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全球艺术文化网,一键关注我们!
题记:最近在网络流传着这样一则小故事: 同是两根竹子,一根做成了笛子,一根做成了晾衣杠。晾衣杠不服气的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笛子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做。晾衣杠此时沉默了…这则寓言向大家表达的是人生的价值, 要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
说起笛子,又说起使命和价值,于是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著名笛箫制作师丁小明先生。
丁小明是当代著名的中国笛箫制作师。他已有超过三十年的制作箫笛经验,所制作的笛箫产品低音浑厚饱满,中音明亮,高音通透,音准佳,工艺精良,因此深受专业演奏者、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欢迎。众多知名的笛箫演奏家如陆春龄、赵松庭、孔建华、杜次文、向思义、俞逊发、李镇、曲祥、蒋国基、詹永明、王次恒、张维良、戴亚、唐俊乔、荣政、陈悦、袁非凡等,都选用他所制作的专业笛箫。由丁小明一手创建的品牌“鸣声”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鸣声”的产品通过行业标准,品质保证,热销全球,遍及世界各地。
今年八月,借着同去参加林文增全国笛子艺术研修班的活动,记者有幸采访到丁小明先生。
记者:丁先生您好,今天想请您聊聊竹笛从采竹到制成成品笛需要怎样的一个过程?大致有多少道工序呢?
丁小明:笛子从选料开始一直到演奏家手里是一个非常不易的过程。从选料到存放到烤竹再到定音、调音等都是重要的过程,如果细分的话整个流程共有七十几道工序。
首先,选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长在山上的竹子分两类,沙土竹子和泥土竹子。泥土竹子比较扁,而沙土竹子比较圆,用来制作乐器品相就会好很多。除此之外,阴山和阳山的竹子也是有区别的,阳山的竹子外表好看,但硬度不够,而阴山的竹子生长速度要比阳山的慢一周左右,虽然外观比较“黑”,但是密度比较大。
我们上山选的竹材通常需要生长4-5年左右,砍下来后再存放3年左右,才能开始制作。因为生长了5年的竹子从硬度、厚度、乃至整个密度来讲都是最好的阶段,是竹子的“黄金时期”。而存放三年经过自然风干后,材料才会稳定,音色也会稳定。
记者:存放竹材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丁小明:存放竹材最好是在木房里这样便于通风,如果在水泥房存放呢,就会由于通风不够而容易发霉。竹材与木材有很大的不同,越是好的竹材越不容易保存,容易裂掉,很可惜。这也是让我们制作师感到头疼的一件事。
记者:存放了三年的竹子开始生产了,制作流程是怎样的呢?您来讲讲吧!
丁小明:好的。选好材料后我们开始烤竹子,烤竹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很难,有时需要烤两到三遍。同时,竹材在烤的过程中也会有开裂的现象,而竹子头尾的粗细落差则会直接影响到音准。竹子烤好后,先手工刮皮,锯节,灌头,通竹花,磨光,定调,划吹孔,然后就是打吹孔,在确定内径后或根据客户要求定好音孔位置后开始打孔然后是调音再到人工
修整、调音准等等。调音准呢又分粗调和微调。然后还有接头镶牛角、接铜套、打磨、刻字、扎线、刷漆等一系列工序。单刷漆这道工序就需要涂虫胶片三次。
记者:看来从竹子生长一直到演奏家手里的精品乐器真是一个艰难又艰辛的过程,作为制作师您认为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呢?
丁小明:制作师最头痛的事就是有好料子却做不出好的乐器。比如曲笛没有低音、梆笛没有高音,这是我们最头痛的。由于每根竹子、每个料子都是天然生长的,它的密度、厚度、粗细落差等等都不同,因此没有固定的模式去学习,完全靠多年的制作经验积累。
我幼年父亲早逝,母亲年迈,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小学没毕业就开始当学徒,跟随周林生先生学习箫笛制作。早年制作笛箫没有机器辅助,纯手工的乐器制作工序比起现在要零碎繁复,进行起来也艰苦许多。我1987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向沈钰青老师和赵景国老师学艺,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进一步规范了制作技术。尤其在调音上掌握得更为完善。后来经过多年不断地探索,归纳实践经验,我反复查阅资料,汲取各地专家、乐友的回馈意见,我制作的竹笛产品也得到越来越多演奏家的认可,让我由衷的感到欣慰。
记者:作为一名专业演奏员,我们知道竹笛制作不易,保养就更难了,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笛子开裂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您能介绍一下竹笛保养和维护方面该注意的问题吗?
丁小明:好的。笛子开裂是由于温度和湿度骤变引起的。在北方的冬天要想防裂,温度和湿度要接近南方会好很多。大家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放在卫生间,尽量避免太阳直晒和远离暖气。在我处理过的返厂维修的笛子中,遇到最多的情况是接铜处,有的是铜套长期不打开完全锈死了,有的是铜套附近竹子开裂。铜套附近最易开裂,主要是由于竹子和金属的膨胀系数不同导致的。这个问题温差减小就会避免。铜套生锈也可以避免,就是经常在铜套上擦一些润滑油,保持润滑。其实竹子开裂属于正常现象,而且越是好笛子越容易开裂。发生开裂时,如果不严重用胶水堵上就可以,如果严重的话就要返厂修理。
记者:大家都希望能够买到老竹子做的笛子,怎样来区分料子的好坏呢?
丁小明:大部分人会认为,沉的竹子可能会好一点,因为竹材密度大、竹壁够,但仅凭这一点还是不够科学。关键还要吹,听感觉,有震动、有共鸣的就是好笛子。
丁小明曾经说:“ 我没有靠山,自己就是山!我没有天下,自己打天下!我没有资本,自己赚资本!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我弱了,所有困难就强了。我强了,所有阻碍就弱了!活着就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生活,你给我压力,我还你奇迹! ”凭借自己的技术、毅力与恒心,丁小明白手起家。 从1993年开始筹办“鸣声”品牌,1994年创立鸣声笛箫社。经过二十多年苦心经营和打拼,丁小明制作的箫笛逐步受到更多爱乐者的认可,鸣声笛箫社也成为国内口碑极佳、人人皆知的乐器品牌。2000年开始,丁小明与知名网站“笛友之家”联手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举办参与多项活动。如2005年,在北京设立“鸣声”办事处;2006年,丁小明受邀至大连张立忠笛子基地举行活动并赠送新款竹笛;2007年,丁小明赠送“鸣声”巨笛与贵州省玉屏县副书记和副县长;2007年8月,杭州余杭鸣声乐器厂成为安徽省竹笛学会特别合作单位;2008年,杭州余杭鸣声乐器厂在中原湖北省荆州成功举办“鸣声之夜”竹笛名家名曲音乐会…在提升、精进笛箫制作技术之余,丁小明还十分热衷推进中国笛箫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多次赞助各项笛箫大赛与民乐活动,如“家乡情”——詹永明师生新年笛子音乐会(2007)、江苏第二届、第三届“琴声杯”竹笛大赛活动(2008、2009)、第六届中国笛子艺术夏令营活动(2008)、“鸣声杯”首届中国竹笛葫芦丝演奏网络直播大赛(2009)、“松庭杯”第二届全国竹笛邀请赛(2014)等。
出于对家乡热爱之情,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笛箫文化产业的发展,丁小明除了建设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外,还带领家乡的同行们一起奋斗,振兴地方产业。此举曾在2007年受到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专题采访播报。2011年在杭州市委市政府、余杭区委区政府、中泰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丁小明发起成立了中国首个竹笛专业合作社——杭州余杭迪乡竹笛专业合作社,偕同当地83户社员共同发展,培育笛竹竹林一千余亩,增强了笛箫产业未来的可持续性。2012年成立丁小明杭州余杭中泰竹笛研究所,制定出《竹笛制作技术规程》。该标准还通过了杭州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审核,成为中泰竹笛制作的统一标准。这一标准的成立可谓为笛箫制作产业的标准化、现代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为业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央电视台、杭州电视台、余杭电视台、《中国竹笛》杂志社、《乐器》杂志社等各大媒体,多次对丁小明的创举进行专题采访和报道。
(长按下图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