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言與司合 No. 9 -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作者:应止善 |
词虽然全盛在宋代,之后逐渐衰落,到清代回光返照,有了清词中兴,但是在宋代鼎盛之前,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
词在南朝时期就开始萌芽,隋唐时期作品渐多,到了五代时期开始壮大,至宋代而到鼎盛。最初词叫做“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配合音乐合唱用的,就跟现在的歌词相似。不同的是,词由曲牌而定,不同的曲牌有不同的字数、句数限制。
今天就来讲一首大诗人李白的传世名作《忆秦娥》(箫声咽),虽然有人对于此作品是否为李白之作有所怀疑,我们非专业人士,通常认为还是李白的作品。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描写的是思妇思念爱人之情,凄婉动人,在此基础上,又超脱单纯的思念,抽想到更高层次的历史兴衰。整首词又透露出开阔的气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不仅如此,此词还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洞箫的声音是很低沉的,不像笛子那么亮丽高亢,古琴声音也很低沉,因此自古琴箫合奏,是一种绝配。正因为箫声是如此的低沉哀婉,好似人在呜呜悲咽,惊醒了正在楼上正在梦中的秦娥,而此时一弦明月正挂在楼头。过去,多少个夜晚,梦醒以后,孤冷难眠。那在楼头的明月以及楼下的柳树,月月盈亏交替,年年柳絮纷飞,而那离人,却依旧未归。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每当看到如此景象,不由得想起当年霸凌送别之情。真是“悔当初,不把雕鞍锁。”《雍录》载:“汉世凡东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柳的意象经常被用来描写送别场景,柳谐音留,又有折柳送别之说。因此古诗词中涉及到远行、离别、羁旅等,都会出现柳。周邦彦的《兰陵王》(柳荫直)这首词个人很喜欢,其中有句“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就是形容来往送别时折柳次数之多,以后有机会分享这首词。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下阙换头比较突兀,从一个小空间突然切换到广阔的乐游原上,正当是清秋节,也就是重阳节,大家都忙着登高游玩,在兴尽回归后,咸阳古道已经没有之前的热闹,归于寂静。而有一人茕茕孑立,目睹这一切的变化,在西风残照下,看着那汉家陵阙。
此时,个人的忧愁已经被抛开,融入了大的历史空间中,通过对咸阳古道、汉家陵阙意象的抽取,进入历史的反思。古道上,曾几何时,来来往往不绝如缕,最终剩下的,只是汉家陵阙,过去的繁荣、强盛,终究会被埋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秦汉时期已经过去,对于当下是虚的,眼前的古道陵阙却是实实在在的,通过眼前实景,又可以联想到当下唐朝的未来。至此,过去、现在、未来串联起来,历史的消亡感、无法长久感袭来,让人窒息。
PS1:读史可以明鉴,到一个地方去旅游,知道此地的人文历史,可以更好的欣赏景点的韵味。置于同样的空间下,更能感受到往今来的世事变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终归于土,就会更加珍惜现在,把握当下,好好感受生命。人生不满百,何必常怀千岁忧。
PS2:在宇宙的一百多亿年的演变中,银河系才出现多久,太阳诞生也就50亿年左右,地球出现就更晚了。而人类的出现,放到大宇宙历史中,更是微不足道。有个视频,说的是将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划分成一年356天,人类的历史才占了最后的一分钟,仅此而已。
PS3:贴上一首以前写的作品,诸位见笑了。
忆秦娥
晓風残月
秋夜月,西风飒飒吹枯叶。吹枯叶,呜呜响彻,似人悲咽。
异样天气重阳节,三秋桂子馨香绝。馨香绝,秋风吹尽,落花如雪。
—— 2010年10月19日
☞————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
【公众号简介】:
此公众号为个人兴趣所建,期望于繁忙的工作中,有一丝的空闲,回归于诗词的精神家园。记录在生活中的某些瞬间,和诗词相通时的感受。
眼前之景,目之所及,心之所往,魂之所向,于诗词之中,古人皆有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