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上方“大家智慧”,小书童与您一起砥砺前行!
一档综艺节目可以带火一种音乐类型
一部电影同样可以
就好像某部在爱奇艺全网独播的电影!!
引燃了很多小伙伴对 “民乐” 的热情
去年夏天,二次元青春电影——《闪光少女》带着传承及弘扬中华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光环出现在大众面前,引燃了许多小伙伴对民乐的热情,赢得了观影者的一致好评!
这部名为《闪光少女》的小成本青春片显得势单力薄,既没有“IP”加持,也缺少明星助阵。然而有趣的是,当它上映之后,许多陆续看过《闪光少女》的年轻观众都自愿地成为这部电影的“自来水”,他们在互联网络上自发制造的口碑传播效应不但成功地影响了很多消费者的观影选择,直接提升了《闪光少女》的上座率,而且间接地提升了这部电影在各大院线的排片率,最终促使《闪光少女》的档期获得了大幅度的延长——放映时间延长至9月21日,公映密钥延期至9月21日23时59分。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一所音乐学校里,学校分为两个音乐类型:民乐和西乐。虽然同为音乐生,但因为音乐类型不同,两方学生可以说是势如水火!
学西乐的觉得学民乐的学生“土”,学民乐的觉得学西乐的学生“装”。两伙人动辄茬架,结果校长没有办法,只能分而治之,将教室一分为二用铁栅栏挡起来,就这样把西乐学生和民乐学生隔开。
然而,只是一味的“堵”却不“疏”,始终不是好办法。教室分开之后并没有改变西乐和民乐的对立,反倒让矛盾更加加剧,致使引发了一场民乐和西乐的学生的斗琴大PK……最终以民乐完胜而告终。
优秀之处在于,这部电影并没有借青春题材来高调宣扬二次元文化,而是选取了二次元文化中的正向价值点——古风元素,并将其嫁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民族乐上来。
在漫展上,当大家都以为民乐就是慢条斯理古风淡雅时,他们快如风,疾如电的表演瞬间嗨翻全场,纷纷给“千指大人”献上膝盖,一下子就扭转了年轻人们对 “传统民乐” 的看法!
今天小书童就借由这个话题
来聊一聊牛到爆炸的民族乐器
扬琴
“扬琴,击弦乐器,明代末年由波斯传入中国,与钢琴同宗。”这段女主角的经典台词真是魔性又洗脑。
此部电影的编剧大大曾学过十年的扬琴,这个故事是她写给十四岁时被西洋乐师兄嘲笑的自己的“复仇之作”,所以就决定了这部电影里女主角的乐器是扬琴。
扬琴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是民族乐队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明朝时期,中东地区流行的桑图尔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桑图尔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扬琴,可以说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而与扬琴同宗的钢琴真正在中国流传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算起来不过百年。
古筝
在这部电影中最出彩的无疑是女配“千指大人”和她的古筝了。高冷又寡言的古筝大神,钟爱二次元,钟爱古风音乐,看似与现实格格不入,却为了民乐的宣传尽心尽力。
她的性格就如同古筝琴音一样,铮铮作响、潇洒飘逸。在小书童心中,筝即如利剑,琴者如剑客,“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高超的剑客配上精锐的利剑,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古筝弦多音宽,共鸣度大,奏法多变,表现力强,深受历代人民喜爱。而这件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早在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所以古筝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琵琶
公元816年,被贬官为九江郡司马的白居易在秋夜江上送客时偶遇一位琵琶女,闻乐听言,感同身受,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最开始在我国流传使用的是直柄圆箱的直项琵琶,到了南北朝,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的弹拨乐器乌德由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因其头部向后弯曲,所以称之为“曲项琵琶”,又称为“胡琵琶”。随后这种乐器经过历代工匠和演奏者的改进与创新,才形成了现在的琵琶,弹奏的手法也由横弹、竖弹、反着弹、各种弹统一为竖弹。
阮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和亲君公主出嫁前,汉武帝为她做了一件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为“秦琵琶”或“秦汉子”。(古代中国人将各种弹拨琴都称为“琵琶”,南北朝之后开始细分)
但它与琵琶品相多次更改不同,阮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风格和形式,构造上也没有什么改变。从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的一张清代阮看来,直到清代,阮仍保持着古制,音域只有一个多八度。现代工匠和演奏家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倍低音阮整个阮族,使得阮的表现力也更丰富。
唢呐
如果说要从《闪光少女》电影里面选出最佳片段的话,小书童相信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会选走廊中西乐器对战那一段。竖琴对古筝、小提琴对二胡、长笛对竹笛、钢琴对扬琴,在《野蜂飞舞》超高速的节奏下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以乐器为武器,互不相让,旗鼓相当。
在战事胶着之时,唢呐犹如“天降神兵”闪亮登场,一段《百鸟朝凤》的solo,婉转灵活,无人能和。
唢呐大约于西晋时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金、元时期,唢呐传到中原地区。不过直到明代,古籍中才开始有唢呐的记载,明王圻编《三才图会》:“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从传播的时间来看,作为外来乐器的唢呐其实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逐渐被国人接纳的。最开始唢呐是作为军乐器使用的,明代武将戚继光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后来唢呐在民间逐渐普及,由于声量大,音质明亮,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唢呐成为戏曲音乐的重要伴奏。
二胡
二胡原名胡琴,它的前身是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奚族”使用的一种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磨擦而发音的乐器,因为是奚人用的所以称“奚琴”。 唐宋时期,“奚琴”又常被称作“稽琴”。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宴荣山人池亭诗》中有“竹引稽琴入,花邀带客过”之句。
可能是竹片拉出的声音不够好听,到了宋代,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发明了马尾胡琴,并传到了中原。 元代胡琴的形制在《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中有较详细的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胡琴大规模的流传应该是在明清,这个时候大量出现各种民间戏曲和曲艺。而胡琴的作用,正是为戏曲曲艺伴奏。随着各种戏曲曲艺风格的不同,派生出了不同的胡琴类别,有京胡、板胡、越胡、坠胡、椰胡等等。
现在再次回顾影片《闪光少女》,虽然小书童觉得在电影中,民乐与西洋乐的矛盾被过于放大,但不得不承认,相比于西洋乐的国际化普及与发展,民乐在宣传和创新方面稍显弱势。
电影中有一位路人甲的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我一听民乐就想去烧香拜拜。”民乐在很多人心中,被所谓的古板、过时画上等号,有甚者觉得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喜欢听。相较于西洋流行乐器,现代人更多愿意选择去大剧院听交响乐团演出,而不愿意去小剧场欣赏传统剧目,去了解高山流水的美妙。
但或许,不喜欢民乐只是因为不够了解。你若懂它就会发现,其实民乐也可以很酷,很燃,很时尚。
【大家智慧】公益大讲坛,是面向社会大众开展的大型公益智慧交流活动,秉承“以智慧友”的使命,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国学艺术、、金融时政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学习交流平台,让智慧成为大众的财富,让大众成为智慧的受益者。
活动计划每年将以6至8期的频率持续开展,通过讲座、对话、论坛、论剑等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定期邀请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企业家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导师,围绕文化、经济、、金融、创业、影视、自然科学等诸多方向与社会大众进行深入探讨,分享他们的行业智慧,致力将“大家智慧”逐渐打造成具有全民参与性的知识交流公益品牌,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大家智慧】公众号,了解更多活动信息。