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国内的朋友说,“外孙女都没学过,居然能跟着音乐翩翩起舞的不错,看来她也不太笨。” “儿子三岁就很喜欢唱歌,去哪里给他找个适龄的老师?“ ”我这孩子没别的爱好,就喜欢乱写乱画。“ ”这娃真让人头疼,每次做那些没用的手工,都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
好,今天我来讲讲澳洲孩子的故事,他们跟上面的中国小朋友一样,在年幼时,自发的喜欢着唱歌跳舞,画画写字,以及跟动手有关的“发明创造。“一起来看看他们爸妈的做法。
小A同学8岁,艺术仿佛代表她的全部灵魂。细细勾勒一幅画,用很久很久着色。别人一个小时完成的美术任务,她通常至少花三小时,自愿牺牲课间留在教室里画画是家常便饭。在学校参与横笛和乌克丽丽乐队,尝试自己创作,开心的抱着小乐器,哼着搞笑的歌词。
她的绝活是跟着不同节拍、感情、风格的音乐跳舞,肢体的律动随意自由,协调的恰到好处。跳绳俱乐部在老师休息室外的小广场开展活动,音乐一响,她就跑出来,对着从外面看不到里边 、像反光镜一样的窗户舞蹈,动作随性而为,头发飘散,神情专注,小脸红扑扑可爱极了。她从来不知道,窗户的另一侧,老师们总是饶有兴致的欣赏她的原生态作品。
我终于忍不住问妈妈:“打算给小A报个舞蹈班吗?”妈妈答道:“也许吧,看她的意思,希望和小A一起,慢慢找到一个她感到舒服、有共鸣的舞蹈老师,在允许自由发挥的基础上教给她基本要领,就算用上半年时间也值得,希望她去了能快乐。”
这是小Z同学九岁时无师自通的水彩作品,她喜欢浏览画作、照片和去美术馆,也热爱大自然。
妈妈说:“经常和小Z一起看各种美术作品,展开讨论。逐渐的,她对各种笔、颜料、画布、纸张都有一定了解,同去艺术用品店时,她想要什么,我都尽量满足。在家灵感来了,自己安排材料,不管画了些什么,我和爸爸鼓掌赞美。”
我问:“需要找位导师引导孩子吗?”妈妈笑笑:“我想象的理想导师,教授基本技巧即可,无需带着孩子一笔一画的制造赝品。有了基本技巧,剩下的,全凭她的感觉、感受和自由发挥就好。 ”
连续两年圣诞节,小Z都用自己的画当礼物送给我,特别珍贵。今年她快十一岁了, 还没有正式跟随美术老师学习,依旧随心所欲,自主发挥着,那些画,都灵动极了。
Z八岁画作
不由想起几年前在悉尼认识的小姑娘Sia,假期中的她不愿去其它地方,跟着做老师的妈妈来新南威尔士大学参加教育在职培训。妈妈身体轻度残障,行动缓慢,Sia负责买水买饭。这十几岁的小女孩也对我们的课程饶有兴趣,时不时停下写作业,听听大人们的内容。熟络起来,才知道,刚上中学的她,已经出版了一本小说: The Turquoise War。
在内页中,她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妈妈,感谢她在我写作过程中的支持,以及接下来的支持。 也献给我的英文老师,没有他的鼓励和帮助,我永远都不会下决心写作这本书。妈妈告诉我,连续几个月,Sia完成作业后,独自写作到凌晨,从来没有间断过,她被孩子的坚持所震惊和感动。
相信这位妈妈为女儿创造的宽松环境,对她爱好的支持,与另外一对父母的做法如出一辙。 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洲首府霍巴特住着小姑娘 Emma一家。她十四岁那年自写自画的绘本Henry the Goat,可不是石头缝里冒出的孙悟空,咣当一下横空出世的。从能握住铅笔起,Emma就开始涂涂画画了。 八岁那年,山羊Henry的形象跃然纸上,Emma 觉得,它是历史上最富有热情和喜爱乐趣的山羊。
不难想象,Emma的父母一定没说过:“画的什么乱七八杂的。“ ”别画了,把桌子都弄脏了。“”就知道瞎画,也不干点儿有用的。“ ”又画上了,多浪费时间!“他们一定是女儿的首席粉丝,给了她无限的支持和信心。 看看书封底上Emma甜美的笑容就知道,她的成长应该无比自在吧。
优质的陪伴,是在信任和爱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发展天性,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自由的感受、寻找和积累。这期间,家长愿意欣赏孩子的探索和尝试,享受倾听他们的心声,在鼓励的基础上适当提小建议,在他们沮丧时送上温暖怀抱,使用积极用词保证安全感,孩子和家长之间没有壁垒,像朋友般相处。 艺术,不一定是“学“出来的,还可能被”学“没。为了保护和延续他们的艺术感,允许他们在宽松的氛围里自由发展自己的爱好,开心的做自己吧!
请关注终生学习家,让我们一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