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石窟里,也有着诸多儿童的形象,他们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些画的是儿童在游戏,认为游戏中也可积累功德。还有一些是绘在西方净土世界里的“化生童子”,表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愿望。还有憨态可掬的拜佛童子等等。
让我们走进敦煌,走进壁画里,去寻找佛殿里的孩童们,那些天真可爱的童子,感受他们的童心与童趣,穿越千年,仿佛依然还能聆听到那些欢声笑语……
玩乐童子
▼
嬉戏是儿童的天性。敦煌壁画中绘画了一些古代的儿童游戏,它们有些来源于仪式和故事,有些来自于民间,有些游戏至今仍在流行呢!
▲莫高窟23窟 盛唐 聚沙成塔
上面这一幅画,有四个胖乎乎的童子在田间作聚沙之戏,沙堆已高出童子一头,他们仍在努力往上堆。
在“法华经变”中经常出现三五成群的童子,聚沙为戏。《法华经·方便品》说:“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此说反映了两点,其一聚沙为戏,确是儿童的一种游戏。其二,如聚沙成佛塔便是一种功德,可因此而生天成佛。
故事中说:往昔有五百幼童相结为伴,天天在江边游戏,江水把幼童席卷而去。因其聚沙作塔的功德,均生兜率天宫。
莫高窟盛唐23窟《法华经变之方便品》,这幅画中呈现出了儿童在玩聚沙游戏时的天真烂漫情态。敦煌地区有很多的沙漠,儿童聚沙之戏也是现实生活的切实反映。
▲莫高窟217窟 初唐 群童嬉戏
一群男孩,光头,脚穿布袜,正在做“叠罗汉”的游戏,上面站立的童子一手执莲蕾,一手提莲蓬,右脚踏在下一童子的背上。另一名童子以右掌支撑着上立者,罗汉终于叠成了,难怪前面那个童子正拍手为他们叫好。
“叠罗汉”的游戏气氛非常欢快。类似的题材,后来演变成独幅的婴戏图,成为象征多子多福的民俗画。
▲莫高窟9窟 晚唐 骑竹马童子
骑竹马的儿童,身穿花袍服、内着襕裤,足蹬平头履,左手扶竹马,竹马弯弯,右手执一竹梢,作赶马之鞭。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正是我们赞颂的美好感情吗?
骑竹马的这种游戏,流行于全国各地。以一根竹子放在胯下作马,来回奔跑,乘骑为戏。《后汉书·郭伋传》:“伋任并州(今内蒙古、山西等地)牧,到西河美稷时,数百名儿童,各骑竹马,于道路迎拜。”可见此游戏由来已古,白居易:“笑看儿童骑竹马。”至今骑竹马之戏仍然流行。
▲莫高窟112窟 中唐 群童采花
七名童子正在采花作乐,三名在树上,四人在树下,每人的动作情态各异,或攀枝,或摘取,或仰接,或俯拾,或结束,情趣盎然。
鲜花是最常见的供物,花供养源于印度的原始宗教,后成为仪式之一。用花供养佛,佛作大欢喜,供者大功德。
画面中没有直接表现献花敬佛,只见一群儿童正在忙碌而欢乐地采花,更衬托出人心如童子般的纯真、可爱。
▲莫高窟61窟 五代 杂技
这是《楞伽经变》中的杂技。低矮的帷帐内伸出一竿,竿头置一圆轮,两个人身穿圆领短衫、短裤的童子叠立在圆轮上表演。帷帐前铺地毯,六人组成的乐队,表演着横笛、拍板、曲项琵琶、笙、排箫、竖笛,他们头戴展角幞头、身穿各色圆领长袍,腰间系带,有坐、有站、有正面、有侧面、有背面。
琵琶、笙和排箫仅露出很少一部分。构图上采用有露有藏的手法,线描利落。
我国小儿竿技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张祜《大酺乐二首》中就有“小儿一伎竿头绝”之句。五代壁画再现了儿童杂技。
▲榆林窟15窟 宋代 杂技击球童子
▲莫高窟第79窟 盛唐 童子倒立-
化生童子
▼
所指的化生,就是从莲花中所生。“化生”即“花生”之意。接阿弥陀佛来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他的生命会在西方净土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中育出后,从莲花中花生出世。但他花生出世的时间,由前生修行的业力而定,分为“三辈九品”,即“三等九级”。因此,画工们为了形象地表达这一内容,在莲花含苞或刚开的莲花中画一些或坐或立的童子,人们称之为“化生童子”。
▲莫高窟220窟 初唐 阿弥陀经变之化生童子
在《阿弥陀经》中,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没有痛苦烦恼、没有疾病、人人都幸福安康,地上铺满黄金,天上飘满鲜花的净土世界。那么,这样一个充满向往的世界,如何才能实现呢?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中讲,主要通过两个方式来完成,即阿弥陀佛现前来迎和莲花化生,有坚定信仰的众生在临终时,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前来迎接上天,将其接引到净土世界的宝池中,然后经莲花化生。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中这样记载: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李白《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并序 》(李太白全集卷之二八):“八法功德,波动青莲之池;七宝香花,光映黄金之发。清风所拂,如生五音,百千妙乐,咸疑动作。若已发愿,未及发愿;若已当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国,功德罔极,酌而难名。······”也正是描绘了西方净土世界的美妙。
莫高窟初唐220窟的阿弥陀经变画,气象恢弘,呈现出大唐的气象和那时的净土信仰。经变画的净水池中绘有多个可爱的化生童子,形象生动,有的手舞足蹈,有的还作倒立状,让人心生欢喜。
宝池中,三名童子站在莲叶、荷花上欣然起舞。年龄最小的是左侧者,头上总角,额前留一綹鬌发,这是出生三月后剃头特意留下的头发。另两名剪发、未冠。
他们的服饰有两种,一种是中原传统的,着半臂,下穿小袴,即短裤。半臂即短袖上衣,盛行于唐,据说汉代时,高祖嫌其袖长,减之,称作“半臂”。唐代诗人李贺的《儿歌》中写道:“竹马稍稍摇绿尾,银鸾䀹光踏半臂。”正是儿童着半臂玩游戏的欢乐景象。
另一位儿童的服饰来源于外来文化,立在荷叶上的童子着背带条纹小口裤,又称波斯条纹小口裤,从波斯传入,新疆、敦煌直至中原内地均流行,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三个童子的服饰体现了唐代文化中外兼蓄的开放特色。
还有的童子正从莲花中化生而出,或坐姿,或站立,双手合十,清净而欢愉。
▲莫高窟220窟 初唐 阿弥陀经变之化生童子
莫高窟220窟的化生童子肤色变黑是因为颜料氧化,最初的颜色乃是肤色。但童子形象依旧生动活泼。
▲莫高窟329窟 初唐 化生童子
这幅是两名化生童子,均着秦汉以来的中原传统服饰,下者戴围嘴,亦名“裺”,是小儿的涎衣。上者戴肚兜,俗称“兜兜”,通常以鲜艳的罗绢制作,着时两带系结于颈,另两带围系于腰,起保健和保暖作用,在北方汉地区非常流行。
▲莫高窟329窟 初唐 化生童子
两名童子上者着兜肚,下者戴围嘴,他们一足踏莲花,一足上扬,与手势配合,作舞蹈姿态。中国百姓对此形象倍感亲切,这样的“娃娃”谁能不喜欢呢!
▲莫高窟220窟 初唐 化生童子
拜佛童子
▼
▲莫高窟197窟 中唐 拜佛童子
两名赤身胖娃娃拜倒在面前,显得格外纯洁可爱。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赤子之心”啊!
供佛童子
▼
▲榆林窟29窟 西夏 普贤变局部
榆林窟第29窟西壁中间《普贤变》壁画普贤坐骑前后各有童子出现,尤以右下方红衣童子造型生动。该童子为引路童子,亦有学者称嬉舞状,童子秃发,前额上留一小撮头发,上身穿圆领羽袖红色短衫,腰扎花结,下身赤裸,脚穿白色短袜、麻鞋。
▲榆林窟29窟 西夏 引路童子
童子做前弓后箭姿势,左腿前跨,右腿后蹬,身体前趋转身回首,其双手合十,似在鼓掌,下身裸露,满脸喜气洋洋,面阔鼻高与健壮的体格,彰显了党项民族的特征。
▲榆林窟29窟 西夏 供佛童子
两名童子为主仆关系,前者为童仆,右臂挎凉帽,腿里行縢,又名邪幅,足蹬麻鞋,非常认真地在前面引路。后立者为小主人,着圆领袍服,足蹬皮履,双手捧供佛的财宝。
在艺术表现上,西夏的艺术家从发式、服饰方面进行了民族特征的艺术表现,体现了西夏的民族特色,反映出西夏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于当今研究西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图史价值。
善财童子
▼
善财童子是人们所最熟知的童子形象,他通常出现在观音菩萨或普贤菩萨旁边。《华严经·入法界品》曰:“文殊师利在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其时福城长者子有五百童子,善财其一人也。善财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古相师名此儿曰善财”。不过善财童子却看破红尘,发誓修行成菩萨。有一回文殊菩萨说法时,善财前往请教如何修行菩萨道。在文殊的指示下,善财童子开始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请教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的方法。
▲榆林窟2窟 西夏 水月观音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六参所见的鞞瑟氏罗(旧译“安住”)居士向善财介绍普陀珞珈山观音时说:“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于是善财童子开始他的第二十七参,他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脚趺坐。善财童子前往拜见,虚心求教。正因为这些经典在壁画中的表现,造就了一系列的善财童子的形象的流传。
▲榆林窟2窟 西夏 水月观音(局部)
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的这一铺《水月观音》,壁画所绘正是善财童子至普陀珞珈山参拜观音的情形。观音菩萨肩披绿色大巾,下穿锦裙,左手抚左膝,右手自然伸到胸前,神情悠闲地坐在岩石上。观音一侧的岩石上摆放着插有柳枝的净瓶,身后灵石矗立,岩石后面露出绿竹。天空彩云浮动,一弯新月高悬天际。
▲榆林窟2窟 西夏 善财童子
脚下碧海茫茫,海面上一童子正乘云而来,合掌向观音礼拜。童子身体前倾,彩带绕身,脚踩祥云,整个造型舒展流畅,与观音相映成辉。
▲榆林窟3窟 西夏 文殊变
善财童子生来聪明活泼,善解人意,他一心想做一位追求真理的人,采集种种善法的财宝,来供养所有爱好真理的人们。他在求学时期,常去聆听哲学家演讲,他到福城东庄严幢娑罗林中的大塔庙处,参访文殊菩萨时,使他发现了人生的真义。于是,他发愿行菩萨道,直至最后成佛。
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并虚心请求文殊菩萨教导他奉行普贤行的方法。文殊菩萨指示善财参访之道,并预言善财童子将被人美称为永久的童子。善财童子感激欢喜地告别了文殊菩萨,开始了青年游历参访的生涯。
▲榆林窟3窟 西夏 文殊变之善财童子
[一参],善财童子最初受文殊教,往胜乐国妙峰山,参德云比丘。至彼求觅,经于七日,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于是善财童子往诣顶礼,白言:我已先发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乃至应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时德云比丘为说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已。乃云:如诸菩萨无边智慧,清净行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海云比丘。
▲榆林窟3窟 西夏 普贤变
[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于文殊师利所,得三昧已,普摄诸根,一心求见普贤菩萨,起大精进,心无退转。即见普贤菩萨在如来前众会之中,坐宝莲华师子之座,身诸毛孔,出光明云,令诸众生,生大欢喜。善财童子见已,踊跃无量。普贤菩萨即伸右手,摩触其顶,为说诸法。善财童子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
▲榆林窟3窟 西夏 普贤变之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见到普贤菩萨的瑞相与光明遍照法界与虚空,灭却一切众生的苦难,使他长养菩萨的善根,得十种智波罗蜜。最后,善财童子获得普贤菩萨的摩顶赞叹,并在观察普贤菩萨的清净法身中,自觉已经和菩萨融为一体,一同在十方一切世界中教化众生。善财童子终于完全证得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不久将与诸佛平等,得到一切不可思议的解脱自在。
▲榆林窟3窟 西夏 普贤变之善财童子
壁画中是善财童子回望普贤菩萨的画面。普贤菩萨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望,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飞天童子
▼
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合西域的成就创作出来的。从十六国到唐代,敦煌飞天中西融合,完成了中国化历程。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朝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画占领。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中。在题材上,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说法场面,散花、歌舞、礼赞作供养;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中佛国天界——“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欢乐。飞天飞绕在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
▲莫高窟285窟 西魏 飞天童子
此两幅童子飞天,是西魏时期的壁画。童子飞天自净土世界的莲花中化生而出,为男童形象,、披巾,于天花流云中歌舞散花。《佛说阿弥陀讲经文》称:“化生童子见(现)飞仙,落花空中左右旋,微妙歌音云外听,尽言极乐胜诸天。”这身童子飞天,体态轻盈,双手合十,特别是发型带有鲜卑族的秃发特征,极为罕见。
其形体轮廓用朱笔勾勒而成,肤为白色,显得莹洁轻盈;长长的飘带临空翻转。面相清纯可爱。
▲莫高窟97窟 西夏 飞天童子
西夏时期的童子飞天吸收了各时期有益的营养,并彰显了本民族的个性和特点。莫高窟第97窟始建于唐初,西夏时期重绘。在该窟中,西壁盝顶帐形龛壁菩提宝盖两侧,绘有两幅左右对称的童子飞天壁画,画中的童子髫发飘垂,两侧留小辫;面色圆润,细目清秀;赤露双臂,体态丰满;腰束红带,随风飞扬;脚蹬红靴,身穿背带开衩团花衫;一手执花,一手端盘,盘中盛满鲜花,花瓣随风飘洒。童子周围祥云缭绕,头朝下、脚在上,作倒立状飞天姿势,自由自在地翱翔于佛界天国的云朵间。
▲莫高窟97窟 西夏 飞天童子
陈育宁、汤晓芳先生在其著作《西夏艺术史》中这样描述该童子飞天:“西夏壁画巧妙地塑造倒立伎姿势散花的人物形象,把党项儿童的形象也搬上了壁画的装饰画中,这种源自世俗生活的表现手法,更贴近社会,使僧俗在礼佛过程中对佛国天界的感情更亲切,拉近了佛国与世俗的距离,也突出了民族特点。”这一经典的西夏童子飞天,党项族形象打破了传统飞天的造型,注入了民族人物元素。
学堂童子
▼
敦煌壁画中的学堂出现在“维摩经变”“报父母恩重经变”“药师经变”中。维摩诘是一位在家的居士,他精通佛理,辩才无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去教化度人。他也进入学堂,教化师生,所谓“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莫高窟12窟 晚唐 学堂童子
此学堂规模不大,自成一座院落,一间单檐庑殿建筑是正房,供老师所用。房前中坐者是老师,侧坐者是维摩诘居士,一仆人正恭敬地上茶侍候。
学堂中体现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仆役给师者奉茶时躬身九十度,那种毕恭毕敬的神态正是这一传统的形象表现。
院内的两侧厢房里,学郎们正在读书,内设桌凳。古代的学习条件比较简陋,课桌是用一块木板支成的架子,坐的是一方形土墩,课本是手抄的纸卷,展开平铺在桌上。
▲莫高窟468窟 中唐 药师经变之学堂童子
老师博士端坐屋内,,厢房中的学郎们注视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莫高窟468窟 中唐 学堂童子
▲《吉凶书仪》-敦煌文献P.2622
希望早点放学放假,是古今学童的共同心理。敦煌文献P.2622《吉凶书仪》末写:
竹林清郁郁,伯(百)鸟取(趋)天飞,
今照(朝)是我日,且放学生郎归。
约上三五个好伙伴,步入林间或田园,小时候世界很大,就等着放假去探索。
儿童节快乐
童子画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题材,千百年来艺术家们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展现出了童子心灵中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然纯真的童真形象。这些童子无论在造型上还是从神态表情上都凸显了童子的天性,艺术家们在表现故事的同时,注意到了童子的心性与趣味,尊重了童心世界的细微变化,童子形象的描绘造型鲜活,灵动有趣,充满真实性。
敦煌壁画中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从游戏、服饰、飞天、善财等等,丰富而多彩,既有秦汉以来的中原风尚,又有东渐及西域习俗的影响。
这些艺术中的童子形象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不管化生童子还是世俗社会礼佛供养的童子,他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生命本真。他们有的赤身,憨态可掬;有的扭动身躯、活泼可爱。
穿越在千年石窟的壁画里,有没有勾起你童年的回忆?你又最喜欢哪位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