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们上一讲讲了岑参的千古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也是后人认为的、岑参留下来的七十多篇“边塞诗”中的最为代表的、最为杰出的作品。诗圣“杜甫”曾经在《渼陂行》(音渼-měi 陂-bēi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里开篇就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其实“好奇”不止是岑参和他哥哥岑况的性格特点,时人以及后人都认为像岑参,不光是性格上有“好奇”的特点,他笔下的创作也大多是奇闻奇景、奇句奇篇,迭出不穷。像这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可以说是,不仅是“边塞诗”中、也是古今“送别诗”中非常奇特的一篇名作。我们再来“温故而知新”,再来诵读一遍。诗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讲到这首诗的 “奇”,就不得不提我们上一讲中留下的那个疑问。也就是我们刚才说到,它是可以算是古今“送别诗”中,虽然它是“边塞诗”的代表作,但它也是一首“送别诗”,因为是“送武判官归京”嘛。在古今送别诗中,就内容表现而言,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实是最为奇特的。也就是说它整体内容,基本所有的重点都在“白雪歌”上。只有寥寥几句提到“送武判官回京”,但即使寥寥几句提到,也只是场景,并没有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凸显出他所送的武判官的个人的特点、特色、以及成就。或者是站在武判官的角度上去写送别之作,这一点在古往今来“送别诗”中就显得非常独特。
当然要说那 “全篇之奇”,忍不住的还想说一下那 “一句之奇”。那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古今写雪中,最杰出的名句。要知道写雪的名句,在古诗词中那可谓是多得不可胜数啊!从《诗经》的《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开始,到先生的《沁园春·雪》,所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写雪的名句实在是多了去了。
你比如说第一种比较伤感的,像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像崔涂的“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唐代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像纳兰的《长相思》就更不用说了,“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啊!(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当然还有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说到刘长卿,顺便说一下岑参的这个名字的读音。严格说起来,刘长卿也应该读是刘长(zhǎng)卿。因为刘长卿,所谓“五言长城”(五言长城 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出处《新唐书·隐逸传·秦系》:“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唐代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诗,号称“五言长城”,意思是说他人难以胜过。当时有位年长的隐居之人秦系与他关系极好,两人常常以诗相赠答。有一天,一位朋友读了秦系应答刘长卿的五言诗之后,感到他们的诗各有特点,不相上下,便打趣地说:“长卿自以为是五言长城,坚不可摧,而秦系率部队从侧面发起了进攻。虽然他人老了,但威力不减壮年,还真够长卿抵挡一阵的。”)啊,他字“文房”’,况且他是依照司马相如的“司马长卿”取的名字。严格说起来,司马相如的那个“长卿”,也应该读作长(zhǎng)卿。因为《史记》里很明确地提到,司马相如是“慕蔺相如”之名而取字“长卿”,也就是长(zhǎng)卿,多音字啊。因为蔺相如之为相,是“诸卿之首”、“诸卿之长”,所以应该是读“长(zhǎng)卿”。而刘长卿的那个字“文房”,也是“知制诰”(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余仅备顾问。宋除翰林学士,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虽皆起草诏令而亦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的意思,就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啊,也是喻指诸卿之长、之首。可是今天我们都习惯读司马长(cháng)卿和刘长(cháng)卿,连字典里也这么标。这就说到像岑参的这个名字,到底是读岑参(cān),还是读岑参(shēn)。
说到这个“参”字,它其实有四个读音。一是“岑参”的“shēn”,二是“参加”的“cān”,三是“参差”的“cēn”,还有一个,它通那个数字——大写的数字那个叄“sān”。所以这个字在人名里头读起来很复杂。我们知道最有名的除了岑参(shēn),还有“孔门十哲”的曾参(shēn)(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还有汉代名相曹参(cān)。
那么同样一个字在人名里头为什么读音都不一样?有学者认为像岑参的这个“参”字,为什么要读“shēn”呢,是因为这个“岑”字,高峻之貌,“参”就取那个星宿,“动如参与商”。但是最麻烦的一个问题是,岑参没有留下字号来。从字号反推他的名字的读音,从音韵的角度就容易多了,因为古人的“字”,是“字以释名”,都是诠释那个名字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有学者就认为像“孔门十哲”之一的 “曾参”,就应该读曾参“cān”,因为曾参,字子舆,这个“舆”就是“车”的意思。那就是和儒家的“小六艺”(六艺有小六艺、大六艺(六经)之分。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这个“书、数、礼、乐、射、御”,这里头“御”,驾车有关啦。那么名字里头的这个字就应该是“参乘”之“参”(骖,读作cān,本意是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引申义是驾三匹马。也作“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尚左”,即以左方为尊。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驭手)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的人就叫“骖乘”,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防备车辆倾侧。),就是通那个“马”字旁加一个“参加”的“参”,意思是驾车的三种马。而曹参之所以叫“cān”,因为很简单,因为他字“敬伯”,而“参”是“下敬上”、“参拜”之意,但是岑参因为没有留下字号来,所以就很难确定。
不过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古诗词里头,只要写到岑参的,只要这个“参”字出现在韵脚里头就好确认。比如说宋代的孔平仲(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1044),字毅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其兄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长于史学,工文词,富于词藻,著有《珩璜新论》、《续世说》、《孔氏谈苑》、《朝散集》等。),写给这个苏东坡和苏辙的诗里头就说“二公俊轨皆千里,两首新诗寄一庵。大隠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参。雪天冻坐痴于雀,雨夕春眠困若蚕。不是本来忘世味,便投闲寂亦难甘。”(孔平仲《子瞻子由各有寄题小庵诗却用元韵和呈》)你看韵脚字都是“庵”、“蚕”、“甘”,所以又有岑参的这个名字,这个字在韵脚里头,所以这个地方肯定是读作“cān”。所以这样看来,其实就像刘长卿应该读作刘长“zhǎng”卿,司马长卿也应该读作司马长“zhǎng”卿一样,曾参、曹参和岑参,其实严格说起来从音韵学,都应该读作“cān”。曾参(“zēng cān”),曹参(“cáo cān”),岑参(“cén cān”)。虽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在史学界也没有完全得到公认,但是可能性要大很多。可是即使这样,语言学上还有一个规律,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读岑参(cén shēn)呢?是因为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规律叫做“讹变”,就是一种误读成为主流之后,影响太过大、太过久远,渐渐地这种错误当被社会上广泛所接受之后,渐渐的就成了一种约定俗成。不要说只是字音啦,甚至包括字义、语义都会发生变化。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这个成语本来是形容女子出嫁时的美好,但是后来因为讹变,变成了“逃跑”的“逃”,以至于产生了“逃之夭夭”这样的成语。
好吧,音韵说起来太复杂,我们还是回到岑参的名作和他的名句上。为什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那么精彩?大体而言你看古来写雪的名句,第一类是有些伤感基调的。我们刚才说了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崔涂的“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纳兰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包括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第二种呢就比较理性,甚至带有一种理趣。自从谢安给孩子们上课开始,他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就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但是谢道韫却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所以就这一句,谢道韫后来就被称为“咏絮之才”。其实她咏的不是“絮”,不是“柳絮”,她咏的是“雪花”。而宋人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宋朝·卢梅坡《雪梅》的诗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真是深得宋诗言理的旨趣啊!当然郑板桥的名句,尤其是他的那首《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真是别出机杼(别:另外;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别有生趣。
第三种写雪是写的大气。像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当然像先生写雪,那就不是大气了,那是霸气,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雪》宋朝 张元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当然还有他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真是江山与雪 “如此多娇”啊!怪不得要“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当然,第四种呢,就是以雪来写春天、写生机、写活力、写希望、写精神。这就更多了,像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春 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像王初(王初,并州人,仲舒(王仲舒(762—823)字弘中,并州祁(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文学家。少好学,工诗文。历任苏州刺史、洪州刺史、中书舍人等。元和年间(806—820),在南昌奖励文学,文风盛开。还邀请当时担任袁州刺史的韩愈来南昌,对南昌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有《滕王阁记》和《钟陵送别》等。)之长子也。元和末,登进士第。诗十九首。)的 “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早春咏雪》王初 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当然这一类型中,最最杰出的、最能体现生机活力、希望与精神的,就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那么,明明是能让“北风卷地白草折”的飞雪——八月飞雪,明明是冷得让“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明明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飞雪,也就是明明是苦寒至极的飞雪,为什么岑参能把它写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
此前的诗史解答这个问题,一般都说就是因为“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擅写奇景奇句。比如他另在封常清幕下所做的其他的歌行,语句也是奇幻如此。比如他的名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开篇就说“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再比如他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其中说到出兵之状,说“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都是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奇特、奇景,也都是非一般人所能道出的奇句奇篇。但是说到底,“奇”毕竟还是他的表现,不是他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是要问,他之所以能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内在的动力、内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就像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甚至包括他的很多著名的边塞诗篇,先生都称之为是“苦寒岁月中壮大的歌唱”,那么这种“壮大的歌唱”的动力,又到底是什么呢?
这就要回到我们开始的那个问题,也就是这首“送别诗”为什么主要内容写的是雪,却不是送别呢?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就要回到更早的问题,也就是那个“武判官”他到底是谁呢?以前都认为这个武判官到底是谁不重要,我个人认为这个武判官到底是谁非常重要。他和岑参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交情深还是交情浅?如果交情深,岑参在诗里为什么不花重点的笔墨去写他的好朋友武判官;如果交情浅,那么武判官的归京,为什么又能引起岑参这么大的感慨,以至于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
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我当年的大学同学叫孙植(孙老师),他写了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物新考》,这篇文章非常有说服力。史料充分、考据详细,揭开了有关岑参这首诗的千古之谜。他的考证过程我就不再赘述了,但是他的考辨结论我个人非常认同。他认为这个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写的这个“武判官”,其实就是中唐名相武元衡的父亲武就(武就[唐],(713-790),字广成,河南缑氏人,武甄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中前后在世。官殿中侍御史。以子元衡贵,追赠吏部侍郎。就著有文集五卷,《新唐书艺文志》行于世。)。当时武就可以说是早于岑参来到这个安西副都护,也是安西北庭都护封常清幕下作幕僚。请注意“判官”的这个官职,我们平常老百姓说起“判官”来,说的都是阴曹地府、阎罗殿中的四大文武判官。“判官”在古代官职中,始于隋代设置,到唐代,比如说节度使、观察使、包括西域各都护手下的僚属,基本上都可以称之为是“判官”。比如杜牧就有著名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嘛,所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写给韩绰判官的,就是韩绰在扬州,当时做幕僚。所以其实岑参到这个封常清手下做幕僚,其实也是“岑判官”。那么“武判官”也就是武就,在这个封常清幕下的资历,比岑参要老。而且应该是岑参来到封常清手下,天宝13年前后,武就就受李岘(李岘(xiàn)(708-766年),字延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玄孙,吴王李恪曾孙,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历经三朝,一生历任多州州牧,两度出任江陵尹,多次担任京兆尹,五次登上相位,六次官拜尚书,七次担任专门大使。历任要职,在任多有功绩,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梁国公。任官有为,知人善任,依法理政,正气不阿。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病逝,时年58岁。唐宣宗大中初年,诏令图形凌烟阁。)的推荐,回京任职。这对武就来讲是仕途通达的一个重要机会。
你看唐人,尤其是唐代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往往是豪情万丈、立功边塞?是因为在当时,要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因为当时仕途通达的一个很重要的套路,其实和今天一样,就是中举之后先下基层,任低级官吏,然后去援疆、援藏、到边地从军,、中枢机构。往往就可以一路通达,实现自己“致君尧舜,报国天下”的志向,所以武就就走的这条路。现在他等于是援疆使命完成,回京任职。回去之后,武就的仕途果然还是不错,后来官至殿中侍御史。而他的儿子武元衡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成为中唐一代名相,而武就则父因子贵,后来被追赠沛国公、吏部尚书(当是吏部侍郎)。
其实不只是武就走的这一条边塞从军、仕途通达的套路,连岑参和武就所入的封常清幕府,封常青——他们的幕主封常清其实也是走的这样一条道,甚至封常清原来和岑参都是安西都护高仙芝的幕僚。封常清这个人就更奇葩了,他原来和岑参他们一起在高仙芝的幕僚之中。因为封常清呢,长得特别难看,高仙芝一直不看重封常清。封常清后来就毛遂自荐,甚至反复自荐,甚至当面质疑高仙芝为什么以貌取人。后来高仙芝“奇其才”,给了他机会,而封常清文笔超卓,先是在儒生公务、公文的写作上崭露头角,后来又表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所以封常清一路走来,也是从底层一步一步走到封疆大吏。所以不论是封常清还是武就,他们的人生道路对于岑参来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和示范作用的。
岑参自己呀,那是生于官宦世家的。可是一生呢也非常悲惨,为功名奔波劳苦。他的曾祖岑文本(岑文本(595-645年),字景仁,邓州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后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西梁吏部尚书岑善方之孙,唐朝宰相,文学家。聪慧敏捷,博通经史。十四岁为父申冤,辞情激切,由是知名。萧铣荆州称帝,聘为中书侍郎。河间郡王李孝恭平定荆州,力劝安民。贞观元年,以为秘书郎,迁中书舍人,官至中书令,封为江陵子,参豫政事。 贞观十九年,从征辽东,卒于途中,享年五十一岁,褒赠侍中、广州都督,谥号为宪,陪葬昭陵。)是唐初名相,他的伯祖(岑长倩(?-691),荆州人,唐朝宰相,中书令岑文本之侄。早年曾任兵部侍郎。永淳元年(682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朝政。后迁为内史。天授元年(690年),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权势仅在武承嗣之下。天授二年(691年),加特进、辅国大将军。因不同意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得罪了武氏,被罢相,出任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后被诬陷谋反,下狱诛杀。景云元年(710年),追复官爵,依礼改葬。)和伯父(岑羲(?-713年),字伯华,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唐朝宰相,中书令岑文本之孙。文昌右相岑长倩之侄。岑羲进士出身,历任太常博士、郴州司法参军、金坛令、汜水令、天官员外郎、中书舍人、秘书少监、吏部侍郎。710年(景云元年),岑羲升任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便被罢相,出任陕州刺史。712年(先天元年),岑羲再次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后以保护睿宗之功进拜侍中,封南阳郡公。唐玄宗继位后,岑羲依附太平公主,图谋不轨,意欲作乱。713年(开元元年)七月,,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岑羲伏诛。)也都曾经官至宰相,所以这个岑氏家族原来是有一段非常光荣的过去,岑参也经常引以为傲。他的《感旧赋》里就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江陵公为中书令,辅太宗;邓国公为文昌右相,辅高宗;汝南公为侍中,辅睿宗。相承宠光,继出辅弼。《易》曰:「物不可以终泰,故受之以否。」逮乎?武后临朝,邓国公由是得罪;先天中,汝南公又得罪。朱轮华毂,如梦中矣。今王道休明,噫世业沦替;犹钦若前德,将施于后人。参年三十,未及一命,昔一何荣矣,今一何悴矣?)可是到了岑参,已然家道中落,兼之父亲早逝,这就让他的功名思想更加强烈,立志要重振家风、荣宗耀祖。
天宝三年,三十岁的岑参好不容易高中进士,可是唐代的进士一开始授的官职其实都是非常低的。岑参被授兵曹参军,其实只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他不甘心在这种小官任上,蹭蹬岁月,所以他写诗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乃英雄一丈夫”(岑参 《送李副使真诚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啊!所以他立志向班超学习,投笔从戎。所以天宝八年的时候,他辞官出塞,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僚,到了天宝十三年,他二度出塞,又去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就在他来了之后没多久,武就算是他的前任。前任判官终于结束了武就自己的援疆的、重要的历练历程,得以回京任职,得以重新大展宏图。所以岑参和武判官、和武就的关系,可能交情深不到哪里去。你看他说“中军置酒饮归客”,“中军帐”那就是主帅的营帐。而岑参呢,只是主帅帐下的一位幕僚而已,他自己显然没有资格在这个地方设宴为武判官饯行的,说明他只是送行队伍中一位普通的陪客,而他与武判官,也可能只是一般的同事关系。反过来,小小的武判官归京,主帅居然在中军帐亲自出面大摆宴席,为其饯行,这就暗示着武判官此时归京,那非常有可能是要受到朝廷的重用和提拔,因为这确也是唐人士大夫建功立业的一种仕途上的套路。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岑参此时的心情。他为什么他重点的笔墨,并不是在写武判官,而是在写这天地之间的奇景,甚至把胡地的苦寒,把那能吹折白草、冻彻红旗的、冻彻天地的大雪,都能写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因为他的笔墨之间写的不只是边塞,更是自己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追求功业的那种昂扬的姿态、那种不舍的追求、那种不抛弃、不放弃。所以为什么这首诗最打动读者心灵的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样的奇情壮采,是因为它们描写的、表现的是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是盛唐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后来一直不抛弃、不放弃的岑参、一直昂扬奋发、努力进取的岑参,在“安史之乱”之后,也在杜甫的推荐之下,终于获得了回京任职的机会。虽然最终未能像高适那样一展平生宏图大志,但最终也做到了嘉州刺史,所以后世称之为“岑嘉州”。
唐人杜确的《岑嘉州诗集》序里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在当时岑参诗歌影响之大。尤其他的边塞诗,两度出塞,有七十多首边塞诗,是唐人边塞诗创作最为丰富者。而陆游则推崇岑参说“笔力追李杜”,认为岑参是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先生在《论唐诗》中则以为岑参的边塞诗“情思浓郁,是壮大的歌唱,背面有着厚积的力量在支撑着”。,甚至说“比较起来,从艺术风格的独特鲜明,以及所反映生活面的丰富广阔而言,高适显然不及岑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
所以,你看那样的边塞,你看那样的飞雪,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是“君不见古来边塞风雪苦,至今犹忆岑嘉州”!
往期解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