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恋旧的,确切的说恋的是过往。那一草一木,那条小路,那所小学,那条河,那间老屋,还有那人……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就这样随着岁月的叠加,萦绕在记忆的心头,收进回忆的行囊,深入内心,烙进骨髓。—本文作者:吴楠楠
带着女儿回到老家已经四个多月了,从四月的暖春,走到五月的茵茵,穿过六月的葱郁,感受七月的炙热,而在硕果累累的八月,我即将挥手作别这个熟悉的地方。
“故乡”,在每个人的字典里,都是一个熟悉的字眼。人,无论身在何处,繁衍了多少代,都有根有祖,这个根祖所在的地方叫——故乡,时常让人怀念,时常让人牵挂……
回来的这几个月,每每带孩子出门逛着玩我都会把手机充满电,不是为了刷朋友圈,为的只是想用手机拍下我认为值得保存,有意义,有价值的画面。
看到女儿用手去摘我小时候经常摆弄的至今却叫不上来名字的小野花,我会忍不住拍下。我甚至会像小时候一样,摘下各种颜色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再添上几根绿色的狗尾巴草做点缀,扯几根茅草把野花扎成花束让女儿拿着。花束后面的笑脸相似,童真相似,快乐更是相似。相比带女儿去植物园看的郁金香,牡丹、玫瑰等温室里的花,这些不起眼的野花没她们漂亮,没她们幽香,但就是讨人喜欢。总感觉这些野花的身上有着二十多年来剪不掉、折不断的情感。
看到女儿坐在路边玩起小石子我会忍不住拍摄记录。稚嫩的小手拿着小石子边画嘴里边奶声奶气的念着口诀“捡颗小石子,地上画格子,长格子,方格子,画好格子盖房子,上面住着小鸽子,下面住着小兔子……”不厌其烦。每次走在路边看到小石子,女儿总要念叨几遍,玩上几番,不亦乐乎。站在旁边的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多年前的自己,似乎读懂了那颗小石子的乐趣。
喜欢带女儿去我曾经读书的小学去玩。只是去学校的路线不一样了,沿路的风景也变了。现在从家到学校都是宽阔的水泥路,既平整,又不颠簸,却感觉有点生硬。我上学那会,走的大路都是泥土路,为了缩短路线,我们还自己开辟了小路,那时和小伙伴们没少糟蹋老乡们的庄稼地。无论地里种的什么庄稼,我们上学、放学的走着、踩着,总能走出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如果把这句话用在这,鲁迅他老人家估计要气我们歪解了他的意思了。有大路,有小路,所以每次和小伙伴们一起上下学,都会习惯性的问一下“今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论答案是什么,是走哪条路,我们都能开开心心的背着书包,甩着手,唱着歌,走过去,走下去。试想,如果现在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十字路口,回答肯定没那么纯粹了,选择也不会那么坚定了。不过还是要为现在的孩子庆幸,不用走我们当年上学时的泥泞路。
瓦坊小学,我人生的第一堂课从这里开始。“a,o,e……”识字的第一个发音也是从这里的教室传出。每次过来,我都要复读机式的告诉女儿“这是妈妈曾经读书的学校,妈妈小时候就是在这儿上的学”。闺女像我一样重复着不太能说清楚的两个字“学校”。也许刚刚两岁的她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也许她能懵懂的感觉到妈妈和这个地方有着某种联系某种感情,这就足够了。
说是母校,却很难找到当年上学时的足迹。原先就读的一、二、三年级的低矮瓦房消失了,一栋崭新的教学楼骄傲的站立着。有迹可循的就是四年级五年级就读过的教学楼,还有楼前那一排排粗壮的梧桐树。这些不起眼的梧桐树在课间不知道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欢乐。
二十多年了,曾经的学校变化最大的,最明显的就是这高高的院墙了。上学那会,老师对我们实行的是“散养”政策,没有院墙。下课铃声一响就跑到操场玩,跑去学校后面的汾洪江玩,最有趣的是跑到旁边的农场人家去讨水喝。一群熊孩子围着一个手压的水井,你推我,我挤你,都想赶在上课铃响前喝上一口水。想不明白那个时候为什么那么渴,也想不明白,那时候的井水怎么那么甜。因为学校到农场有一段距离,总有小伙伴因为上课迟到被老师罚站在门外。被老师责罚,那个时候想起来是后怕的,现在想起来却是乐呵的。
汾洪江的余晖也是我最喜欢抓拍的,拍了一张不满意,再重新拍,总感觉拍不出这条河眼见为实的美。都说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不否认,但是她们对我来说的确太陌生了,我最熟悉的,可以称为母亲河的就是家门口的这条汾洪江。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条滋淌着乳汁的汾洪江依旧哺育着周边的几个村镇。不知是不是因为河边的杂草多了,还是因为河里的浮萍多了,汾洪江显得苍老了许多。当年的汾洪江,就像是我们童年的游乐场。一把镰刀,一个筐,和小伙伴们比赛到河边割青草,喂羊,喂牛,喂猪。每次去割草,大人们总要叮嘱我们不要到河里去洗澡,水深,危险。看着清清的河水,直接用手捧起咕咚咕咚的喝上一气,甘甜可口,解渴降暑,那舒畅,是什现在么饮料也给不了的。河水那么清凉,干脆跳下去洗个澡吧,把大人说的什么“水深危险”全部抛诸脑后了,还和小伙伴串好口供,不让家里的大人发现。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句话太贴切了,我因为偷偷下河玩水没少让老爸动棍子。
现在,女儿和我小时候一样,两岁的娃娃见水也是亲的很。炎热的夏天想让她感受下河水的清凉却也只敢让她在河边撩撩水,再后来担心一不小心她再滑到水里去就干脆连河岸边也不让她去了,自己做了父母才真正明白当年老爸棍棒下的呵护、疼爱。
四月,小麦偷偷出穗了;五月,麦穗摇曳;六月,麦穗黄了;七月,玉米苗长高了;八月,玉米穗长粒了。两季的庄稼就这么成熟了,我却感觉没在家过多久一样,但确实是时候离开了。大树再好,却不能总躲在树下,毕竟还有一棵更小的树苗需要我去浇灌,给她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细想这几个月和爸妈一起生活的日子,感觉自己挺不孝挺内疚的。经常会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会因为爸妈没把两岁的女儿看好,磕着、碰着了对他们发火。但每次静下心来都是自责。二三十年前,他们也像我疼爱女儿一样疼爱着我,我现在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权利对年迈的父母发火呢?也许二三十岁的我在爸妈眼里也仍旧是个孩子,每次和他们吵过闹过,爸妈依然会把饭菜端到我面前,抱起我的女儿对我说“趁孩子现在不闹,我照看着,你快把午饭吃了”“趁孩子现在不闹,我照看着,你快把晚饭吃了”。这是我在家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的两句话。爸妈五十多岁了,快六十岁的人了,也许再过十几二十年,他们连这两句话都说不清楚了。平常的话,却包含着不平凡的爱,这么好听的话真想贪婪的每次每年回到家都能听到爸妈一天三餐的对我说。
离家越久,越感觉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水一土,抑或是房顶的星星月亮,都感觉他们是自己身世和童年的标识。每次回来总想在故乡的怀抱中痛快淋漓的沐浴一番;
离家越久,情绪愈加抗拒,抗拒父母的衰老,抗拒故乡的骤变,抗拒一切的流逝,直至我再也寻不到曾经生活过的痕迹;
离家越久,心里愈加害怕,害怕黄昏把影子拉长,害怕关于这里一切故事过期,害怕故乡的原风景,似水流年……
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所走的每一条路,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终点,而故乡恰恰承载了父爱、母爱、童年甚至青春这些我们向往的美好终点。流金岁月,灿烂了我整个童年的故乡,时光悠悠,收藏了我一生牵挂的故乡。多希望,多年以后,你仍旧有我脑海中的模样。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请不要私藏,记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哦!能量卡片,为您的生活开一扇晴窗,守一缕花香!!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