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浙医二院滨江院区综合ICU(重症监护室)A4病床区里,一首展现大唐盛世的琵琶曲《六爻》让
重症病房生机盎然。
这是一场特别的独奏会,演奏者是年轻的90后住院医师张心怡,聆听者华宁(化名)是苦苦等待心脏移植的重症病人。
戳这里聆听现场演奏
罹患严重心脏病20多年
等待心脏移植的她对生命失去信心
华宁今年44岁,但罹患肥厚性心肌病已经20多年,这一度让她非常痛苦。但她是个不向命运屈服的女子。
婚后,因为身体的原因,身边的人和医生都坚决反对她要小孩,但坚强的华宁坚持顺产生下两个孩子。甚至在生一胎时,她在手术栏上坚定地写下“如有意外,请保小孩。”现在,她的大儿子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小儿子读小学六年级。
但幸运之神没有一直眷顾华宁和家人。一年前,华宁的心脏疾病开始恶化,不得不接受射频消融术,但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8个月前,医生考虑是肥厚性心肌病失代尝终末期,建议做心脏移植。然后,等待一个合适的心脏供体绝非易事。这之后,华宁开始靠药物维持心脏的活力,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整日被限制在床上,一活动就胸闷气急。
5月7日,华宁病情加重,5月9日注进了浙医二院综合ICU。综合ICU主任黄曼带队进行了四五个小时的抢救。然而,严重的心源性休克,纵使大剂量的药物也无法维持血压,抢救后,华宁进入了昏迷状态。
在昏迷13天后,华宁终于苏醒了。醒来后,她开始害怕焦虑,整晚整晚做噩梦,总觉得有人拉她进入黑暗深渊。
医生在ICU病房为她演奏
一首琵琶曲重燃她对生命的渴望
“黄主任,我想听一首琵琶曲。”5月25日,华宁对前来查房的黄曼主任说。“当然可以,我们是有乐队的。”黄曼爽快地答应。
黄曼嘱托当晚值夜班的张心怡医生带上琵琶,下午4点左右来到综合ICU A4病房。张心怡医生是个九零后,去年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成了浙医二院综合ICU的一员,她8岁就开始学琵琶,十几年前就通过了琵琶十级。
听说有人来给自己弹琵琶曲,华宁赶紧让护士帮忙整理头发衣服,戴上眼镜,郑重地等待只为她一人演奏的演奏会。
当天下午,一场特别的演奏会在A4病床旁进行。张心怡为华宁演奏的是一首展现大唐盛世的《六爻》,这是一首欢快、明朗的曲子,两人都陶醉在音乐里。
“我何德何能,可以在这样的处境下,听到这么美妙的乐曲,”华宁动情地说,“我会坚定信念,积极配合治疗,一直等待合适的供体。”
“您的手术一定能成功,加油!”演奏结束,张心怡抱着琵琶走出房间,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忙碌的工作。
这段时间,华宁终于可以安心入眠了。“这里从主任到护士都很好,整天鼓励我,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华宁说,这里的医护团队让她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她会坚定信心,等待合适的心源。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ICU里的人文关怀不止是琵琶曲
“有时候,生死之间,只隔着一个ICU,但是我不希望患者觉得进了ICU就是暗无天日的等待死神,这里应该充满希望,”黄曼说,“在这里的患者,如果提出要求,我们能实现的都会尽力去满足。”
作为病区主任,黄曼经常凌晨一两点钟还在等待值班的医生汇报各床病人的情况,要等所有病人休息后,她才能安心入睡。在做任何一项治疗方案时,黄曼也会与病人、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综合ICU是个特殊的病区,很多外界觉得正常的事情在这里都是不被允许的。但在能力范围内,黄曼带领着医护团队,还是尽量给病房的患者带去一些生活气息。例如,要求每天早晨将病房的窗帘打开,让患者见到阳光。病房里摆放着钟表,画作,病房里时常想起轻柔的音乐声。
在浙医二院综合ICU的休息室,墙上贴着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于浙医二院综合ICU病区的所有医护人员来说,这句话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时刻践行的服务。
见习记者 冯双 通讯员 方序 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