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做有钱阶级,不如做有志阶级

做有钱阶级,不如做有志阶级

2023-05-25 17:04:50

本文转自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转载请联系国馆。



富足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这几天,我们都为一桩悲剧痛惜:44岁的万达茂总经理徐毓在南京坠楼身亡,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已经排除他杀可能。


据家人的介绍,徐毓工作拼命,一有任务的时候,经常加班到一两点,哪怕是大年三十也只回家待一两个小时。


坠楼以前,她已经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但据传因为与公司领导的矛盾,让她可能倍感压力,也可能心灰意冷。


最后她给家人留下一句“对不起”,从高楼跃下,离开了人世。

 


企业高管,商界强人,已经是高收入人士了,为什么会酿成这样的悲剧?


关于这件事,讨论已经很多。但这次,我想从“中国高收入人群的生存状态”这个角度来谈谈。

 

说这个事之前,我想先说说中国拆迁户的事。



现在,我们一般都会很羡慕拆迁户。原因众所周知:平白分到几套房,分分钟少奋斗几十年。

 

但最近看过的一份关于拆迁户的调查,让我大吃一惊。

 

武汉大四学生小赵,没拆迁之前,他上大学的学费都凑不齐,申请助学贷款才勉强缴清学费。

 

他很羡慕别人天天打游戏、谈恋爱、看电影,而他只能去打工赚生活费。

 

自从去年他们家被迁拆以后,他突然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每天都能约同学吃喝玩乐,每天都交到新朋友。

 

你想他的日子过得很开心吧,其实不是:拆迁以后,他的父母本来平时相处很好的,结果因为拆迁房分配不当,吵了好几个星期,最后居然离婚了。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哥哥和嫂子之间。

 

小赵坦白:“现在家里支离破碎,还没以前开心呢。”

(新闻来源:焦点房地产网)

 



拆迁分了11套房

结果半年输光

 

小赵的情况还不是最惨的。

 

武昌的钱女士,嫁给了一个外地人。丈夫工作辛勤努力,小两口的日子虽然平淡但很恩爱。

 

但自从丈夫家里老房子拆迁以后,情况就变了:他们得到了一大笔拆迁款,还分了11套新房。

 

半年前,有一个朋友约丈夫去赌,他心想反正现在有钱了,玩玩也没什么。

 

一晚上赢了1万多,快顶上半年工资。他心里乐呵了:拆迁分了钱,赌钱也赢钱,看来自己真的要时来运转了。

 

于是他也没心上班了,一门心思去赌,一个星期居然输了20多万。

 

为了回本,他更加奋身下去赌了,结果半年居然把自己的拆迁房也输掉了,还欠了高利贷。

 

因为长期无心工作,他被单位除名了,还打了钱小姐。最后两个人离婚了。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在武汉郊区,拆迁户分到钱分到钱以后,一出手就是15万豪华装修,很多不工作坐吃山空。

 

以前是面朝黄土的农民,拆迁拿钱以后就买各种名牌包包、豪车,不买还会被人数落:“家家户户都买了车,你们不买人家看不起。”

 

我原本以为:拆迁户手里拿着这么多钱,有一点理财意识的话马上就能资产翻倍,甚至指数级增长,一生无忧。

 

结果,很多人却因为赌博、挥霍、吸毒等,一夜返贫。

 

武汉一位社会研究学副教授曾经研究了城中村拆迁暴富的人,得出一个结论:

 

“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富足,但其实内心是恐慌和迷茫的。”

 

“他们斗富现象比比皆是,短短几年间,就会回到比以前更差的‘赤贫’状态。”

 

富足,不仅仅是物质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真正的富足阶层

是有志阶级

 

女高管等商业人士,以及拆迁户们,原本都是我们羡慕的富足阶层。


但也许大家不知道,其实“富足”这个词的含义,已经被重新定义了。

 

在美国教授伊丽莎白的新书——《昂贵的小幸福:关于有志阶级的理论》里面,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有志阶级”:

 

“与其把大量的钱花在购买传统奢侈品上,现代的高收入群体更愿意把钱花在教育、医疗、食品等看不见的方方面面。”

 

“我把这样的富人叫做有志阶级。”

 

所谓的“有志阶级”,并不是通过炫耀性消费证明自己,而是通过文化和知识定义自我的新精英阶层。

 

哪怕你是拆迁户,你能一掷千金,但如果观念不行,一样可以一无所有。

 

伊丽莎白提到,好的观念,对于财富的增长贡献是正指数型的;而坏的观念,却能让你的财富负指数型减少。

 

什么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万,当你有一个好观念的时候,你的财富增长可能是100万的1次方、2次方。

 

但是,当你有一个坏观念的时候,你的财富增长可能就是100万的-1次方、-2次方,让你瞬间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拥有的物质,而是富在践行的观念。


富足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所以我觉得,与其羡慕暴发户,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为“有志阶级”的一份子。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一:

重视儿女教育


世界变化那么快,早已不是你通过继承就能够成功的时代。

 

上一代的财产,在通货膨胀、消费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会成为鸡零狗碎。

 

高阶层人士最重视的,始终是儿女教育。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曾说:“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给儿女们买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飞机,而是能给他们买一屋子书。”

 

前些日子爆红的赌王儿子何猷君,在我们现在看来多金帅气、聪明冷静的事实背后,其实也是多年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结果。

 

在何猷君读小学第一天,赌王何鸿燊就曾经给他下命令:

 

“如果读书时候你有一科成绩拿不到A,以后就不要指望继承我的家产。”

 

结果何猷君由小到大都是学霸,一直读到了麻省理工史上最年轻金融硕士。

 

我很赞同伊丽莎白在书里这句话:

 

“坚持让孩子不断得到教育,才能坚持让自己的家族基因朝着良好变异的方向前进。”


何猷君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二:

重视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里,最有效的其实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

 

,结果发现:

 

在给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贵的幼儿园、报价值不菲的艺术班的同时,有九成家长都会选择在职深造:

 

四成家长选择读MBA,还有很多家长修读艺术、历史、心理学等课程。

 

著名投行“文艺复兴”的一位高管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学习,你怎么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学习?”

 

看过一篇文章,讲一个位于广州的中产家庭,妻子是全职太太。

 

有一天,孩子对自己的妈妈说:“妈,我同学说你好丑。”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在学校开放日的时候,这位妈妈穿着随便,还举止粗鲁:

 

她在学校餐厅里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盘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来,风卷残云,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个孩子的母亲,穿着得体,对每个人都面带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还没走样。她上台弹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后来,妈妈就听到了孩子那句耸人听闻的话,当然很伤心。

 

这位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里,衣服从来不穿好看的;书也不看,自己以前也会弹琵琶,但家务活都够忙的,谁还有这闲心去弹琵琶?

 

于是,她开始试着改变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场买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报了个琵琶高级班,请了最贵的老师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她规定自己不能帮他做,不能去做家务,只能在孩子旁边看书。

 

第二次学校开放日的时候,她在孩子班上弹了首《昭君出塞》,孩子过后跟她说:“妈妈,老师请你下次再给我们弹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绩明显上升了。给他报了兴趣班,以前还不愿意去,看见妈妈在学琵琶,他也嚷嚷着要学。

 

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丽莎白在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反馈循环”:

 

以孩子为中心的家长,通常都逼迫孩子学他不喜欢学的东西。孩子不喜欢,自然学得不认真,你就会更加逼他,他更不愿意去学。

 

这就是死循环。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自我教育”。

 

其实你只需要关注自身的发展,孩子就会模仿你,慢慢习得生存技能,例如爱学习、勤俭节约,内在动力驱动了其自我成长。

 

这就是正循环。

 

当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环,你的孩子就会跟着你进入一个正循环。你和你的孩子,就都会进入“有志阶级”的行列。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三:

医疗健康

 

以前形容有钱人,一般会用这种词:资本家,肚满肠肥,秃头,油腻,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为要查资料,看到了华尔街每年都会举办十项铁人赛(包括400米、800米跑,引体向上等项目)。

 

从22岁到62岁都有人报名,下面是那些拿着最高薪的高管们的肌肉:


瑞银集团副主任Peter参加400米比赛。


RBC资本市场总监Micheal。

 

大型交易公司高级副总裁David Lazarus,40岁出头,跑完400米用时47秒。在中国,这是一级运动员水平。

 

总监Abbett Stripe,双杠臂屈伸连续做了52个(大家可以试试,小编我一次只能做8个)。

 

ICAP集团副总裁Mark Rubin,双杠臂屈伸卫冕冠军,一次54个。

 

证券老总David,今年已经62岁了,参赛年龄最大,引体向上一次完成26个,心肺能力相当于一个25岁的小伙子。

 

戈德曼高盛副总裁接受采访。胸肌、手臂、人鱼线和钱,你想要的他都有。


我注意到他们喜欢引用一个值,叫代谢当量(METs),是通过人运动完以后的代谢水平,刻画一个人运动能力的指标。

 

比如,当你跑50米,用了4.4秒,你的代谢当量就是18METs,已经达到运动员水平。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调查,华尔街高管们的METs越高,其薪酬水平相应越高。

 

有意思的是,有健康机构曾经测试了国内金融行业高管的METs,得出的结果是这样的:


我们总是有一个错觉,好像只要我们加班时间够长、熬夜次数够多、越忽略吃饭这些“小事”,职位、钱就会挣得越高。

 

但其实,你越想得到高薪、高职,你越要重视自己的身体。

 

《胡润百富》两年前就发表了调查,得出结论:“中国最富的那一群人,最担心和焦虑的是社会保障和卫生保健。”

 

据这份调查,在1125名受访者中,一半的人表示健康养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而以往这个数据只有不到40%。

 

这些高收入人士,平均每个月锻炼16次,跑步是最受青睐的方式,其次还有游泳、瑜伽、快走和高尔夫。

 

他们不仅给自己买健康保险,也给父母、子女买健康保险。

 

伊丽莎白提到:“所有劳动,归根到底其实都是体力劳动。”

 

重视运动和健康,不仅仅在于它让你能够抵受更强的压力,还能通过分泌多巴胺等物质,促进你的愉悦感,保证你的工作心态。

 

当你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身体素质的时候,你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工作输出。

 

到最后,你加班三个小时做出来的绩效,还没有人家拿这三小时去运动做出来的成绩好。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四:

食品质量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句话:“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

 

有钱,自然就吃得多;没钱,自然要饿肚子。但这个逻辑现在不成立。

 

根据杂志JAMA的一篇调查文章,他们针对1999年到2012年美国成年人的饮食摄入,总结出一个结论:

 

肥胖已经变成了低收入人士的标志,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速食品、啤酒、土豆;

 

而高收入人士大多吃有机食品,将水果果汁换成整个水果,将精致谷物更换成全谷物,吃大量的坚果。

 

对于低收入人士,他们的三餐基本上都是快餐。

 

回到家以后,由于工作疲累,做饭的时间自动压缩为半个钟甚至十几分钟,只吃速成的精致食品;

 

而那些生活讲究的人,他们宁愿开车去远点的地方,仔细挑选水果蔬菜、在家里花上一个小时做个美美的沙拉,吃完再去运动。

 

也许有人会骂: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知道现在素食比肉食还贵么?不知道打工仔连工作都没时间,还有时间做饭么?

 

这种看法,被JAMA文章的作者驳斥了:“在食品杂货店里,其实有大量相对便宜的健康食品,相比精致食品、高盐高油的快餐都要便宜得多。”

 

其实,决定你的饮食质量的,跟钱其实没多大关系,而是你有没有这个自律意识。

 

相对于奶茶和汉堡包,白米饭、粗制食粮、白开水口味不刺激。

 

但其实,你真的需要从这些口味不重的饮食当中,发现食物自然的味道,去除身体的油腻。

 

你的身体,其实就喜欢这样的味道。

 



真正的富足

其实是一种“富足感”

 

不要觉得“有志阶级”这个概念离我们好远,其实就“富足”的物质层面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钱:

 

人家3套房,你有1套房,人居住的地方都一样大。哪怕是租房,你也租得起;

 

人家用阿玛尼,你最起码用得起优衣库。

 

与其说我们缺钱,不如说我们缺乏一种“富足感”,经常感到焦虑。


我非常理解那位44岁的女高管,她拼尽全力,哪怕磨损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家人过得幸福快乐。


她把所有的焦虑都往自己身上塞,哪怕到生命的最后,留给世间的也是那最无奈的三个字:对不起。

 

为什么“有志阶级”注定会成为新时代的富足阶层,就因为他们能够时刻保持“富足感”:

 

周末不是去加班,而是陪孩子痛痛快快玩一个下午;

 

晚上不是刷抖音,而是躺在床上看几页书;

 

在暴发户左拥右抱的时候,最起码有老婆孩子暖炕头,这种温存是不用钱的。

 

真的,你不用羡慕谁,我们其实不缺钱,缺的是那个饱满充实的感觉。


那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


 


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国馆2017重磅新书《快乐的人,都有温润的趣味》正火热销售中。




今日中国若有先生,那一定是叶嘉莹

马云最新演讲:形势变了!(看懂未来的几条建议)


— 商务合作 —

首席联络官:大博

电话:4001119990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与100000企业家同行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