,写的是端午,诗歌写得很一般。其中有一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可见因屈原而有端午这种传说由来已久,决非从唐代才开始。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赛龙舟)


不过,就端午节而言,来源于屈原只是一种民间传说。某些习俗如赛龙舟或许与此有关。细究下来,端午节可能更是一个驱邪健身的节日。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星相学极其复杂,很难说清楚。总之,古人把五月看成不好的月份。汉代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习俗,就是五月所生的婴儿不能养大。一旦长大,据说男害父、女害母。“五月盖屋,令人头秃”,是说五月不能盖房子。五月赴任的官员,直到免职也不会升迁,所谓“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后人有种解释说,这时候天气逐渐变热,各种蛇虫(蚊虫、毒蛇、蝎子、蟾蜍等)和病菌活跃,皮肤病、感冒和疟疾等多了起来,小孩子夭折也比其他月份多。所以,慢慢就把五月看成一个不吉祥的月份。


在古人看来,端午这一天,不但不是佳节,反而是恶月恶日,必须除瘟、驱邪、求吉祥。因此端午节习俗很独特,包括吃、药物、运动和求神都与健身驱邪多多少少有关。


端午节著名的食品有粽子、咸鸭蛋和大蒜头。粽子包了棕竹的叶子,增加了一份清凉。咸鸭蛋是凉性的,消火。大蒜头更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粽子)


驱邪防病,药物自然必不可少。比如喝雄黄酒、菖蒲酒。雄黄是古代常用的一种中药,解毒杀虫,还可以驱蛇。小孩子不能喝酒,就把雄黄涂抹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有小老虎一样的威风,辟邪。菖蒲也是中药,能开窍化痰,辟秽杀虫,除了泡酒,还挂在门上。端午节也称“菖蒲节”。门上除了悬挂菖蒲,还挂艾叶,也是为了驱虫辟邪。大姑娘小媳妇佩香囊,防虫驱虫、明目醒脑。这一天,还要用佩兰的草熬汤洗澡,所以这一天也叫“浴兰节”。


运动当然也是防病驱邪的主要方式。端午节的运动包括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等。大仙以前教书时说过,中华民族是个爱静不爱动的民族。当然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中国历史上关于运动的节日很少,3月3日踏青、9月9日登高,都不算什么剧烈的运动。与运动最相关的节日,首推端午节。


竞渡棹歌

(宋)黄公绍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端午东湖观竞渡

(宋)黎廷瑞


记得当年年少时,兰汤浴罢试新衣。

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


这两首写于宋代的诗歌,从看龙舟着眼,写赛龙舟,都很好。第一首,更象一首民歌,尤其生动。


防病驱邪自然还得求神求鬼,这天要跳钟馗,挂钟馗像,迎鬼船,门口贴符,身上戴五毒灵符。悬挂剑一样的菖蒲,叫“蒲剑”,也有镇邪功能。


陆游《乙卯重五诗》就记载了端午节(重五)很多习俗。诗歌说,在山村里,没有河流可以赛龙舟,但是石榴树正是繁花朵朵的时候,两头尖的粽子就像人们的发髻。艾草扎在高高的帽子上。著(zhuó):附着,穿着。危,高的意思。按照旧的风俗,刚刚准备好各种药物,瘦弱的身躯也点上了朱砂。羸(léi):瘦弱。到了傍晚,一切事情都好了,于是笑着喝酒吃饭去了。


(做香囊)


这是一幅宋代端午节的风俗画,与几十年前的皖西南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我在山区农村长大,端午节不一定能吃到粽子,但去山上采来艾草,从池塘采来菖蒲,插在门上是必须的。爷爷还用艾草变成一根根绳子,卷成一个圆圈,晒干后,每次剪一截点着,房间里一股淡淡的艾草香味,就是天然的蚊香。爷爷和爸爸还用它来点旱烟。


记得的习俗还有,在孩子的头上要用雄黄涂抹,还看过小小孩额头上写了“王”字,自然会嬉笑一通。女孩子有香囊。“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这些都是女孩子的私家用品,不可随便送人。隐约记得这一天大人还会给每个小孩子一个画有符的手帕,要揣在身上。小时候怕符咒,揣了几天就偷偷洗掉。


(投壶)

题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端午前后,大部分的花都开过了,只有榴花正是当时。因为石榴花不大,而且枝繁叶茂,常常被藏在枝叶里面不容易发现。但是,你一旦靠近石榴树,看到石榴花开,一定会被她的那种极其饱满的红和亮所折服。而这就是《题榴花》这首诗要表达的意境。

    


诗歌的意思是说,五月的榴花太耀眼了(“照眼明”),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亮瞎了人的双眼。枝叶之间经常见到石榴开始结果。可惜这里没有车马来,只有满地大红色的石榴花瓣在风中回旋翻转,绛(jiàng):大红色。


有人说,这是韩愈被贬谪后,写他自己的孤独。对这种喜欢影射、善于演绎的解释,我总觉得是扯淡,韩愈老人家明明是就写石榴花好吧。赏桃花,赏李花,赏兰花,赏海棠,赏芍药,赏荷花,赏菊赏梅……都是常见的事情,但赏榴花,没有形成风尚,所以“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是一种正常态。

    

石榴,和裙子经常联系在一起,所谓“石榴裙”。早在唐代,那种大红的石榴裙就是极其流行的一种服饰。这种裙子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就是石榴裙。由于石榴裙经久不衰,也就成了美色的代名词,男人为美色所征服,叫作“拜倒在石榴裙下”。写石榴裙最著名的一首诗,出自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笔下。

 

杂曲歌辞·如意娘

(唐)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意思是说,我在胡思乱想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因为想念你,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比来”)因思念你而经常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据说这是在唐太宗去世之后,武则天感业寺出家为尼时所写,但不是想念唐太宗,是想念新皇帝李治。这首诗打动了李治,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前些日子念过这首诗。想一想这个铁娘子以后的所作所为,真是觉得造化弄人、命运不可捉摸。


============================

宝宝念诗-韩可胜
baobaonianshi【←长按复制微信号】

以当代情怀,看古代诗词;以“美诗+美图+美文”为特色重新发现经典,带孩子和父母念诗。感谢您关注“宝宝念诗”!感谢您每一次的阅读、点赞和转发!本文图片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