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一切原著者的付出。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将删除。如需发布信息 可直接回复微信。
孩子们认真学习着月琴弹奏
孩子们的左手在月琴品位上自由游走,纤巧的右手指熟练拨动琴弦,流动的音符时而铿锵、时而悠扬、时而如诉、时而如歌……随着音乐的变化,情绪也随之起伏,时而闭目凝思,时而笑逐颜开,时而轻摇身体……
正如彝家谚语:“不是月琴在说话,是手指在说话;不是手指在说话,是心儿在说话……”音乐中,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澄澈见底。
走进冕宁县民族希望小学校园,一面面会说话的校园墙扑面而来,用彝汉双语写就的有关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标语赫然入目。进大门右前方的艺术墙,画满彝族巨型史诗《支嘎阿鲁》的传说故事。英雄支嘎阿鲁弯弓射日、除妖降魔、呼风唤雨、伸张正义的故事栩栩再现。
一阵弦乐随风飘来。循着音乐、步入博爱楼,拾阶而上,走到三楼,原来是该校月琴培训班的孩子们正在练习曲子。
彝族传统器乐培训 学生追逐家长支持
三年级一班的苏燕同学,家住冕宁县大桥镇大桥村,刚满10岁的她,经过20多天的培训,此时已经能熟练弹奏一首曲子。
刚刚练习时,苏燕和其他同学一样,总是记不住曲谱,更别说熟练记住指法。但在老师悉心的指导下,苏燕先从学习视唱曲谱开始,再记住哪个音在哪根弦?哪个品位?在课外时间,闲暇之余,苏燕总是用手指在胸前做空弹练习。晚上,洗脚上床后,苏燕也会将曲谱、指法在脑子里过几遍。经过反复训练,仔细琢磨,慢慢地,苏燕不仅熟练记住了曲谱,手指也灵活了。当一个个动听的音符从指尖流淌出来,小苏燕别提有多高兴了。
9岁的胡建勇同学,听说学校要办彝族传统器乐培训班,就迫不及待地回家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听说孩子要学月琴后,认为这是学习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便欣然应允。
冕宁民族希望小学彝族传统音乐培训班自开班以来,收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热烈欢迎。
受邀教孩子演奏技能 陡增月琴老人使命感
余建国是来自冕宁县彝学会的志愿者。,忘我地哼着曲谱,打着节拍,成了孩子们关注的聚焦点。
现年62岁的他,是一名退休音乐教师,也是一名出色的月琴演奏师。自幼酷爱彝族传统器乐的余建国,“琴龄”已有50年。在他的记忆里,幼时的彝乡,村村寨寨都有会吹笛子、奏口弦、弹月琴的民间艺人。近年来,随着一个个民间艺人的老去,能弹奏彝族器乐的人越来越少。余建国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当得知冕宁民族希望小学要开设“彝族传统器乐培训班”,并被受邀担任“教师”时,余建国激动不已,欣然应邀。
孩子们正在练习的曲子叫《彝海琴声》,由余建国自编原创。因为作者熟悉彝族经典器乐,又有扎实的乐理基础,乐曲既原汁原味地传承了彝族传统音乐风格,又通过优美的旋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彝海结盟》红色主题。
冕宁县彝学会会长加沙陈加,不仅是一位民间月琴演奏家,还是一位月琴制作大师。亲自放线、锯木头、再通过砍、刨、磨、贴等近十道工序,制作出一把把精美的月琴。每一个月琴形状、大小、音色如出一辙,标准统一,令人叫绝。年近七旬的他,听说民族希望小学要办月琴培训班,在十几天的时间里,用简陋的工具,不知疲倦地制作出了二十多把月琴。
冕宁民族希望小学彝族传统器乐培训班开班以来,得到冕宁县彝学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营造学校艺术氛围 更是发展特色教育
近年来,冕宁县民族希望小学借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东风,不断完善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优化教学资源,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奋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学校扎根当地、结合实际,深挖地方民族文化,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素质教育路径。在“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工作思路指引下,积极走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内涵发展之路。由该校创作编排的舞蹈《天菩萨》曾在省州各级文艺汇演中多次拿奖。
本学年来,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每周三节的校本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充分利用节假日,对学生免费开展笛子、口弦、月琴、克智等彝族传统文化培训,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冕宁地处藏彝走廊核心区域,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当地党委政府正将文旅产业当做首位产业来抓。彝海结盟新寨、西河村等彝族文化特色村寨相继崛起;即将开建的冶勒景区和县城新区建设中,也规划了彝族特色风情小镇;凉山索玛花开国际艺术学校将落户冕宁。
在这样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的地方,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成了冕宁县民族希望小学除教学以外的重点。该校校长王玉雄认为,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学习几年,再和初中、职业技术学校后续培养做好衔接,这些娃娃的未来一定是不一样的。这也算是为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文化资本提供人才储备,必将大力推动冕宁文旅产业的发展。
冕宁县民族希望小学始建于1937年,前身叫冕宁县边民小学,是目前冕宁县唯一一所民族重点寄宿制小学校。2017年,学校在编教师65人,二十二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5人。
这是一所有优良传统的学校,凉山州第一任州长瓦扎木基、、原四川省委常委刘绍先等许多优秀的民族人才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
“月琴如父,口弦如母”,正如彝族谚语所言,温馨亲切的旋律在耳畔久久萦绕,也让这所安扎在藏彝走廊的民族小学的校园里除了孩子们的朗朗书声,还回荡着悠扬的月琴声。(马青青 记者 伍忠明)
转自: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